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產(chǎn)品”的誕生
小鵬,小學二年級男生。從一年級開始脾氣越來越大,不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不能接受被拒絕、被否定,否則會不分場合大喊大鬧,甚至推打媽媽或同學。在學習方面,小鵬不愿寫作業(yè),成績非常糟糕。
小鵬媽媽,40歲左右,半年前(小鵬一年級下學期)辭職在家照顧兒子,感到委屈、無助、憤怒,對家人經(jīng)常指責。
二、“產(chǎn)品”問題的來源
小鵬出現(xiàn)適應性困難,表現(xiàn)出憤怒和攻擊行為。對于自己各方面的表現(xiàn),小鵬指責媽媽:“我這樣都是被媽媽逼的?!毙※i媽媽也出現(xiàn)了情緒困擾,把一個遇到適應問題的孩子看成“問題孩子”,對自己、孩子和家人充滿了憤怒與不滿。于是,親子雙方彼此憤恨、指責,易發(fā)脾氣。
因此,我決定從薩提亞家庭治療的視角開展工作,讓親子雙方在情緒管理及親子關系上進行改善,從而提升雙方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水平,最終增強小鵬的適應能力。
三、轉化“問題”的過程
第一次咨詢:認可自我。通過攝入性談話,傾聽了解來訪者家庭基本情況以及母子各自的主訴;觀察親子的互動,了解他們的溝通姿態(tài)。
另外,通過找例外的方式,引導親子雙方認可自己的努力,制定咨詢目標。
小鵬媽媽說,辭職后的半年,孩子會幫她做些事,學習也有了進步。這些進步來源于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盡量不打孩子。小鵬認為,如果自己好好寫作業(yè),不打架,媽媽就不會發(fā)火。媽媽不發(fā)火的時候對自己特別好。
第二次咨詢:說出期待。通過傾聽,了解到上周二的美術課上小鵬和同學發(fā)生沖突,被老師批評了。媽媽因為這個突發(fā)事件以及自己粗暴的處理方式再度受到困擾。在后續(xù)咨詢中,我有意找尋問題之外的故事,幫助雙方總結好的做法:能主動控制情緒,不輕易發(fā)火;和班主任積極溝通,讓老師理解小鵬;小鵬大部分時候是穩(wěn)定的,沒有闖禍。媽媽在這樣的互動中重獲自信。
為減少指責,讓小鵬和媽媽表達對彼此的認識和期待?;右唬簩懴聦Ψ降?0個特點。媽媽寫得快,以小鵬的優(yōu)點為主。小鵬寫了媽媽10個缺點,幾乎都和打人、騙人有關?;佣簩懗鰧Ψ降钠诖?。媽媽寫出了希望小鵬成為“完美孩子”的標準,小鵬對媽媽的期待是不打人、不騙人、說到做到。可見,媽媽的急躁、粗暴、高要求的管教以及不遵守承諾的做法讓孩子印象深刻。
本次咨詢,媽媽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親子間的依戀關系開始向信任對方、接納對方的方向發(fā)展。
第三次咨詢:溝通示范。本次咨詢從劇烈的沖突開始。在進咨詢室后,小鵬繼續(xù)發(fā)脾氣并捶打媽媽,然后開始丟書、打滾。兩周前,小鵬就想買一本書,但被媽媽拒絕了。今天,媽媽同意買書,但因為咨詢要遲到了沒買成,所以有了開始的一幕。我打算和他們一起應對沖突,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小鵬是在不被理解、被拒絕、被強迫的情況下發(fā)脾氣;小鵬發(fā)脾氣時,媽媽覺得丟面子,常以指責、講道理的方式應對;小鵬被拒絕時,不知如何應對。
我以示范的方式和小鵬溝通:剛剛沒買事先說好要買的書,你心里很憤怒,對嗎?如果說好的事情突然變卦,我們除了發(fā)脾氣,還有其他表達方式嗎?如果想要買書,還有機會嗎?你會怎么和媽媽商量呢?
本次咨詢后,雙方開始著手理解、接納憤怒的情緒。媽媽開始從孩子的成長需求出發(fā)指導小鵬應對問題。
四、“產(chǎn)品”新形象的萌發(fā)
國慶假期后,他們再次來到咨詢室。這次他們是有“預謀”而來,帶著提前寫好的感謝卡,準備要和我結案。媽媽分享家庭成員的新變化:
1.媽媽開始呈現(xiàn)表里一致的溝通姿態(tài)。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陪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國慶前一周,小鵬幾乎每天都會在學校和同學間爆發(fā)一次喊叫或者推打事件,媽媽說自己不再輕易指責小鵬,先聽他的解釋,討論遇到相同的情況應該如何應對。他們沒有因小鵬在學校的問題引發(fā)家庭沖突。
2.小鵬的自我價值感、自尊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媽媽反饋,小鵬在國慶旅游期間沒有發(fā)脾氣;在往返的高鐵上,他能做到全程安靜看書,不亂說話;假期后的一周,在學校沒有發(fā)脾氣,沒有被老師投訴,能主動開始寫作業(yè)。
3.親子互動開始呈現(xiàn)開放性。在媽媽和我交流的期間,小鵬安靜地在旁邊玩。雖然有時會躺在地上,但是媽媽不再用憤怒的眼光盯著他,也沒有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直接干涉,親子之間有了空間。
咨詢結束了,母子二人通過咨詢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品”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修復親子關系,如何一起應對“產(chǎn)品”遇到的問題,于是治愈就開始了。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 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