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瀟冰 錢朝峰
摘 要:建立了MycoSep 226高效液相色譜測定食品中毒黃素殘留的方法。結(jié)果表明,毒黃素在0.05 mg/L~10.0 mg/L范圍內(nèi)線性相關(guān)良好,線性相關(guān)系數(shù)大于0.999?;厥章试?0.0%~89.0%,相對標準偏差為1.8%~3.1%,方法檢出限為0.1mg/kg。
關(guān)鍵詞:高效液相色譜法;毒黃素;多功能凈化柱
中圖分類號:TS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4-0000-00
毒黃素(TXF)是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簡稱椰酵伯菌) [1]產(chǎn)生的毒性代謝產(chǎn)物,屬水溶性小分子脂肪酸類外毒素[2-4],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一種病死率很高的細菌性食物中毒[5,6]。通常發(fā)生于5-8月,多因陰雨天氣、食品儲存不當而變質(zhì),主要隨加工原料或不衛(wèi)生的加工方法污染多種食品。常見的污染食品為:發(fā)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吊漿粑、玉米淀粉、發(fā)酵糯小米、醋涼粉等;變質(zhì)銀耳;高粱米面制品;薯類制品如馬鈴薯粉條等[7]。食用被椰酵伯菌污染的食物易發(fā)生食物中毒[8],重者將出現(xiàn)肝腎損傷及中毒性休克等癥。因此,建立快捷、高效的毒黃素檢測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設(shè)備與試劑
LC-20 AD高效液相色譜儀配DAD檢測器(島津);標準物質(zhì):毒黃素(Sigma-Aldrich);多功能凈化柱:MycoSep 226 (Romer)。
標準溶液的配制:稱取毒黃素10.0 mg于10.0 mL容量瓶,甲醇溶解,配制成1.0 mg/mL儲備液;各取上述儲備液適量于10 mL容量瓶中,水定容,配制成一系列濃度標準工作液。
1.2 色譜條件
液相色譜柱:Zobax SB-C18柱(4.6 mm×150 mm,5.0μm,Agilent公司);柱溫:35 ℃;進樣量20μL;流動相為:甲醇A與水B梯度洗脫,體積比為(0~8 min,7A:93B;8~12 min,90A:10B;12 ~17min,7A:93B);流速1.0 mL/min。檢測波長: 258 nm。
1.3 樣品前處理
稱取20 g樣品,100 mL提取液(80乙腈+20水)混合后,超聲提取30 min,取提取液,10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液10 mL,過多功能凈化柱。凈化后,取凈化液5.0 mL,N2吹干,1.0 mL純水定容,渦旋溶解,0.22 μm濾膜過濾,待測。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色譜條件的優(yōu)化
采用甲醇和水梯度洗脫流動相,有利于毒黃素和其他干擾化合物的有效分離,從而達到準確定量的目的。優(yōu)化后的樣品加標譜圖及標準品譜圖如圖1所示。
2.2不同提取試劑的比較
選擇70%甲醇水、70%乙醇水及70%乙腈水,考察其對回收效果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乙腈的提取效率、凈化效果優(yōu)于甲醇和乙醇。同時研究了不同體積分數(shù)乙腈水對提取效率的影響。選取10%~100%乙腈水,超聲30 min,離心,取3.0 mL提取液N2吹干,1.0 ml水定容后分析發(fā)現(xiàn)乙腈體積分數(shù)為80%時提取效率最高,故選擇80%乙腈水作為提取試劑。
2.3 線性范圍及線性回歸方程
配制毒黃素0.05mg/L~10.0mg/L系列標準溶液,以儀器響應(yīng)的峰面積Y對應(yīng)濃度X計算線性回歸方程為Y=189.52X-13.314,相關(guān)系數(shù)r=0.9992,在相應(yīng)濃度范圍內(nèi)線性良好。
2.4 回收率和精密度及檢出限
在陰性樣品中加入三個不同濃度水平的毒黃素標物進行加標實驗, 平均回收率和RSD如表1所示。以S/N=3計算方法的檢出限為0.1mg/kg。
3 結(jié)語
建立了毒黃素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樣品經(jīng)乙腈水提取,經(jīng)多功能凈化柱凈化,有效的去除了干擾。該方法準確,快速,適用于食品中毒黃素的檢測。
參考文獻
[1]Choi O, Lee Y, Han I, et al. A simple and sensitive biosensor strain for detecting toxoflavin using β-galactosidase activity[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3, 50:256-261.
[2]王靜,劉秀梅.分泌外毒素細菌產(chǎn)毒相關(guān)基因的分子遺傳學進展[J].環(huán)境衛(wèi)生學雜志, 1996(3):157-164.
[3]焦振泉,劉秀梅,楊瑞敏,等.微孔板雜交法測定椰毒假單胞酵米面亞種的DNA—DNA同源性[J].微生物學報,2001,41(1):70-75.
[4]Garcia RA,Hotchkiss JH,Steinkraus KH,et al.The effect 0f lipids on bongkreki c(Bongkrek)acid toxin production by 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 in coconut media[J].Food Addit Contam,1999,16(2):63-69.
[5]趙乃聽.酵米面中毒病原菌——椰毒假單胞菌[J].濰坊醫(yī)學院學報,1992,12(1):1.
[6]劉秀梅,陳曉明,胡文娟,等.變質(zhì)銀耳中毒的病因-實驗室研究[J].衛(wèi)生研究,1985,14(4):25.
[7]田風麗,馬麥生,錢震雯,等.椰酵伯菌毒黃素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7,12(23):1822-1824.
[8]劉秀梅.我國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流行趨勢淺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1996,30(6):372-374.
作者簡介:沈瀟冰(1986—),男,浙江杭州人,本科,工程師,從事食品檢測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