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入北京后,激起先進知識分子內(nèi)心的變法圖強意識,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公車上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然而,戊戌變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本文從戊戌變法組成人員單一、思想具有局限性、實施不夠理性、未遵循政治改革邏輯四方面分析其失敗原因,以期為后世改革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戊戌變法;產(chǎn)生背景;成因
一、戊戌變法產(chǎn)生背景
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剛傳至北京,康有為便聯(lián)合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考生聯(lián)名上書光緒皇帝,史稱“公車上書”。于是,在之后的不斷宣傳與上書后,光緒帝于1898年6月,頒布詔書宣布變法,戊戌變法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然而,戊戌變法僅開展了103天,便在戊戌六君子的犧牲下悄然落幕,以失敗告終。
戊戌變法雖然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但其改革思想并未完全體現(xiàn)出來。因為清王朝長期的閉關鎖國,使得文化、政治和經(jīng)濟具有極深的封閉性。加之先有康乾盛世,人們有著很強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自信心。上至統(tǒng)治階層,下至平民百姓,皆認為西方軍事侵略并不足以撼動根基,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無法認清世界與中國所處的形勢。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經(jīng)歷了多次與外國侵略者的戰(zhàn)爭,都以失敗作結(jié),并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的主權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中國境內(nèi)掀起了洋務運動,但并未突破“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這一實質(zhì),始終在維護宗法社會。
在《馬關條約》簽訂后,國人漸漸反思,思索曾經(jīng)被稱為“彈丸之國”的日本何以于短時間內(nèi)迅速發(fā)展以致侵略中國,對中國的主權構(gòu)成威脅。而作為思索的主體——先進知識分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前日本所處的境地與中國之境地十分相似,國內(nèi)外矛盾重重,先是幕府統(tǒng)治的腐敗,后有1853年黑船事件美國對日本的侵略。但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不僅擺脫了民族危機,同時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國家。
于是一眾先進知識分子,懷抱救亡圖存的意識,公車上書,喚醒了國人對變革重要性的認識。終于,在距鴉片戰(zhàn)爭六十年后,中國迎來了戊戌變法。
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一)戊戌變法組成人員較為單一
發(fā)動戊戌變法的主體主要是知識型精英人士,而嚴重缺乏官員型精英,導致戊戌變法整體組成結(jié)構(gòu)較為單一,而知識型精英的組成在實際戊戌變法開展的過程中本身存在劣勢:首先,知識型精英缺乏豐富的政治實踐經(jīng)驗,僅是紙上談兵,即使制定了相應政策,也無法直接參與社會管理,無法有效落實。其次,維新派將重點放在了西方文化宣傳上。雖然西方文化宣傳是變法的關鍵內(nèi)容,但是這樣的過分偏重導致了戊戌變法的新制度無法實施,同時政權建立的質(zhì)量也無法得到較快且有效的提升。再次,維新派的變革心態(tài)、變革措施等都過于激進?!按笞儭⒖熳?、全變”所體現(xiàn)的激進是空前的,這也使得維新派無法冷靜下來,正確認清社會形勢,進而無法展開正確的變法領導。
(二)戊戌變法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首先,戊戌變法中的主要思想是大同思想??涤袨樵凇洞笸瑫分性O想未來社會是一種沒有剝削的社會,在政治上實行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不存在森嚴的等級。但究其本質(zhì),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過分理想主義,沒有認識到中國受到外來侵略這一事實的本質(zhì),仍對封建社會抱有著期待與自豪感。其次,康有為也曾表明,開展戊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但戊戌變法主力并非官員,是無實權的。這一目的與想法過于樂觀,不切實際,沒有認識到變法的難度。最后,政治變法時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想成功,必須是各個因素的合力完成,僅憑一腔熱血的變法是沒有前途的。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戊戌變法領導者思想上的局限性,導致戊戌變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狀,改變當時中國的性質(zhì),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zhì),向著過分理想化的方向發(fā)展,最終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
(三)戊戌變法的實施不夠理性
戊戌變法在實施過程中過于急功近利,并沒有將變法的措施落實,徒有形式。且康有為等人的想法過于簡單,例如:維新派曾大誓群臣,希望通過群臣簽字的方式改變他們內(nèi)心的傳統(tǒng)思想,使變法順利開展。另外,在變法的103天內(nèi),皇帝就發(fā)出詔令286件,數(shù)量之多,密集程度之大可以見得。但變法不只是講究詔令之多與密,更多地,應針對社會民情、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實事求是地理性地制定詔令,并使中央統(tǒng)治階層、地方官員和百姓更好地配合,給予其令其充分適應的時間與空間。因為,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導致變法的失敗。
(四)戊戌變法未遵循政治改革邏輯
在戊戌變法中,維新派傳統(tǒng)的皇權思想并未鏟除,依舊采取?;市袆?,依托于皇權,將希望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認為只有皇帝能救國,而忽略了慈禧在當時中國政治中的地位,將其推至了變法的對立面。但政權實際由慈禧掌握,戊戌變法能夠順利展開離不開慈禧昔日的支持,于是,這無疑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沒有認識到政權在誰手中是康有為政策中的缺失,這把知識分子缺失政治實踐經(jīng)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與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采取硬碰硬的方式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違反了政治變法應該遵循的邏輯,這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戊戌變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對戊戌變法展開深入了解,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在于其組成人員單一、思想具有局限性,也在于其改革措施實施不夠理性、未遵循政治改革邏輯等原因。
本文通過研究戊戌變法失敗的成因,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對戊戌變法展開客觀認識,同時,還能夠為現(xiàn)代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以求更好地認識在歷史進程中曾犯過的錯誤,并為更好地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巖.康有為狂傲個性導致戊戌變法大失?。縖J].群文天地.2012(11)
[2]田亮.風雨飄搖擎大廈──康有為與戊戌變法[J].21世紀.1998(04)
[3]袁洪銘.康有為贈邱菽園詩[J].嶺南文史.1983(02)
[4]康有為毀了戊戌變法?[J].文史博覽.2014(09)
[5]李雙壁.康有為兩《考》之于戊戌變法運動[J].貴州社會科學.2001(02)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