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yōu)等生”厭學有其獨特的行為表現及其特點,多數學習認真的學生自省能力強、傾向于內部歸因、習慣性地壓抑自己,這些性格特點常使問題不斷內化。在個案咨詢中,可從“重新審視,發(fā)現問題”“改變家庭,尋求支持”“合理定位,減壓放松”“激發(fā)動力,實現自我”等角度入手開展工作。
【關鍵詞】厭學;優(yōu)等生;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08-0017-03
【作者簡介】陸伊,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高級中學(江蘇蘇州,215004)心理健康教師,一級教師,蘇州市高中心育教研組組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小月是一所名校的初三學生,成績一度排在年級前十。在初二下學期她突然感到背部疼痛,去醫(yī)院檢查無果,最終只能休學。父母一心想著女兒快點好起來,盡快回學校上學,嘗試過各種方法,最終送女兒來接受心理咨詢。在與咨詢師的交談中,小月明顯表現出對回校上學的抗拒。咨詢中期,她能夠明確地表示自己在家過得很好,暫時不想回學校,而背部的疼痛也有所減輕。咨詢后期,她的父母開始轉變態(tài)度,不再強硬要求她繼續(xù)學業(yè),并表示只要她感到快樂,其他都不重要。
小月這樣的孩子并不是孤例,由于學習壓力、適應問題、失去目標等原因,一些“優(yōu)等生”也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他們的厭學情緒往往以更為隱秘也更極端的方式表現。面對“優(yōu)等生”厭學個案,需重新認識和理解。
一、“優(yōu)等生”厭學行為表現
當小月開始出現軀體癥狀無法上學時,父母感到十分震驚,無法理解女兒怎么會變成這樣。對于學業(yè)表現較差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差帶來的挫折感和無價值感而表現出厭學情緒,比較容易讓人理解,這類個案的厭學過程通常都有跡可循,可以找出逐漸發(fā)展加深的軌跡,且會有明顯的行為表現,例如學習懈怠、逃學等對抗行為,叛逆情緒強烈。但“優(yōu)等生”的厭學情緒就讓不少家長和老師感到難以理解。事實上,孩子也無法理解自己,在意識層面他們認為逃避學習是失敗、懦弱、缺乏意志力的表現,常用“墮落”來形容不佳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他們的厭學情緒容易被壓抑,轉而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大多數時候他們表現得很“乖”,一如既往地認真學習,也很少在感到有壓力時主動求助,甚至在學習成績下降時歸因為最近這段時間懈怠了,進而不斷給自己加壓。家長和老師也很難從表面行為發(fā)現其厭學情緒,直到孩子成績下降卻找不出原因時,家長和老師才意識到出了問題。
“優(yōu)等生”的厭學情緒通常潛伏期很長,早期種下的種子沒有及時根除,逐漸發(fā)展,等到問題爆發(fā)的時候往往已經十分嚴重,表現也更為極端。如前文中的小月從未表達過感到壓力太大、不想學習的意愿,而是直接出現了軀體化癥狀,讓家長和老師感到難以理解也無法接受。還有孩子出現自殘、厭世,甚至自殺行為,或出現焦慮、強迫、恐懼等神經癥癥狀和厭食、貪食等,更多的則是突然不愿意去上學,且表現決絕,讓人感到難以應對,措手不及。
其實,“優(yōu)等生”的厭學情緒也是有跡可循的。首先,很多孩子會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和性格轉變,如情緒起伏大、易激惹、興趣缺乏、自我評價下降等。但這些表現容易被當作單純的青春期叛逆來看待,家長和老師很少能夠發(fā)現其實是孩子已經無法承受日益加大的精神壓力。其次,不少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學習效率下降,無法集中精神學習,考試焦慮,成績下滑,部分個案會突然出現沉溺行為,如突然迷戀打游戲、做手工、看小說等。這些行為可理解為想要自我減壓,但隨之而來的自責感又常使壓力不降反升,直到無法面對,進而通過各種方式逃避問題。
二、“優(yōu)等生”厭學原因
“優(yōu)等生”的厭學原因和學業(yè)不佳學生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點在于,內在的無價值和無歸屬感是讓每個孩子失去原動力的根本原因。而“優(yōu)等生”的問題則更為錯綜復雜,由于多數學習認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超我,自省能力強、傾向于內部歸因、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等性格特點常使問題不斷內化。
1.值得注意的與厭學相關的生活事件。
首先是升學。當孩子升入高學段,首先出現的就是適應問題,環(huán)境適應、人際適應、學習方法調整等每一項適應都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這些如果處理不好,學生很容易在第一個學期就產生厭學情緒。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尋求專業(yè)幫助,問題就能得到緩解。
其次是人際交往問題。一些成績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并不擅長,容易感到孤獨。一位班里的“學霸”,當了班長之后,為了拉近與同學們的距離,開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網絡聊天和打游戲上,結果導致成績下降,最終產生厭學情緒。另一些學生則由于人際沖突被排斥、孤立,甚至被欺負,導致回避上學。
再次是家庭突發(fā)事件。家庭對孩子影響至深,沖突、不穩(wěn)定的家庭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行為表現。
2.無價值與無意義的內在感受。
一位高一的女生,自從考了全班第一后就經常莫名煩躁不安,擔心自己考試考不好,進而出現考試焦慮。很多“優(yōu)等生”被家人和老師寄予厚望,他們的自我要求也很高,這位高一女生的內在邏輯就是:“下次沒有考第一就意味著退步,退步就是無價值。”過多地聚焦于成績和排名,難以用平常心看待成績上的起伏,很容易失去目標和動力。隨著學習難度不斷增加、學習能力有限以及學習方法不當,一些孩子感到力不從心,卻又無法接納自己的不足,一味給自己加壓,結果適得其反。努力了卻無法提高成績,后果是自我效能感降低,進而感到無價值與無意義。
相比于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有更持久的推動力。然而很多“優(yōu)等生”的學習動力更多來自外部評價,例如過多地聚焦成績、不斷與周圍人比較、急切期望獲得他人的認可,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或外部評價標準改變,他們的學習動力就會一瀉千里。一些“學霸”,除了學習成績,在其他方面毫無自信,一旦成績下降,無價值與無意義感會將之淹沒。這樣的打擊很可能是毀滅性的,一些極端案例中的孩子很多都經歷過類似的心理過程。
三、“優(yōu)等生”厭學個案的整合咨詢
1.重新審視,發(fā)現問題。
很多個案來到咨詢室時,父母甚至孩子本人都感到十分困惑,他們會琢磨出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但又無法說服自己。不少學習認真、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自省能力很強,但容易多想,反而徒增焦慮與煩惱。要通過問詢與談話,幫助來訪者及其家庭排除干擾,理清頭緒,發(fā)現真正的問題所在。有時,讓來訪者明確了為什么,如何做也就呼之欲出了。
2.改變家庭,尋求支持。
由于成績下降導致的低自尊、無價值感是此類學生逃避上學的主要原因,本人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家庭更無法理解和包容,如:一些家庭過多關注成績,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有的家庭過于理性,缺乏情感溝通;等等。讓家長接受孩子厭學的事實,需要讓一家人重新看待厭學情緒背后的意義,把關注點從成績轉到孩子的身心成長上來,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同時,也要指導家長正確地理解和激勵孩子,幫助他們將學習的動力轉化為內在的需要。通常家庭有了改變,孩子的問題就能有極大的改善。
3.合理定位,減壓放松。
自我要求比較高的學生,在壓力面前總是強迫自己去承受,并且習慣性地壓抑情緒。他們有個不合理的信念是:“成績不好是因為我不夠努力,我再努力一點,成績一定會上去?!弊稍冃枰蚱七@種不合理信念,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接受自我的局限,合理定位;讓他們學會適時減壓放松,并給予方法性的指導。
4.激發(fā)動力,實現自我。
學習的原動力應該更多的來自于內部,有了對知識的渴望、對自我價值感的追求,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習動力。“我值得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學習可以幫我擁有更好的舞臺與視野。”要讓學生學會多元地自我評價,接受自己的不足,真正悅納自我:“傲然于天地,為自己負責,做最好的自己,無須與他人比較” 。
同時,注意人際關系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來訪者應對各種來自外部的壓力。還要培養(yǎng)興趣愛好,增添生活的樂趣,讓自己的人生豐富起來,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和學習。
【參考文獻】
[1]楊震.教師如何引導孩子走出厭學的誤區(qū)[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