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虹,許晨,鄭淑敏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01)
在信息時代,共享性、兼容性和高效性成為了最為突出的時代特征。新媒體藝術在此背景下蓬勃發(fā)展起來,藝術創(chuàng)新也為建筑產業(yè)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會,新媒體藝術強大的“交互性”,促使建筑和城市發(fā)生新的改變。
新媒體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所以謂之“新”是由于其與既有傳統(tǒng)媒體有所區(qū)別,通常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技術基礎之上(表1)。雖然紙質媒體對不少人依舊存在吸引力,但由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廣、效率更高,新媒體的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已經勢不可擋[1]。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從某種層面可解讀為技術發(fā)展歷史,新媒體藝術在20世紀初期嶄露頭角,后被廣泛應用于新聞傳播、廣告等領域。在越來越注重信息交流的時代,新媒體藝術與建筑的結合也成為了時代必然。
新媒體藝術是當代藝術的一種,側重于利用現(xiàn)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表現(xiàn)作品主題,主要借助計算機和網絡傳輸來完成,具有鮮明的連結性和互動性。新媒體藝術包括許多分支,主要有:數字藝術、電腦圖繪藝術、虛擬藝術、網絡藝術、電子游戲藝術等[2]。新媒體藝術通常也被定義為Time Based Media Art,作品的時間要素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傳統(tǒng)藝術品分類方法中,藝術作品可地歸為二維跟三維作品2種,二維作品例如:繪畫,攝影,印刷品;三維作品例如:雕塑,裝置。然而Time Based Media這個概念則將藝術品擴展到包含時間、觀者感知與互動的四維空間。這種藝術形式體現(xiàn)出以往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曾有的極強的交互能力,使得普通大眾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3]。這種交互性即新媒體藝術的核心所在。
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比較 表1
新媒體與建筑在信息交互方面的比較 表2
自上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成為新型的社會生產資源,給建筑領域直接帶來了新的建設基礎。建筑呈現(xiàn)表皮獨立化和媒介化的趨勢,其媒介化的特征日益凸顯[4]。同時信息技術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哲學觀念,人們從關注人與物的關聯(lián),轉向關注人與人、人與信息的關聯(lián)(表2)。
建筑本身是信息的載體,傳達的信息可包含功能、形式、意義3個層次。不同地域的文明孕育的建筑風格各不相同,體現(xiàn)了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背景。建筑物附上建筑名稱、廣告、楹聯(lián)等是由于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的需要。這些都是建筑媒介功能的初級體現(xiàn)。建筑師可以通過建筑向社會傳達美學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某種意義上也引導著社會的思想,建筑由此成為了人際聯(lián)系的媒介。
經過建筑師們對建筑設計的“交互”概念的不斷探索,建筑不再僅僅為創(chuàng)造功能實體而存在,也承擔起信息交流與情感體驗的職能,建筑交互成為了建筑在信息時代新的價值和意義,新媒體藝術給予建筑藝術與技術的同時也將“交互性”融入其中[5]。廣義上看,建筑交互包括了空間和時間、人和場所、人與人以及建筑之間的互動,它將人類的行為作為關注點,通過對人類行為的觀測和總結,進而使建筑更加人性化。建筑交互不僅能夠主動傳遞信息,并且能夠根據人的行為作出反饋。這種非線性的、雙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能在人與建筑之間形成新的互動機制,從而使建筑擁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6]。
屏幕作為傳播媒介的顯示屏被人所熟知,小到手機屏幕大到LED巨幕廣告屏,這些屏幕作為展示界面將信息傳遞給人們[7]。在新媒體藝術中,屏幕的功能超乎想象。Jason Bruges工作室在倫敦奧斯蒙德街醫(yī)院設置了一面會“動”的墻,墻面由72000個互動LED燈和圖形墻紙構成。墻面上布有馬、鳥、羚羊、刺猬等生動的圖案,通過觸碰,人們可以與墻面進行互動(圖1)。設計師為病人這段通至麻醉室的旅程賦予了自然意義,經過這段“自然之路”時,活潑的圖案會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這一普通的建筑室內改造不僅是建筑材料技術上的突破,也將藝術融入其中,呈現(xiàn)出微妙的互動效果。創(chuàng)作者JasonBruges曾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如果沒有互動,這些不過是無用的碎片?!边@一設計將新媒體藝術與建筑中的人文思考巧妙結合,兼具藝術美觀以及實用性。
這類根據人的行為作出反應的互動墻壁還運用在許多建筑和景觀場所中,引入交互性的設計,能夠吸引人群形成趣味空間[8]。在未來,滿足人們在趣味性、美觀性和可玩性方面的需求是建筑設計的一個突破點。
Alma-nac協(xié)作建筑事務所與倫敦國際大學的互動建筑實驗室從建筑競賽的眾多優(yōu)秀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受奧雅納倫敦總部委托,完成了互動光環(huán)境設計——球形燈群。這一設計由42個發(fā)光球體組成,這些球體通過數字模型程序以及一系列物理感應裝置將接受到的數據轉換成動作和顏色,從而響應建筑活動(圖2)。這些過程均通過無線來響應操作,接受的信息包括實時建筑能耗、辦公室內辦公人數、互聯(lián)網流量、會議室的噪音、甚至是咖啡的消耗量。
圖1 倫敦奧斯蒙德街醫(yī)院
圖2 奧雅納倫敦總部球形燈群
設計師并未試圖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而是借由新的視角重新建立建筑與人的關系。由于該設計的成功,設計者被選為2015年倫敦建筑節(jié)和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開放工作室的室內光環(huán)境設計方。
信息時代中,建筑與城市開始承載越來越多的信息推廣和共享的作用。建筑發(fā)展從注重靜態(tài)的形式美、技術美轉向關注個體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體驗過程。交互性建筑空間的產生一方面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重塑了人們對于信息的認識,使得建筑本身具有了持續(xù)的生命力、共享性、兼容性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作為建筑師,我們應該把握時代精神,追隨新興科技的腳步,重視邊緣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及其現(xiàn)實意義,在建筑中關注“交互”這一具有可塑性、現(xiàn)實性的數字化建筑觀念,探索信息時代新媒體藝術語境下特有的建筑新認知,努力創(chuàng)新建筑設計方法,使建筑更適于未來生活模式。
[1]徐綺.新媒體時期建筑審美的轉向[J].藝苑,2015,11(2):14-20.
[2]賈巍楊.信息時代建筑設計的互動性[D].天津:天津大學,2008:37-44.
[3]王永亮.新媒體時代建筑的美學傾向[J].山西建筑,2007,33(14):20-21.
[4]葉子新.新媒體時代建筑表皮媒介語言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5:33-37.
[5]袁倩.新媒體建筑的類型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2:7-19.
[6]賈巍楊.交互空間——多媒體時代的建筑[J].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5,19(4):32-35.
[7]胡綺.蒙太奇在建筑投影藝術中的應用及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14-20.
[8]王加洲.城市環(huán)境中交互空間的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