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內(nèi)容豐富,門類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貫穿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背景下,“講文明,樹新風”教育催開了一樹又一樹圣潔美麗的文明之花,使人們的思想境界攀升到一個新的高峰,推動了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向著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拓展和邁進。基于此,文章將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民小”)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闡述其在校園文化之下的精神文明建設路徑,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校園文化;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研究
一、 精神文明建設是學校師生奮發(fā)向上的一面旗幟,是乘風啟航的一頂風帆
(一) 春風化雨般的“五化”建設
馬克思曾指出:“人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人”,民小對既有資源予以有效地運用,形成了教育性與人文性突顯的校園文化。另外,對校園環(huán)境進行了精心的設置,以保證步步有景,處處育人。通過學校的綠化、美化、硬化、凈化、亮化等五化建設來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陶冶學生的情操。步入民小校園,你會被綠草如茵的草坪及百花爭艷的花壇所傾倒,警示牌溫馨提示:“小朋友,謝謝你的愛護!”在如此美好的環(huán)境中,連淘氣的孩子都變得謹慎,生怕弄痛了可愛的有禮貌的花草。在“五化”建設中,民小的“凈化”做得最有成效,學校積極地組織并開展“彎彎腰,伸伸手,動動腦”一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號召,不管身處校園內(nèi)外,要主動地撿起地面的垃圾與雜物,保證路過之處與停留之處不留下垃圾。除此之外,要積極主動地做力所能及與舉手之勞的事情,為家鄉(xiāng)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以及校園的美化做出貢獻。
除此之外,民小對校園資源予以靈活地運用,確保將校園內(nèi)部各角落作用發(fā)揮出來。在此基礎上,選擇在教學樓的走廊與過道位置張貼名人字畫以及名言警句,定期進行更換,進一步增強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民小同樣對校園景點進行了巧妙地設計,將學生的作品張貼在墻上,合理地設置出文化角,充分發(fā)揮傳窗、黑板報、閱覽室、校園網(wǎng)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以保證院校整體的人文氣息更加濃郁,使學生的理想和激情得以激發(fā),而且學生能夠盡情地徜徉在文化氛圍當中,實時感受中外文明,了解生命和科技的現(xiàn)實意義。在營造優(yōu)美健康向上校園環(huán)境的基礎上,對少年學生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起著教育、激勵作用,使學校校園環(huán)境成為滋養(yǎng)學生心靈的沃土。
(二) 潤物無聲的師德師風建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民小校園文化建設卓有成效與學校領導及教師的師德、師風息息相關。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民小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全體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將修身養(yǎng)性當做為人師的重要基礎,并積極倡導教師在責任、愛心以及學識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學校要求所有領導與教師須牢記奉行教師五種精神:一是不計得失的犧牲精神;二是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三是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四是認真執(zhí)教的敬業(yè)精神;五是終身從教的獻身精神。教師只有具有一定的師德修養(yǎng),才能夠扮演好真善美的角色,并且在道德品質(zhì)與思想觀念等多個方面,通過個人的言行與舉動,積極地影響學生,通過高尚人格為學生人格形成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
教師的工作作風和教風是春雨,能滋潤校園文化建設的沃土,催開校園精神文明之花。民小的領導、老師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主動撿起地面的雜物,在學生行禮的同時要主動還禮,并且與其他同事互相幫助,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學校有一支自上而下團結奮進,有較高師德素養(yǎng)的教師隊伍,在無形中帶動了全體學生健康成長和優(yōu)良集體的形成,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真可謂:“春風化雨勤潤物,催一桃李展芬芳”。
二、 不斷豐富第二課堂活動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一)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活動
民小的生源大多來自移民區(qū),學生有漢、壯、苗、彝、仡佬等民族,學校文藝組教師根據(jù)這一特點,本著繼承并發(fā)揚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鼓勵少數(shù)民族學生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所以學校的“新歌苗語唱”,“原生態(tài)苗歌”也常給學校的文藝表演增添不少生色;“壯族快板”更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如:2011年,學?!叭箶[擺”藝術團排演的大型少兒舞蹈《新游子吟》參加在長沙舉行的第五屆全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誦讀大會中獲“孔子獎”。學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活動,讓各民族學生領會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知道了建設學校、建設祖國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團結合作,所以在民小校園內(nèi)不存在民族偏見,所有孩子都親如兄弟姐妹,都是學校的文明小主人。
(二) 生動活潑的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是最能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激發(fā)學生上進心的一種活動,既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又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體會“運動會上要和對手塞跑,人生中要和時間賽跑”。學校體育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體育競技水平在全縣享有盛譽,學生女籃球隊在縣城小學籃球聯(lián)賽中曾經(jīng)連續(xù)奪冠。幾年來,學校堅持開展“四大節(jié)”活動,努力通過“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中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志趣,使學生們更勇于拼搏,也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受挫能力,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三、 結束語
伴隨著“十九大”的春風,民族實驗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這片沃土上播撒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收獲了一份份感人的驚喜,書寫了一首首探索和拼搏的頌歌。在校園文化建設這條陽光大道上,民族實驗小學將繼續(xù)朝著“學習、思考、研究”的方向不斷努力,用辛勤去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何建新.當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基本思路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2):73-74.
[2]單華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1):76,86.
[3]孫業(yè)番.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J].才智,2013(7):114.
作者簡介:韋進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