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叢,楊怡然,劉 玲△,王 平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武漢 430061; 2.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鄭州 450003; 3.湖北省中醫(yī)院,武漢 430061)
滌痰湯是中醫(yī)治療痰證的一首古方,經(jīng)過歷代醫(yī)家的加減應(yīng)用和演化,在中醫(yī)臨床應(yīng)用廣泛,本文對其源流進行探析。
關(guān)于滌痰湯的來源主要有3種認識,一是認為出自《濟生方》,此說法較廣,中醫(yī)院?!斗絼W》五版教材(1983年)便是此觀點;二是認為出自《證治準繩》,六版教材(1994年)是此觀點;三是認為出自《奇效良方》,以七版教材為代表。
詳考文獻《奇效良方》刊于1470年,《證治準繩》刊于1602年,《證治準繩》出版晚于《奇效良方》,《奇效良方》載滌痰湯有方藥無方名,《證治準繩》稱滌痰湯無“嚴氏”字樣,將滌痰湯稱為嚴氏滌痰湯,最早出自汪昂的《湯頭歌訣》(1694年),后世文獻所言出自《濟生方》者多受其《湯頭歌訣》的影響?!稘健窞樗巍烙煤妥珜?,成書于宋寶祐元年(1253年),咸淳三年(1267年)收前書未備之醫(yī)論方藥寫成《續(xù)方》,兩書后均散佚,現(xiàn)存版本均為輯復(fù)本,但都未收載滌痰湯。綜上所述,認為滌痰湯出自《奇效良方》的可能性較大,至于《湯頭歌決》注明嚴氏,是否汪昂見到其他文獻引用嚴氏方,或當時尚有《濟生方》原書存在已不可知,以下論述則以《奇效良方》滌痰湯展開。
在歷代醫(yī)家實踐和理論總結(jié)中,對于“痰”的認識不斷加深,治療理念、治療方藥和治證范圍都有變化。滌痰湯、溫膽湯、二陳湯、導痰湯都是治療痰證的名方,目前為止對這幾個湯方之間的關(guān)系眾說紛紜,比較混亂,為明確滌痰湯的源流,就必須對其關(guān)系進行梳理。
溫膽湯最早記載于南北朝時期名醫(yī)姚僧垣(公元499~583)《集驗方》中,后世《備急千金要方》(以下簡稱《千金方》)有引用。由于《集驗方》已軼失,以下用《千金方》溫膽湯進行說明?!肚Ы鸱健つ懱搶崱窚啬憸^:“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溫膽湯?!狈綖樯膬?半夏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二兩),炙甘草一兩半[1]?!镀嫘Я挤健肪硪粶焯禍剑骸爸颇闲?、制半夏各二錢半,炒枳實、茯苓各二錢,橘紅一錢半,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2]”從藥物組成分析,滌痰湯包含溫膽湯所有的藥物,尚比溫膽湯多出人參、石菖蒲、茯苓、南星4味藥;從方義分析,溫膽湯治療大病后余熱未盡,胸脅氣機失調(diào),膽陽升發(fā)不暢產(chǎn)生的虛煩、不眠癥狀,而滌痰湯則是治療中風病痰濁阻塞心竅造成的舌強不能言;從組方分析,溫膽湯中橘皮、半夏、枳實理氣化痰降逆,竹茹清膽和胃、止嘔除煩,重用生姜以溫膽胃,甘草益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整個處方藥物寒熱并用,具有調(diào)和寒熱的作用。方名之所以叫溫膽湯,大概是取甲木得春氣溫和之意。滌痰湯在溫膽湯的基礎(chǔ)上加用南星增加半夏化痰之力,人參、菖蒲益氣開竅增智,茯苓健脾利濕使其符合中風的病機。兩方雖然組方和劑量不同,但燥濕、理氣、化痰的基本方義是相同的,滌痰湯保留了溫膽湯的作用,并增加了原方健脾開竅的作用;在時間上滌痰湯出現(xiàn)晚于溫膽湯,滌痰湯中明顯有溫膽湯痕跡,所以認為滌痰湯很可能是溫膽湯的變方。
導痰湯最早記載是宋·吳彥夔《傳信適用方》(刊于1180年): “導痰湯治痰厥,頭昏暈,清虛皇甫坦所傳。半夏四兩(湯洗7次),天南星一兩(細切,姜汁浸),枳實一兩(去瓤),橘紅一兩,赤茯苓一兩,右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兩盞,姜10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3]” 《濟生方》中亦有導痰湯,但《傳信適用方》從時間上早于《濟生方》。吳彥夔導痰湯與溫膽湯比較則多南星、茯苓,少竹茹和甘草。有學者考證認為,導痰湯就是溫膽湯的變方,源于溫膽湯[4]。嚴用和導痰湯比吳彥夔導痰湯多出甘草,所以兩者組方和治法并無太大區(qū)別。嚴用和方除治療痰厥、頭目眩暈外,還包括痰飲、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漱、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少思等。嚴用和方和吳彥夔方方名都為導痰湯,藥味接近,治證方面嚴用和方范圍大于吳彥夔方,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方在實踐的過程中,治療范圍得到擴充和變化。滌痰湯比吳彥夔導痰湯多石菖蒲、竹茹、人參、甘草4味藥。再拿滌痰湯與導痰湯和溫膽湯比較,滌痰湯包括導痰湯和溫膽湯兩方的所有藥物,而且比兩方所有的藥物還多出人參和菖蒲。從理論演變來講,中風病在唐代以前多以外風立論,以痰論治中風病是在金元時期,滌痰湯治療中風是溫膽湯和導痰湯治療范圍的擴展。導痰湯和溫膽湯都是治痰的常用方和名方,對后世治痰方的組方和治法影響較大,可以看出滌痰湯的組成和兩方有明顯淵源關(guān)系,可以認為滌痰湯是溫膽湯和導痰湯的合方。
二陳湯最早記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下簡稱《局方》)卷四,屬于紹興(公元1131-1162年)續(xù)添方,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生姜、烏梅組成,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5]?!毒址健烦蓵缬凇镀嫘Я挤健?,二陳湯在時間記載上早于滌痰湯,但詳細對比滌痰湯與二陳湯和溫膽湯配方,滌痰湯與二陳湯差異較大,但接近于溫膽湯和導痰湯。從方的功用上分析,滌痰湯半夏和南星、陳皮和枳實同用,增加了化痰理氣的作用。還加有人參補中益智,石菖蒲芳香化濁開竅,竹茹清熱降逆止嘔,其功效較二陳湯增多增強,且兩者治證也不相同。綜上筆者認為,滌痰湯和二陳湯的淵源還是較遠一些,二陳湯和導痰湯同源于溫膽湯是比較公認的。由于后世二陳湯變化繁多、治證廣泛、影響較大,人們把含有陳皮、半夏的方劑歸結(jié)為二陳類方劑,便于歸類總結(jié)及臨床應(yīng)用。把滌痰湯和導痰湯甚至溫膽湯劃入二陳類方劑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說明淵源關(guān)系。
綜上所述,導痰湯和二陳湯源于溫膽湯,而滌痰湯則同時受導痰湯和溫膽湯的影響,是兩方共同的子方,其關(guān)系如下圖。
滌痰湯成方以來至近代,其劑型有用湯、丸、散,加減應(yīng)用廣泛,治證范圍遠遠超過《奇效良方》所載的治療范圍。王肯堂《證治準繩》及汪昂《醫(yī)方集解》滌痰湯治法方藥同《奇效良方》滌痰湯。《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五滌痰湯由當歸、茯苓、川芎、白芍藥、白術(shù)、制半夏、香附米、陳皮、甘草組成,加生姜三片,水煎送服滌痰丸(由白術(shù)、半夏曲、川芎、香附米、神曲(炒)、茯苓、橘紅、甘草組成),主治婦人肥盛、不孕、脂膜閉塞子宮[6],湯丸同用不僅擴大了滌痰湯的治療范圍,在劑型應(yīng)用上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督痂b》卷五十一尚有清心滌痰湯,在原方的基礎(chǔ)上加用麥冬、棗仁、川黃連滋陰清熱安神,主治小兒急驚風后脾虛多痰者[7]?!秱烈邨l辨》卷五滌痰湯在《奇效良方》滌痰湯基礎(chǔ)上加用栝樓、黃連、黃芩治療膈間痰閉、呃逆者[8]。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卷四臟腑門改湯為丸,用治反胃、痰涎塞滿胸隔[9]。徐靈胎《蘭臺軌范》卷二改滌痰湯為散劑,名為滌痰
散,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10]。隨著朱丹溪從痰論治雜病的影響,滌痰湯的應(yīng)用不限于湯劑,有湯劑、丸劑、散劑劑型的變化,其加減治療病證的擴展到治療不孕、驚風、呃逆、反胃、郁證、癡呆等疾病。雖然滌痰湯加減和應(yīng)用形式有較大的變化,但痰濁這一病邪仍是選擇應(yīng)用滌痰湯的基本條件。
總之,滌痰湯源于溫膽湯和導痰湯,隨著時代遷移和“痰”理論的發(fā)展,滌痰湯的劑型亦得到多種變化,其治療疾病譜也在發(fā)生變化。
參考文獻:
[1] 孫思邈. 千金要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203.
[2] 董宿. 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3:7.
[3] 吳彥夔.欽定四庫全書·傳信適用方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4] 高軍寧. 溫膽湯的源流、類方、方證及臨床應(yīng)用[J]. 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9, 26(5):44-46.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108.
[6] 吳謙. 醫(yī)宗金鑒[M]. 遼寧: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433.
[7] 吳謙. 醫(yī)宗金鑒[M].遼寧: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474.
[8] 楊璿. 傷寒瘟疫條辨[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241.
[9] 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61.
[10] 徐靈胎. 蘭臺軌范[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