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極力回避學生的錯誤,將學生在課堂中所出現的錯誤理解成對知識掌握不牢而引發(fā)的能力、技術障礙,自動屏蔽學生的不同意見,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教師要利用好教學課堂中的錯誤資源,“變廢為寶”,改變對學生錯誤的不正確觀念和處理態(tài)度,深入了解學生出現錯誤背后的學習障礙,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樹立學習自信心。
一、包容錯誤,開展思維風暴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邏輯能力較差,對于問題一般局限于感性認識,面對這些不成熟的個體,教師要學會包容學生出現的錯誤,將錯就錯,巧妙利用錯誤資源,開展思維風暴,讓課堂教學更精彩,更加趣味無窮。
二、重視錯誤的產生,找準錯誤原因
對于同一個錯誤,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然而這些錯誤正是學生思維流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利用這些錯誤,了解學生的真實思維,幫助學生找準錯誤出現的原因。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一節(jié)課時,我請一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5.2+10.5-1.14,板演的學生計算結果為10.5+5.2-11.4=4.3,我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大多數學生認為計算結果是正確的。顯然,學生搞混了小數點的位置,針對學生的行為,我并沒有急于給出評價,而是請學生們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答案?當學生說出5.2+ 10.5-1.14=14.56時,我對學生們說:“為什么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答案呢?大家想一想,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學生們經過討論后,能夠很快發(fā)現出現錯誤的兩個原因:一是由于自己的粗心,看錯了小數點的位置,最終導致答案出現錯誤;另一個是由于自己在進行豎式計算時,對錯了小數點的位置,從而出現錯誤。經過討論,學生們能夠加深對小數計算的認識,在學生找出出現錯誤的原因之后,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以后的練習中盡量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不要在一個地方摔兩次跟頭。
三、巧借錯誤,反思教學
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在教學中,教師也會犯錯誤,而有時這些錯誤能夠成為可遇而不可求的良好教學資源,教師要巧借錯誤資源,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這節(jié)課時,首先,我為學生講解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基本的算法,并請學生依照我的算法,到黑板上進行板演,然后,為學生出了一道計算題:25×40×145,學生們看到題目后,在草稿紙上認真計算著,經過一段時間后,我請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這時候,學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答案,為了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進行計算,最終得出答案為14500。當我寫出答案后,學生開始在座位上小聲議論,認為我的計算有問題,聽到學生的議論后,我進行了驗算,發(fā)現答案確實有問題,原來在第一步計算時漏寫了一個零,這時候我對學生們說:“不好意思,在剛才計算時老師漏寫了一個零,你們看,粗心大意是會釀成錯誤的,以后在學習中大家一定要仔細認真,不要像老師一樣?!睂W生們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在以后遇到計算題時格外認真仔細。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錯誤的伏擊,然而不經歷這些錯誤,怎能幫助學生、教師成長,體驗數學的魅力。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錯誤資源,抓住最富有成效的教學時刻,讓學生在錯誤中獲取更完美的知識。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