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淑玲, 林谷園, 肖 順
(1.福建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園藝園林系,福建 福州 350119;2.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福建 福州 350001;3.福建農(nóng)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花生莖線蟲(Ditylenchusarachis)是2014年我國首次報道危害山東和河北兩省花生的一種病原線蟲[1].該線蟲主要侵染花生的根系、胚栓、果莢和種粒,致使受害花生植株根系減少、腐爛,結莢少,固氮根瘤菌減少,果莢外殼變黑、腐爛,種皮褐變、皺縮,嚴重降低了花生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該線蟲還可寄生于花生田間的雜草以及在病果莢內(nèi)長期存活,成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1-2].因此,花生莖線蟲已成為繼根結線蟲(Meloidogynespp.)后又一個可對我國花生產(chǎn)業(yè)造成嚴重影響的病原線蟲[3].
為了防治花生莖線蟲病,必須開展該病原線蟲的生物學、病理學及遺傳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而線蟲培養(yǎng)條件的確定是對其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目前,常用于線蟲培養(yǎng)的方法有寄主接種法、離體組織培養(yǎng)法和真菌培養(yǎng)法等,其中,離體組織培養(yǎng)中的愈傷組織已廣泛用于相似穿孔線蟲(Radopholussimilis)、短體線蟲(Pratylenchusspp.)、菊花滑刃線蟲(Aphelenchoidesritzemabosi)、腐爛莖線蟲(D.destructor)等的人工培養(yǎng)[4-8].本研究測試不同愈傷組織和培養(yǎng)溫度下花生莖線蟲的繁殖情況,以期為研究該線蟲在我國的適生性、科學評估其危害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參考.
供試的6個花生莖線蟲種群(表1)分別采自各地的花生莖線蟲病果莢,用改良貝爾曼漏斗法[9]分離病果莢中的線蟲.將分離的線蟲懸浮液收集至1.5 mL離心管中,3 000 r·min-1離心2 min,去上清液;加入0.1%硫酸鏈霉素溶液,表面消毒10 min,再用無菌水清洗2~3次,備用.
表1 供試的花生莖線蟲種群Table 1 List of tested D.ararchis populations
參考Reise et al[10]的方法,從市場上選取新鮮、健康、粗細一致的胡蘿卜和甘薯塊莖,洗凈后切去塊莖兩端較細的部分,在超凈工作臺內(nèi),用75%乙醇對塊莖的表面進行消毒.用滅菌刀削去塊莖的表皮,再切成厚度約為10 mm(直徑約為40 mm)的圓塊,在酒精燈外焰上消毒2~3 s,迅速放入滅菌的培養(yǎng)皿中,用封口膜封閉后置于28 ℃恒溫培養(yǎng)箱中黑暗培養(yǎng)14 d左右,待長出愈傷組織后備用.
挑取消毒后的花生莖線蟲Dar01種群的30條雌蟲,分別接種到培養(yǎng)皿內(nèi)長滿愈傷組織的胡蘿卜和甘薯圓塊上,將培養(yǎng)皿重新封口后,置于28 ℃恒溫箱中黑暗培養(yǎng)60 d,分別對愈傷組織里的線蟲進行分離并計數(shù).各處理設10個重復.
挑取消毒后的花生莖線蟲Dar01種群的30條雌蟲,接種于胡蘿卜愈傷組織上,分別置于15、20、25、30和35 ℃恒溫培養(yǎng)箱中黑暗培養(yǎng)60 d,分別對愈傷組織里的線蟲進行分離并計數(shù).各溫度處理設10個重復.
挑取消毒后的6個不同地理種群(表1)各30條雌蟲,分別接種到胡蘿卜愈傷組織中,各地理種群分別設10個重復.培養(yǎng)60 d后,分別對愈傷組織里的線蟲進行分離并計數(shù).
將培養(yǎng)皿中的愈傷組織取出,放入攪拌器(康華HJ-1型)中,加入適量的水進行攪拌,將攪拌后的懸浮液分別過100目、300目、500目組合的線蟲過濾篩,用洗瓶反復沖洗300目和500目篩上的線蟲至燒杯中.待線蟲沉降后,將線蟲懸浮液收集至10 mL離心管中,3 000 r·min-1離心2 min,棄多余液體,定容至1 mL.用移液管吸取20 μL線蟲懸浮液于載玻片上,在體視顯微鏡下分別統(tǒng)計卵、幼蟲、雌蟲、雄蟲的數(shù)量,重復3次,取平均值.根據(jù)定容的體積計算各處理重復的總蟲數(shù).
線蟲的繁殖倍數(shù)=最終線蟲繁殖量/初始線蟲接種量.
采用SPSS PASW Statistics v18.0軟件對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并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在P<0.05顯著水平上進行多重比較,計算標準誤.
從圖1及表2可見,花生莖線蟲在供試的2種愈傷組織上均可繁殖;但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的繁殖倍數(shù)為208.27,明顯高于在甘薯愈傷組織上的繁殖倍數(shù)(6.93),二者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F=601.97;df=1,18;P<0.05.表3).
由表4可見,溫度對花生莖線蟲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的繁殖力存在顯著影響.溫度在15和35 ℃時花生莖線蟲繁殖力低,有時甚至無法完成生活史.20~30 ℃時線蟲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能大量繁殖并完成生活史,且隨著溫度的升高,線蟲的幼蟲量、雌蟲量、雄蟲量、總蟲數(shù)及繁殖倍數(shù)均逐漸增大,30 ℃時總蟲數(shù)達7 728條,其中卵672條、幼蟲5 064條、雌蟲828條、雄蟲1 164條,繁殖倍數(shù)為257.59,繁殖力與其他溫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
A:接種線蟲60 d后的胡蘿卜愈傷組織;B:接種線蟲60 d后的甘薯愈傷組織;C:愈傷組織培養(yǎng)的花生莖線蟲.圖1 胡蘿卜愈傷組織和甘薯愈傷組織對花生莖線蟲的培養(yǎng)Fig.1 Cultivation of D.arachis on carrot callus and sweet potato callus
愈傷組織卵量/個幼蟲量/條雌蟲量/條雄蟲量/條總蟲數(shù)/條繁殖倍數(shù)胡蘿卜100847002283126248208.27甘薯 1014634182086.93
表3 花生莖線蟲在胡蘿卜愈傷組織和甘薯愈傷組織上繁殖倍數(shù)的方差分析1)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breeding multiple of D.arachis (Dar01) on carrot callus and sweet potato callus
1)*表示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4 不同培養(yǎng)溫度下花生莖線蟲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的繁殖力1)Table 4 Reproductive ability of D.arachis (Dar01) on carrot callu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1)表中數(shù)值為10個重復的均值±標準誤;同列數(shù)據(jù)后小寫字母不同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字母相同者表示差異不顯著.
將不同地理來源的花生莖線蟲6個種群各30條分別接種于胡蘿卜愈傷組織上,于28 ℃下黑暗培養(yǎng)60 d,各個種群均能繁殖并完成生活史.其中,Dar06的繁殖能力最強,60 d后的線蟲總量達到7 232條,繁殖倍數(shù)為241.07;但不同種群的繁殖力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表5).
表5 不同地理種群花生莖線蟲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的繁殖力1)Table 5 Reproductive ability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D.arachis on carrot callus
1)表中數(shù)值為10個重復的均值±標準誤;同列數(shù)據(jù)后小寫字母不同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字母相同者表示差異不顯著.
本研究結果表明,花生莖線蟲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的繁殖效果大大高于甘薯愈傷組織,培養(yǎng)60 d后蟲量可達到6 000條以上,且胡蘿卜愈傷組織的制備和操作簡單、不易污染、培育周期短,適用于花生莖線蟲的快速大量繁殖.甘薯愈傷組織因含水量低,在培養(yǎng)后期不易腐爛,適用于線蟲的長期保存.花生莖線蟲繁殖的適宜溫度為20~30 ℃,30 ℃時繁殖量最高,溫度低于15 ℃或高于35 ℃不適于該線蟲繁殖.花生莖線蟲不同地理種群在胡蘿卜愈傷組織上的繁殖力差異不顯著,這一結果說明我國花生莖線蟲種群間比較保守,不存在明顯的地理變異[11].
[1] ZHANG S L, LIU G K, JANSSEN T, et al. A new stem nematode associated with peanut pod rot in China: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Ditylenchusarachisn. sp. (Nematoda: Anguinidae)[J]. Plant Pathology, 2014,63(5):1 193-1 206.
[2] 章淑玲.花生莖線蟲(Ditylenchusarachisn. sp.)新種鑒定、生物學及快速檢測技術[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6.
[3] 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植物病理學卷[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6:212.
[4] 廖琳琳,肖順,劉國坤,等.溫度對短尾根腐線蟲繁殖力的影響及其胚胎發(fā)育過程[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6(3):247-249.
[5] 武玉環(huán),徐春玲,張超,等.不同培養(yǎng)方法對相似穿孔線蟲致病力的影響[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5,34(6):49-54.
[6] 彭曉放,陳德強,王東偉,等.菊花滑刃線蟲的培養(yǎng)條件和繁殖特性[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5,34(5):48-51.
[7] 閻愛華,曹克強,陳書龍.培養(yǎng)時間和接種密度對咖啡短體線蟲繁殖和形態(tài)的影響[J].華北農(nóng)學報,2006,21(S1):135-139.
[8] 徐春玲.中國腐爛莖線蟲的形態(tài)鑒定和遺傳多樣性研究[D].廣州: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
[9] 張紹升.植物線蟲病害診斷與治理[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1-89.
[10] REISE R W, HUETTEL R N, SAYRE R M. Carrot callus tissue for culture of endoparasitic nematod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 1987,19(3):387-389.
[11] 王文玉.花生莖線蟲(Ditylenchusarachis)的生物學特性及種群遺傳多樣性[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