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學副校長
黎雪晴
曾經有人問我:“要讓一名教師的職業(yè)價值和生命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實現并且可持續(xù)增值,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離真實的教育近一點,再近一點!”
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每個節(jié)點的精彩取決于前行路上的姿態(tài)與格局。
舍得,讓我們輕盈灑脫。當全世界的人都在為馬云的大氣辭職點贊的時候,全世界也在期待著他全新的開始。舍得放下才能勇敢出發(fā)。能舍得的教師不會在“今天的課堂”里,重復“過去的故事”;能舍得的教師敢拋開“形式和套路”,追求“價值與意義”;而有的教師卻一輩子也走不出自己。舍得,不是否定過去,而是提煉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
歸零,讓我們吐故納新。我們只有常把自己清空,才會迎來新的周期和輝煌。我用了二十多年去探索如何去做一名優(yōu)秀的化學教師。二十多年前,我可能只注重用一條嚴謹的知識境脈把課堂編織得近乎完美,我們只希望學生掌握知識,考出理想的成績……二十多年后,我發(fā)現我們不該僅教會學生膚淺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應該引導他們領悟學科的內涵和價值,甚至觸及他們的精神和內心。不是知識脫胎換骨了,而是課堂在否定之否定中有了質的顛覆。歸零,讓我們告別老朽和迂腐;歸零,使我們的教育生命永遠年輕。
精進,讓我們精益求精。用心為匠,終能為師。從教師到人師,到名師,再到大師,是一條艱辛的路途。我們不能只把教師當成一種職業(yè),它應當是一項事業(yè),需要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專家引領”,需要我們有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有了這些追求和精神,我們才可以更為精進,我們的出發(fā)才是有底氣的。
跨界,讓我們寬廣豐盈。在強調綜合素養(yǎng)的今天,教師應具有跨學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知識并不因為分科而被分割,勿用學科“屏蔽”自己??缃缛诤虾蛣?chuàng)新創(chuàng)造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跨界是為了“借智”。我們要多角度多視野關注學科以外的東西,自然學科教師要培養(yǎng)扎實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學科教師要培養(yǎng)縝密的邏輯思維,所有的教師要進得了課堂,出得了書房,看得到遠方?!靶味抡咧^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我們必須認同一個道理:思維跨越沒有界限,教育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
我們要擁抱內心的富足,常握青春的力量,把每一天都當成新的出發(fā)。
在F1賽場上最精彩的超車一般都在“彎道”上演,“彎道超越”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氣和膽量。很多名師在專業(yè)發(fā)展的“賽道”上,會遇到很多彎道(困難、懷疑、誘惑等),有人選擇減速,有人選擇放棄,有人選擇超越,超越必須智慧用“力”。這些力量在哪里?
內驅力。名師的可持續(xù)成長源自覺醒,源自向上生長的內驅力,內驅力來自對教育的責任、使命和擔當。作家張曉風寫道:“今日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我們只有不忘初心,永葆職業(yè)的敬畏感,讓內驅力如強勁的馬達,不斷轟鳴,方能推動我們砥礪前行。
學習力。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集合體。學習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習需要學會沉潛。作為一名教師,沉潛自己,勤學苦練,方能提升為師之素養(yǎng);沉潛自己,博覽群書,方能積攢為師之底氣;沉潛自己,潛心教學,方能修煉為師之本領。
研究力。我們要相信研究的價值和力量,把研究做在離教育教學最近的地方,把研究做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時刻讓自己處于主動狀態(tài),善于從教育教學的困惑中“探求”,“小學問”用細心來“大”做,讓研究成為我們的教育生活吧。
反思力。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葦草,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狈此剂κ墙處煂I(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必備素質,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一位具有強大反思力的教師一定見解深刻、獨具慧眼、充滿智慧、精益求精。到那時,名不名師不再重要,超越自己后的升華將錘煉出一名更有深度的教師。
一名有力量的教師還需要創(chuàng)造力、溝通力、洞察力、管理力……只有有力量的教師才會獲得在“彎道超越”時最終取勝的可能。
教師,是需要用一生去不斷修煉的職業(yè),成長沒有終點。前進的路上,我們要么被慣性所引導,隨波逐流;要么追隨自己內心的熱情!請記?。?/p>
堅守信仰。每一個人的內心中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上帝”,真正的信仰是一個人前進的精神支持和動力。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名師要有這樣的信仰,用自己畢生的才情和智慧幫助學生成為未來那個幸福的自己。
耐住寂寞。奮斗者總是寂寞的。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在紛擾中堅守理想是寂寞的;持經達變,守正創(chuàng)新是寂寞的;面對名利,寵辱不驚是寂寞的;匠心投入,忘我工作還是寂寞的。教育者,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
重建自我。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更是“明師”,“明白之師”“明日之師”。明日教學育人之路需要我們:從聽課中“回味”,從教后中“反思”,從交流中“拾荒”,從方法中“篩選”,從疏漏處“指瑕”,從閱讀中“觸發(fā)”,最后在研究中“重建”。重建即再生,從教書到育人,從智慧到藝術,從明師能師到良師大師。
享受幸福。沒有幸福感的教師,難有可持續(xù)的前進動力。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離真實的幸福感會越遠。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只能內求,它在師生交往中、它在課題研究中、它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它在桃李芬芳的季節(jié)里……它不能告訴,不能復制,不能灌輸,只能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滋生起來,膨脹起來,氤氳起來。
路,是靠人一步步走出來的。起點過后盡是拐點,起點是終點的延續(xù),終點是起點的開始。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站在離真實教育最近的地方,我們是幸福的。每個節(jié)點都在改變和升華著我們,因改變而優(yōu)秀,因優(yōu)秀而可持續(xù)生長。
站在離真實教育最近的地方,我們是有責任的,內心的聲音告訴自己,追求成為名師,非名利所需,而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真實的教育之路充滿“詩意”“激情”也充滿“勞績”和“困惑”,但是只要有目標,有夢想,勇敢上路,我們一定會趕上屬于自己的教育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