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青
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普惠性資源不足,是目前學前教育面臨的客觀問題。針對“入園難”“入園貴”等困擾老百姓的煩心事,日前印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開出“藥方”: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堅決扭轉高收費民辦園占比偏高的局面。其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
剖析當前學前教育存在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根源在于對學前教育定位不清晰。如果對兒童教育作一個簡單劃分,0~3歲屬于幼托教育,3~6歲屬于幼兒園教育,6歲以上可視為義務教育。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發(fā)展比較健全,但0~6歲的學前教育階段,似乎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此前我國各地都存在過度依賴社會力量提供學前教育資源的問題。數據顯示,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到2010年,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不足總教育經費的1.3%。由此導致的是,公辦幼兒園極其有限。公辦園上不起,需求又擺在那里,催生出了兩類民辦幼兒園:定位高端的私立學校,以及定位平民的廉價學校,前者收費太高,后者很多是無證無照。隨著現代家庭結構的優(yōu)化,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有了普遍需求,學前教育的問題才凸顯出來。
在這個背景之下,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發(fā)展學前教育,努力構建覆蓋城鄉(xiāng)、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這里面一個重要的信號是,允許設置營利性學校。須知,即便是發(fā)達國家的基礎教育,也鮮有幼兒園是營利性的。去年,《民辦教育法》進行了一次修改,即啟動民辦學校的分類改革,可以選擇登記為“營利性”或“非營利性”。
此次《意見》專門提出遏制過度逐利行為,要求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有些人將其理解為不允許民資進入,這其實是錯誤的,我們不是不允許營利,而是不準許過度逐利。這才是對學前教育的正確定位,如果不由政府主導,如果不堅持普惠性、公益性,我們就難以做到幼有所育、育有質量。《意見》所提到的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主要就是針對高收費民辦園占比過高的情形,這就要求充分利用閑置資源開辦公辦園,以各種委托形式發(fā)展普惠性幼兒園。只有普惠性幼兒園多了起來,價格才能平民起來,入園才能容易起來,教育質量才能硬起來。
學前教育,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要解決好“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普惠性幼兒園最受人民期待。普惠性幼兒園,既有公辦的,也有民辦的,但無論是哪一種,所有的經營者和投資者都應認識到,幼兒園不是一門生意,要把它的公益性、普惠性挺在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