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京,劉 洋,馬先紅,白海娜,李 飛,徐洪宇
(吉林化工學院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當代社會物質文明飛速發(fā)展,食品領域也是發(fā)展迅猛,食品種類日益多樣化能夠更深度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存在問題廣、程度深、劣質手段多樣化等特點,受民眾意識缺乏、檢測手段落后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給食品安全監(jiān)管造成巨大阻力[1]。因此,強化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培養(yǎng)高素質的食品安全高等人才是《食品安全學》課程的首要課程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顯露明顯的弊端,因此許多學者曾致力于《食品安全學》課程改革的研究,如雙語教學[2]、互動教學等[5]。筆者結合我校的辦學特點,綜合學生基礎水平,針對符合我校專業(yè)設置、適合學生特點的《食品安全學》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與實踐。
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目前并未開設食品安全方向,從專業(yè)課程設置結構來看,我們開設了《食品安全學》、《食品化學》、《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學》等課程,但并未開設《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法律與法規(guī)》、《食品質量管理與控制》等其它相關課程,因此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的時候缺乏其他課程的輔助。我校選用的是丁曉雯主編的第2版《食品安全學》教材。該教材內(nèi)容比較全面,但不夠詳盡,同時受到學時的限制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給學生講授全部的教學內(nèi)容,因此不能完全遵循課本,也不能面面俱到,合理的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是非常有必要的。筆者結合教材內(nèi)容及培養(yǎng)方案調(diào)整授課計劃。以科學、法規(guī)、控制這三大知識塊為主線,將教學內(nèi)容主要分為六大模塊:第1章緒論為第一模塊,主要介紹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污染物來源、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第2章為第2模塊,主要介紹生物性污染及防控措施;第3、4、5、6章為第3模塊,主要介紹化學性污染;第7章不作為單獨模塊,整合到第5、6章進行滲透講解,同時滲透HACCP和GMP等管理體系思路和要求;第8章為第四模塊,主要介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第9章為第五模塊,主要介紹食物中毒及防控措施,可設置講座或文獻匯報;第10章為第六模塊,主要介紹食品安全法規(guī)。
食品安全學課程特點是理論性較強,知識點零散,理解容易但記憶困難,單純的講授灌輸枯燥乏味,學生接受力差,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引入大量案例,特別是當下熱點案例,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diào)動積極性,學生自主的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師適當引導即可[3]。例如,通過“二噁英”、“三鹿奶粉”、“瘦肉精”等案例可以分別講解有機化學物質、激素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通過“瘋牛病”、“禽流感”等案例講解病毒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通過“地溝油”等案例講解食用油與食品安全的關系。教學實踐證明,在講解影響力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時,輔以代表性的高清圖片,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應。
在信息技術發(fā)達的當下,大學生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豐富的碎片信息以及各種娛樂軟件對青年學生造成強烈吸引,導致課堂上出現(xiàn)大量的低頭族。所謂禁不如引,既然學生無法舍棄手機我們就引導他們合理利用手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時設定疑問點,并要求學生現(xiàn)場通過手機查閱資料獲得答案,這樣更容易加深記憶,同時也深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避免學生過度沉迷手機,合理利用信息輔助工具,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將學生分成4~5人研討小組,然后設置合理的問題或課程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比如“你對添加劑的了解有哪些?使用原則是什么?”學生圍繞此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自主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獨立完成相關課堂問題探索。或者,以“你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有哪些?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為辯題,組成正、反雙方展開課堂辯論。學生在辯論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發(fā)散思維,深入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能夠切實發(fā)揮課堂主體地位,實現(xiàn)食品安全知識應用技能的強化訓練,提高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4]。
傳統(tǒng)的食品安全學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這種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求知欲。因此,食品安全學的教學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開展互動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5]??梢栽O立專門課題,如“討論不同種類食品的安全與衛(wèi)生情況?!笔称奉愋拖薅ㄔ谌?、蛋、雜糧、果蔬、飲品等方面[6]。要求各個小組學生根據(jù)興趣需求,選擇調(diào)查項目,組員合理職能分工,完成資料搜集、整理、PPT制作等內(nèi)容。最后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解,就特定食品的安全問題展開論述。其他小組可以就此位學生闡述的觀點看法進行提問,教師也可以扮演學生角色,向講課學生提出相關問題,以提問為引導,完善教學內(nèi)容。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領悟食品安全知識[7]。這一模式能夠充分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其主觀學習能力。
在全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實踐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因此,食品安全學課程教學改革必然要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時的合理分配。合理設定一定學時的實踐探索項目[8]。比如,調(diào)研散裝食品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測試馬鈴薯中的龍葵堿等等。學生既可以根據(jù)教師所提供的實踐課題展開,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需求,專業(yè)特長,自主進行實踐課題選擇,自主設計實踐方案。此外,組織有關食品安全的社會活動,比如說舉辦食品安全科普活動[9],以此訓練學生專業(yè)實踐技能。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通過考試,而是希望通過課程的教授過程,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食品安全科班出身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通過卷面成績,實踐過程表現(xiàn),通過查找資料和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對課程成績予以綜合評判[10]。食品安全學屬于考試課,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以出卷考試為主,其中閉卷考試成績占70%,能力評價占30%。調(diào)整后的考試方式將與能力評價增加到50%,試卷考試下降為50%,能力評價成績包括:專題講座15%,社會調(diào)研15%,文獻匯報10%,出勤5%,作業(yè)5%。同時革新期末考試題型,多設置開發(fā)性題目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回答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同時也能防止作弊。根據(jù)我校命題要求,每門課程試卷不得少于5個題型,一般題型有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分析題等。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識點的掌握,占卷面分值的40%;論述題、分析題多為開發(fā)性題目,重點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不要求學生答案與教材或講課內(nèi)容完全一致,言之成理即可。占卷面分值的60%。
通過對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2017級學生采用了新的教學模式以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筆者曾經(jīng)任教2013級、2016級學生食品安全學課程,對比來看,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總體來看,本次課改獲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對于食品安全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