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產(chǎn)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建設東路46號 453007
同行評議是全球學術體系自我控制的重要方式,是學術交流的“黃金標準”,對全球學術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同行評議通常是指專業(yè)人士(同行)對論文、會議或書稿的質量、原創(chuàng)性、理論和經(jīng)驗的可靠性以及潛在影響的評價。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大多以盲審形式進行,一直是作為一個審查程序來協(xié)助分配有限的資源。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及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學術出版界對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模式產(chǎn)生質疑[1-17]。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方式不能滿足高效溝通和質量保證的需要,除缺乏公平性、客觀性、透明性及有失倫理等方面的弊端外[1-6],隱性的評議過程常使創(chuàng)新思想和觀念傳播受到阻礙或拖延[3,7,11]。為了解決傳統(tǒng)同行評議的諸多弊端,開放性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OPR)作為一種新興的評議形式應運而生。
目前,OPR還沒有統(tǒng)一的概念。McCormack[4]認為OPR是一個不掩蓋作者和審稿人身份的過程。Ware[5]認為OPR可能意味著與雙盲評議相反,是評議人員與作者相互知道對方的身份,對公眾也是公開的。但實踐中,OPR的定義卻變得很復雜,因為它可以指評審過程中各個階段的開放,例如,有些期刊評審專家是匿名的,但評審意見是公開的。為了說明OPR概念的復雜性,OpenAIRE進行過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122個不同的OPR定義[6]。本文認為OPR是基于科學開放的精神提出的相對于傳統(tǒng)封閉式同行評議的一個術語,包括公開作者與評議者的身份、公開評審意見、公開作者的原始稿件與最終修改稿件、公開審稿流程、公開互動、公開出版平臺等。OPR過程中的簽名評議、公開評議意見、編輯調節(jié)評議過程、透明評議和公眾評議都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開放性特征。
有研究認為OPR可以使審稿人和作者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更為負責[7-9];可以更容易識別學術不端行為[10],隨著時間的推移,來稿的質量也會提高[11-12];可以為審稿人贏得學術信譽和尊重[8,10,12-14];豐富了學術交流和對話[8,15-18];能夠更快地發(fā)布和傳播新的發(fā)現(xiàn)[3,7,11]。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了對OPR的研究。張學穎等[2]對OPR的實質和審稿模型進行了研究;王鳳產(chǎn)[18]對OPR的可行性進行了探究;張春麗等[19]將OPR的模式歸為完全開放式、有限開放式、部分開放式;劉春麗等[20]提出了4種OPR模式;劉麗萍等[21]對OPR的利弊進行了分析。但國內鮮有研究者對OPR案例進行研究及介紹。本文通過對PLoSOne、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ACP)、F1000Research、TheSemanticWebJournal(JWS)與我國《心理學報》的網(wǎng)站進行調查[22-26],并結合相關資料[14,27-31],對這些期刊的OPR過程進行比較,為國內科技期刊的同行評議實踐、創(chuàng)新、變革提供借鑒。
PLoSOne由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是世界上第一個多學科開放獲取(Open Access, OA)期刊。PLoSOne文章的評議采用嚴格的出版前同行評議與出版后公眾評議相結合的方式。提交給PLoSOne的每篇論文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和同行評議程序[22,27]。
目前,PLoSOne使用eJournal Press (Allen Track)提供的在線同行評議系統(tǒng),所有作者來稿都提交到該系統(tǒng)進行初始質量檢查,以確保來稿能夠滿足PLoSOne規(guī)定的各項要求。最初的內部質量控制檢查涉及競爭利益、研究參與者或動物研究的倫理要求等問題。直到提交的論文通過質量控制檢查,編輯委員會或同行評議專家才能夠看到提交的論文。論文一旦通過初始質量檢查,就會被分配給學術編輯,學術編輯負責邀請同行評議專家對論文進行評議。評議專家的審稿意見詳細而全面,為論文學術質量的提高提出建設性修改建議。學術編輯根據(jù)評議專家的審稿意見,對稿件做出錄用還是退稿的決定,或者根據(jù)審稿意見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見,作者按要求進行修改,使稿件達到PLoSOne的刊發(fā)要求,必要時學術編輯也會對修訂的稿件進行重新評議。因此,PLoSOne的出版前同行評議過程與其他雜志大體相同。
PLoSOne最突出的特點是提供了出版后評議的功能和文章級別指標。PLoSOne允許用戶對每篇文章進行評議,用戶不能匿名,評議必須遵守科學話語的規(guī)范,任何利益沖突都必須聲明。文章級別指標有助于在實際的學術引用之前了解該研究的影響力。所有PLoS期刊文章都展示了PLoS 文章級別指標——可量化的措施,其中包含記錄科學家和公眾以多種方式參與評議已發(fā)表文章的學術指標和社會指標,文章級別指標呈現(xiàn)在每篇已發(fā)表文章的等級標簽上。 此外,右上方的指示牌上還提供了引文數(shù)量、瀏覽量、共享和書簽的主要指標[28]。因此,PLoSOne網(wǎng)站不僅僅是展示數(shù)字論文的平臺,還是一個潛在的基于相關文章主題背景進行討論的地方。PLoSOne記錄公眾討論過程的一個收獲是:將文章的評議部分鏈接到媒體,同時又記錄已發(fā)表文章的全部媒體報道,這有利于提升該雜志發(fā)表文章在PLoSOne平臺和學術社區(qū)之外的影響力[27]。
SWJ由IOS Press 和AKA-Verlag出版,是一本全新的用于語義網(wǎng)絡研究的專業(yè)期刊。SWJ將印前開放獲取與公開透明的審查流程相結合。所有提交的文章均在線發(fā)布,讀者無需注冊即可獲取。文章除了由被SWJ編輯部邀請的專家評議外,任何研究人員及公眾的意見和評議均可上傳到期刊網(wǎng)站。評議的標準工作流程如下[23]。
(1) 作者使用期刊網(wǎng)站提交論文。論文經(jīng)過初步的篩選,明顯不符合期刊質量標準的論文將被退稿。
(2) 文章在期刊網(wǎng)站上公開。該論文在期刊博客上發(fā)布,然后被分配給編輯部的責任編輯。
(3) 責任編輯邀請3位專家對論文進行評議,評議通常在6周內完成。另外,責任編輯邀請相關領域的其他研究人員進行公開評議。
(4) 通常被邀請的評議專家的評議意見連同姓名及所屬機構刊登在期刊網(wǎng)站上(尤其是意見分歧較大時,責任編輯會安排一位評議專家寫一個簡短的評論),被邀請的評議專家也可以選擇匿名公開評議意見。任何其他研究人員都可以發(fā)布非匿名的評議,與被邀請的評議專家的評議意見與公眾的評議意見一起發(fā)布在期刊網(wǎng)站上。
(5) 責任編輯與編輯部其他編輯共同討論決定是否錄用該論文。
(6) 如果文章被錄用,在最終的印刷版本中,所有涉及的評議人員和編輯身份將被公開,并顯示在文章的標題處。
(7) 強烈鼓勵作者在其本地網(wǎng)站上傳被錄用論文的最終草稿,印刷版本通過IOS出版社出版。
未被錄用的稿件及其評議只能在其網(wǎng)站上限時存在。雖然SWJ可以在線提供稿件的預印本,但它與傳統(tǒng)的開放獲取期刊并不相同。最終的紙刊版本只能通過IOS 出版社以期刊或PDF文件的方式訂閱[29]。
ACP是高水平的國際化期刊之一,是在OPR和交互性公眾討論(Public Peer Review & Interactive Public Discussion)的理念下創(chuàng)辦的開放獲取期刊,致力于出版與公開討論地球大氣層及其潛在的化學和物理過程調查研究問題。ACP在OPR的運用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被 Thomson Reuters評為Meterology & Atmospheric Sciences領域的頂級期刊[30]。EGU(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出版集團旗下包括ACP在內的11種期刊都采用論壇開放性同行評議與紙刊發(fā)表兩階段的評議出版模式。ACP采用了OPR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并行的制度,其具體流程分為兩階段[14,24]。
第一階段: 期刊編輯將論文進行快速簡短的審查后即發(fā)布于期刊的ACPD(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論壇,供同行評議和交互式的公眾討論,科學界感興趣的成員都可以參與交互式的討論,作者可以對評議意見進行回復。被邀請的評議專家的意見和大量的公眾評議意見都被公開發(fā)布,被邀請的評議專家可以選擇簽名或保持匿名,其他科學家(注冊讀者)的評議將自動簽名。8周的討論期結束后,論文的評議功能被關閉,期刊編輯根據(jù)評議專家的評議意見與公開評議意見做出最終是錄用還是退稿的決定。
第二階段: 同行評議程序完成后,如果論文符合出版要求,最終修訂的論文將在ACP上發(fā)表。ACPD和ACP均在ISSN上注冊,為確保作者的出版優(yōu)先權,并提供科學討論的持久記錄,每個討論文件和互動評議都將被永久存檔和單獨引用。
F1000Research是由F1000(Faculty of 1000)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是一個基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的開放性研究出版平臺,出版范圍包括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的案例報告、評議、信函、系統(tǒng)評價、思考實驗和網(wǎng)絡工具、臨床實踐論文、數(shù)據(jù)論文、方法論文、研究論文、研究方案[25]。對于已發(fā)表的文章,該期刊使用知識共享署名許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下載使用。
F1000Research是出版后再進行同行評議的期刊,論文投稿一周內即發(fā)表文章,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縮短出版時間,快速傳播學術作品。投到該期刊的論文,編輯首先對論文的內容、質量、語氣、格式、完整性、是否剽竊、是否遵守道德標準及作者指南進行初步的審查。經(jīng)過編輯初審的論文在一兩天內會被分配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25],該文章就可以被引用。然后由2~3名專家進行審稿,同時醫(yī)學機構的研究者可以對發(fā)表的論文進行評議,作者對評議專家及評議者的回復也是公開的[27]。F1000Research堅持完全透明的同行評議與作者驅動模式,無論被邀請的同行評議還是公眾評議,評議者的身份都是公開的,這充分展示了OPR的特點。作者對文章的內容質量負全部責任,并要確保文章被獨立及時地評議。作者可以根據(jù)評議者的建議對文章進行再修改,修改后可以再被評議。F1000Research使用CrossRef的CrossMark識別服務來幫助讀者跟蹤這些文章的版本,即使作者更新了修改稿,以前的版本仍然被出版[27]。評議者可以對出版后的文章進行簡單的評級,評級選項包括推薦的、必讀的和特殊的。
通過同行評議的文章在PubMed、Scopus和其他數(shù)據(jù)庫中被索引。評議過程中,有些文章有可能獲得一致否定的評議意見,這種情況下,文章保持“已出版”的狀態(tài),僅從默認的檢索網(wǎng)站中刪除該篇文章。網(wǎng)站界面上的圖標注釋清楚地標出了預批準、批準或未批準的評議狀態(tài),F(xiàn)1000Research不會將未批準的文章視為已接受的修訂版本,在審核流程中可以看到文章被拒絕的狀態(tài)。
《心理學報》由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發(fā)表我國心理學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26]?!缎睦韺W報》是我國科技期刊界對OPR進行探索和實踐的典型代表,但這個過程非常曲折。
面對科學出版界對OPR的熱烈討論,《心理學報》也考慮在作者自愿的基礎上進行OPR嘗試,準備設立公開評議欄目。當將公開評議的方案提交編委會討論時,卻遭到大多數(shù)編委的反對,最后只能采取公開審稿意見的變通方式。自2014年第1期開始,《心理學報》實行匿名公開審稿意見的審稿方式,將每篇文章的歷次審稿意見和作者回應整理成單獨的PDF文檔,然后在該刊網(wǎng)絡版的文章后面增加一個“審稿意見”的鏈接,點擊該鏈接就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審稿意見與作者回應”?!缎睦韺W報》采用在傳統(tǒng)同行評議后公開審稿意見的舉措,嚴格說這并不算OPR;客觀來看應該算是傳統(tǒng)同行評議與OPR之間的一條中間路線,但《心理學報》已向OPR邁出了一步[31]。
表1所示為5種期刊的OPR特征比較及OPR過程的相對開放程度??梢钥闯觯@5種期刊表現(xiàn)出許多相同的OPR特征,但都沒有以相同的方式實施OPR,體現(xiàn)了OPR實踐過程的多樣性特征。PLoSOne采用出版前嚴格的同行評議與出版后公眾評議相結合的方式;SWJ將印前開放獲取與公開透明的審查流程相結合;ACP采用了OPR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并行的制度;F1000Research是出版后再進行同行評議;《心理學報》實行匿名公開審稿意見的審稿方式。5種期刊OPR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表1 5種期刊OPR特征比較
(1) 5種期刊都展示出編輯初步審查與編輯調解的特點。在文章評議之前,每篇來稿都經(jīng)過編輯對文章質量、范圍及是否符合期刊要求的初步檢查;在文章評審過程中,編輯的調節(jié)推動了OPR的順利進行。
(2) 5種期刊在簽名評議、公開評議、透明評議環(huán)節(jié)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開放性特征,F(xiàn)1000Research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執(zhí)行得最好,作者和評議人員身份都是公開的,是真正的公開評議;《心理學報》雖然出版了評議意見,但評議專家是匿名的。PLoSOne、ACP、SWJ雖然強烈鼓勵評議專家簽名,但簽名是選擇性的。專家可以選擇是否公開身份的評議算不算OPR?OPR到底該如何界定?期刊界目前尚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如果按照Ware[5]所給出的定義,評議者身份沒有披露的評議并不是真正的OPR,但這些期刊的同行評議又包含一定的開放性特征,如《心理學報》評審專家雖然是匿名的,但評審意見是公開的。OPR執(zhí)行過程復雜,筆者認為OPR是基于科學的開放性而提出的概念,只要具有開放精神,包含開放性的評議環(huán)節(jié),就可以認為是OPR。
評議專家的匿名性更便于評議專家提出批評性意見和問題,在自愿為學術界服務時,評議專家可能不愿冒險涉足無畏爭端[1]。也可能是出版者注意到不同學科對OPR出版實踐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所以簽名是選擇性的。
(3) 除國內的《心理學報》外,國外的PLoSOne、ACP、F1000Research、SWJ都存在不同形式的公眾評議,但公眾評議發(fā)生的時間有差異。ACP和SWJ的公眾評議發(fā)生在文章出版之前的討論階段,而PLoSOne、F1000Research的公眾評議都發(fā)生在文章出版之后,但又有細微差別。PLoSOne的公眾評議發(fā)生在同行評議之后,而F1000Research的同行評議與公眾評議是同時發(fā)生的。公眾評議雖然是OPR的一個特征,但在不同期刊同行評議過程中的執(zhí)行方式有可能是不同的[27]。
公眾到底是在出版前評議,還是出版后評議?筆者認為還是出版前進行評議較好。因為如果文章已經(jīng)被接受出版,公眾的評議積極性可能不高;出版前提出一些建設性評議意見,有利于文章的進一步修改完善。
(4)F1000Research收到稿件一周內就會使文章處于已出版狀態(tài),如果獲得了一致否定意見,出版的文章將會從其默認的檢索中刪除,并且在評議程序中顯示“未批準”的狀態(tài)。像F1000Research的“未批準”的文章算不算已經(jīng)出版?已出版的狀態(tài)該如何界定?期刊界應給予明確的界定。筆者認為那些“未批準”的文章不能算已經(jīng)出版,因為他們沒有通過同行評議。
(5)PLoSOne、ACP、F1000Research3種期刊都是開放獲取期刊,而SWJ只有在作為預印本的評議階段,才具有開放獲取的特征。開放獲取出版模式本身就包含科學開放的精神,所以在開放獲取期刊推行OPR要比非開放獲取期刊容易,非開放獲取期刊的作者與評議者可能會對OPR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6) 在執(zhí)行OPR的過程中,我國的《心理學報》與國外的4種期刊相比,在開放性上仍有一定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期刊與國外期刊相比在文章出版過程中的開放性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文章的公眾評議環(huán)節(jié)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國外期刊將公眾評議與指定的評議專家評議相結合,進行作者、評議專家、公眾、編輯的互動式討論,吸引了更多評議,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有效地解決了快速科學交流與全面質量保證之間的問題。
OPR作為一種新興的同行評議形式,雖然目前還不成熟,甚至學術界對其定義與模式都尚未統(tǒng)一,但其免費、開放、透明、交互、高效、共享的特點,促使其在國外得到快速的發(fā)展,并已在多個學科的期刊中得到實施。我國期刊OPR雖然起步較晚,但對OPR的研究日益增多。通過對PLoSOne、ACP、F1000Research、SWJ與我國《心理學報》的開放性同行評議過程進行調查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這5種期刊表現(xiàn)出許多相同的OPR特征,但并沒有以相同的方式實施OPR,體現(xiàn)了OPR實踐過程的多樣性特征,也啟發(fā)我國科技期刊靈活有效地將開放獲取及OPR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優(yōu)勢相結合,根據(jù)各期刊的實際情況,靈活實施OPR。我國《心理學報》的匿名公開評審意見方式是根據(jù)實際情況的慎重選擇。結合我國國情和社會文化氛圍,進一步探索更為有效的本土化OPR方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1] P?schl U. Multi-stage open peer revi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tegrating the strengths of traditional peer review with the virtues of transparency and self-regulation[J].FrontiersinComputationalNeuroscience,2012,6(1):1-16.
[2] 張學穎,羅萍. Web 3.0時代學術期刊開放同行評議的實質和審稿模型構建[J]. 編輯學報,2016,28(3):220-223.
[3] P?schl U. Interactive journal concept for improved scientific publish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J].LearnedPublishing,2004,17(2):105-113.
[4] McCormack N. Peer review and legal publishing:What law librarians need to know about open,single-blind,and double-blind reviewing[J].LawLibraryJournal,2009,101(1):59-70.
[5] Ware M. Peer review:Recent exper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NewReviewofInformationNetworking,2011,16(1):23-53.
[6] Ross-Hellauer T. What is open peer review? A systematic review[J].F1000Research,2017,6:588.
[7] Kriegeskorte N. Open evaluation:A vision for entirely transparent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and rating for science[J].FrontiersinComputationalNeuroscience,2012,6(42):79.
[8] Fitzpatrick Kathleen. Peer-to-peer review and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authority[J].SocialEpistemology,2010,24(3):161-179.
[9] Mulligan A,Akerman R,Granier B,etal. Quality,certification and peer review[J].InformationServices&Use,2008,28(3/4):197-214.
[10] Boldt A. Extending arXiv.org to achieve open peer review and publishing[J].JournalofScholarlyPublishing,2011,42(2):238-242.
[11] Hu C,Zhang Y,Chen G. Exploring a new model for preprint server: A case study of CSPO[J].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2010,36(3):257-262.
[12] Prug T. Open-process academic publishing[J].Ephemera:Theory&PoliticsinOrganization,2010,10(1):40-63.
[13] Bornmann L,Daniel H D. Reliability of reviewers′ ratings when using public peer review: A case study[J].LearnedPublishing,2010,23(2):124-131.
[14] P?schl U. Interactive open access peer review:The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model[J].AgainsttheGrain,2009,21(3):26-32.
[15] Friedman R,Whitworth B,Brownstein M. Realizing the power of extelligence:A new business model for academic publishing[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Knowledge,andSociety:AnnualReview,2010,6(2):105-118.
[16] Lipworth W,Kerridge I H,Carter S M,etal. Should biomedical publishing be “opened up”? Toward a values-based peer-review process[J].JournalofBioethicalInquiry,2011,8(3):267-280.
[17] Maharg P,Duncan N. Black box,pandora′s box or virtual toolbox? An experiment in a journal′s transparent peer review on the web[J].InternationalReviewofLaw,Computers&Technology,2007,21(2):109-128.
[18] 王鳳產(chǎn). 科技期刊開放性同行評議可行性探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4-19.
[19] 張春麗,商麗娜,倪四秀. 科技期刊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探索[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51-1155.
[20] 劉春麗,何欽成. 開放同行評審的產(chǎn)生、發(fā)展、成效與可行性[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40-44.
[21] 劉麗萍,劉春麗. 開放同行評議利弊分析與建議[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389-395.
[22]PLoSOne. Journal Information[EB/OL]. [2017-11-01].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s/journal-information.
[23] IOS Press. About the semantic web journal[EB/OL]. [2017-11-01]. http://www.semantic-web-journal.net/.
[24]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Aims and scope[EB/OL]. [2017-11-01]. https://www.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net/about/aims_and_scope.html.
[25]F1000Research. How it works[EB/OL]. [2017-11-01]. https://f1000research.com/about.
[26] 心理學報. 期刊介紹[EB/OL]. [2017-11-01]. http://journal.psych.ac.cn/xlxb/CN/column/column31.shtml.
[27] Ford E. Open peer review at four STEM journals: An observational overview[J].F1000Research,2015,4(6):1-15.
[28] Binfield P.PLoSOne:New approaches and initiativ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academic journal[J].AgainsttheGrain,2009,21(3):24.
[29] Janowicz K,Hitzler P. Open and transparent:The review process of the semantic web journal[J].LearnedPublishing,2012,25(1):48-55.
[30] 張學新. 用公評審稿促進中國科技期刊的快速發(fā)展[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29(1):109-111.
[31] 李金珍,莊景春,邱炳武. 《心理學報》開放性同行評審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