勞曉聰
【摘 要】一個班集體要具有自己的需要、情感、思維、個性和價值追求,要有自己獨特的班級文化,群體心理和社會關系,要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為。根據班級產生的問題,使筆者產生對初中班級管理小組合作模式的研究。在了解理論基礎后,制定了符合班級需要的合作小組,進行了小組角色安排,制定了小組評價制度。通過小組合作與競爭,小組成員們各自發(fā)揮所長、一起齊心協(xié)力地去完成各項目標任務,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責任感,也有利于提升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這種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讓同學們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與提高。
【關鍵詞】初中班級管理;小組合作;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進入初三年級,班級出現了一些現象: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各人自掃門前雪,自己埋頭學習缺乏與其他同學交流;成績差的同學過于放松自己,學習效率低。初三上學期期末成績較上學期開學考試成績有所下滑。早上到校后,科代表經常不及時將班級作業(yè)交給任課教師,教師們意見都比較大。對于部分教師布置的自檢、自己訂正等這一類型的作業(yè),完成的數量、質量也沒有得到檢查。勞動衛(wèi)生方面,同學們表現得非常不積極,幾乎每天都需要班主任催促才開始打掃。在課堂紀律上也不時地有講小話、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整個班級狀態(tài)非常不理想,亟待改善。
在研究了一些班級管理方面的書籍,以及向優(yōu)秀班主任請教之后,筆者嘗試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班級管理,改善班級狀態(tài)。
二、小組合作管理模式
(一)小組合作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
1.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論。羅杰斯倡導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是天生就具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具有通過自我完善和教育來實現自我的潛能。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外,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對尊重的需求,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認可,得到社會的肯定。要使這種潛能得到發(fā)揮的前提:無條件的尊重和自尊。自我實現理論提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學習的目標和步驟、并通過隨時監(jiān)控反饋、找到差距,從而真正的做到自我發(fā)展。我國教育部頒布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性文件一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了課程改革一定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目標來設計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綱要從課程功能上強調,學習是一個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更是一個學會學習、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價值觀的過程。
2.群體效應的心理學基礎。在心理學中群體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個體之間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任何一個人都有一種歸屬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被別人喜歡和接納,害怕彼別人及群體冷落。我們在班級中開展小組合作,不但讓小組成員之間存在這種群體效應,而且小組和小組之間也存在這種群體效應,這樣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有利于開展小組組內的合作。
3.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理論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而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我們開展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從管理學生到學生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4.美國著名學者埃德加.戴爾的金字塔學習理論。
第一種,“聽講”是學習效果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存在大腦5%;第二種,通過“閱讀”的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來學習,內容可以保留20%;第四種,采用“示范”、“演示”的學習方記住30%; 第五種,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達到75%左右;第七種,處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這樣可記住90%。根據這個理論,埃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較差的教育教學模式都是個人的學習或者說是被動的學習,而學習效果較好的都是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和團隊學習。
5.動機理論激勵法
動機理論激勵法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學生有因自己的勝任能力而贏得對等的地位的需要,是他們自我提高內驅力的體現;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贊美和認可、同學的夸獎、父母的表揚,心中堅定要做個好學生的信念,并為之不斷付出努力,則是附屬內驅力的一種體現。
(二)小組合作管理模式的實踐
1.分組原則和依據
采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班級分組。全班一共四個小組,每組分五名同學,包含一名組長和四名組員。分組依據是將初三上學期四次月考成績綜合考慮,每位同學進行排名,1-4名為A等級,5-8名為B等級,9-12名為C等級,13-16名為D等級,17-20名為E等級。結合班級同學平時相處的一些實際情況,從ABCDE等級中各抽一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同時還關注每組中要安排文科和理科較好的同學,至少各一名。
2.小組角色安排
五人小組中,一名為組長,職責是全組的日常管理,包括每周小組座位安排、組織每天放學后的學習活動、勞動的安排以及其他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的組織和督促工作。小組中文科和理科較好的兩位組員負責安排每天學習活動的具體內容并組織小組成員開展活動。小組另外兩位組員,一位負責每日收集組員作業(yè),檢查完成情況后上交并告知科代表;另一位組員負責督促和檢查小組勞動情況。小組每位成員都有具體的工作,做到“人人有任務,處處有人管”。
3.小組評價原則
安排了小組,那么小組之間就需要形成一定的競爭,才能使小組合作機制運轉起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采取小組之間互相監(jiān)督、形成競爭的機制。四個小組中,第一組監(jiān)督第二組、第二組監(jiān)督第三組、第三組監(jiān)督第四組、第四組監(jiān)督第一組。小組成員負責組內什么事務,就要相應地監(jiān)督另一個組同一事務。例如第一小組成員負責本組的作業(yè)上交和作業(yè)檢查工作,他就需要監(jiān)督第二小組的作業(yè)上交和作業(yè)檢查情況,并及時等級,按一周一次匯總。有了這樣的監(jiān)督機制,各小組才能認真要求自己,真正實現小組合作。
4.小組合作的實施
(1)學習方面:組長根據本小組周測、月考小組的成績,找到小組薄弱科目,安排兩位文理科特長的組員組織課后學習活動。如第一小組因為上一次月考英語和數學成績比較不理想,所以兩位組員安排一三五中午強化英語,主要有單詞聽寫、互相背書等活動;二四中午強化數學,主要有難題講解、作業(yè)討論等活動。形式各異,但都比較符合小組的需求。成績好的同學作為組里的小老師,不但幫助了組里的后進生,自己也能讓知識更鞏固;成績待優(yōu)的同學通過交流,獲得知識和解題思路,也有不小的收獲。因為有了專人負責收作業(yè)和作業(yè)監(jiān)督,各科作業(yè)上交及時了,得到了任課教師的贊許,同學們也和老師們的距離更拉近了。同時,作業(yè)質量也有了提高,基本消滅不寫作業(yè)上交的、留大量空白上交的情況。在作業(yè)成績和考試成績上,同學們還進行了組間PK。先確定挑戰(zhàn)對象,有組與組之間挑戰(zhàn)的,也有各組組員之間挑戰(zhàn)的。PK雙方用累積一周的作業(yè)A+個數進行比賽;還PK周測成績和月考成績,有的小組PK分值,有的PK單科A+和總分A+。這樣的活動,讓班級的學習氛圍瞬間燃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狀態(tài)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常規(guī)方面:由于班主任賦予了組長管理權限,由組長和組員商量,自行調配座位和勞動安排,所以組員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組長溝通,組員之間也能互相協(xié)調。這樣的操作既減輕了班主任的負擔,又使學生有了自主管理的權利,有效地激勵了學生的內驅力。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部分組長成長得特別快,對團隊管理非常周全細致。這樣的良好品質也同時在學習中有明顯的體現。
三、小組合作管理模式的總結與反思
使用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模式一個學期以來,班級無論是學習氛圍還是常規(guī)工作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這個學期三次月考各科分數和A+率較上學期期末相比,提高了不少。同時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更融洽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減輕。
但是,在開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這一些問題。個別小組的組員有時不愿意參加課后的小組學習活動。因為小組活動或占用他做作業(yè)的時間,他認為浪費時間;也有一些組員課后想安排其他活動或者想立即回家,所以也出現個別組員偶爾不參加小組學習活動的現象。另外,有的組長在組內協(xié)調方面做得不到位,導致組內一些工作開展不夠順利。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是現代教育中一種新興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它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一種新的觀念和模式己經開啟的時候,作為班主任,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既要靜心觀摩、虛心學習又要積極反思和不斷創(chuàng)新。將別人的優(yōu)秀成果與自己的設想融為一體并付諸于實踐,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適合自己的模式。我們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管,不是導,而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把管理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到管理中來,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班級。
【參考文獻】
[1]劉向前,李如密 班級管理的小組模式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4年34期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學科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坦. 論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J]. 教育評論.1994(4)
[4]蔣曹冰.現代意義上的班級觀[J]. 教學與管理2002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