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化學教學需要有“著力點”,文中分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疑”激趣,創(chuàng)“境”啟思,巧“喻”類比,妙“納”升華,旨在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效課堂;化學教學;著力點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可見,一個恰當?shù)闹c具有奇妙的功效。這個“支點”即為“著力點”,高效化學教學同樣需要有“著力點”,有了教學的“著力點”,課堂才精彩,學習才主動,思維才活躍,效果才明顯。筆者經(jīng)多年教學實踐與反思感悟,現(xiàn)提出如下高效化學課堂教學的四個“著力點”。
一、 以“疑”激趣
萬事開頭難,學化學也一樣。因此,教師想要引領學生打開化學求知之門,走進化學知識殿堂,欣賞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上好化學第一課是關鍵。
化學在各學科中較晚“登場”。在進入化學知識殿堂之前,學生一定會有諸多好奇與疑惑,化學有趣嗎?好玩嗎?平常生活中能用得到嗎?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如果能在化學課中被充分調動起來,就會對化學“欲罷不能”。教師可在學生的第一節(jié)化學課教學中列舉一些趣味化學現(xiàn)象和問題來吊學生的胃口,強烈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努力求知與探索,定能事半功倍、效果顯現(xiàn)。
疑問1:夏天的夜晚,在農(nóng)村野外的墓地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鬼火,一閃一閃、忽隱忽現(xiàn),十分詭異,這神秘的鬼火又是什么呢?學生一定很想知道個究竟。
疑問2:酒是如何釀造的?為什么酒越陳越香?為什么酒能去魚腥味?為什么喝酒后臉和眼睛會紅、心跳會加快?交警用什么方法來確定司機是否酒駕?酒喝多了,有什么方法可以解酒?學生一定很疑惑為什么酒有這么多的學問。
疑問3:為什么炒菜時不能太早加食鹽?為什么炒菜時不宜把油燒得冒煙,只要將油燒至沸騰就行了?為什么調味時先加糖,隨后加食鹽、醋、醬油,最后加味精?為什么烹煮食物時要控制火候?為什么豆腐不能與菠菜一起煮?學生一定想不到廚房化學也這么豐富。
疑問4:電視中經(jīng)常看到獄中的囚犯為了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而寫隱顯的書信,他們是用什么來寫?同學們想不想也寫一封。學生一定覺得化學很神奇。
學生們被這一個個與生活息息相關而又充滿趣味性的問題吸引著,迫不及待地想知曉其中道理。這時,教師應“欲擒故縱”,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讓學生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化學課中自己尋找“鑰匙”打開這一個個疑問之鎖。學生初次接觸到化學,如果是興奮的、好奇的,就會不斷地產(chǎn)生求知欲望,逐登化學高階。上完這節(jié)課后就會有很多學生愛上化學,踏上化學求知之路,并最終修成正果。
二、 創(chuàng)“境”啟思
見始知終,課堂效果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有味,還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產(chǎn)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產(chǎn)生進入急于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去尋找問題答案。這就為學習這節(jié)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在“憤”“悱”狀態(tài)中學習,定能產(chǎn)生意料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平常特別留意化學雜志及科教頻道中出現(xiàn)的與化學有關的趣味問題和故事,然后設計成相關的教學情境,并引領學生走進化學知識的殿堂。
情境1:鹵代烴教學中,可利用氯乙烷有局部麻醉的性質,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足球比賽中,運動員受傷后,抱著大腿痛得翻滾,隊醫(yī)立即拿出一個小噴壺向受傷處噴射一種藥物,再揉搓、按摩片刻,運動員又能立即站起來投入比賽,這消除疼痛的藥物是什么呢?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還有沒有別的用途呢?這一有趣的場景和問題串直接點擊了學生的興奮點,開啟了學生的思維,立即激活了課堂,調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情境2:苯酚教學中,可利用苯酚使蛋白質變性而具有殺菌消毒之功效,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19世紀60年代,醫(yī)院里很多病人不是因為手術不成功,而是術后傷口被感染而身亡,醫(yī)生們絞盡腦汁尋找消毒藥水,始終未能如愿。有一天,英國外科醫(yī)生李斯特在愛西堡市郊林間小道散步,無意間發(fā)現(xiàn)污水溝里長出碧綠的水草,而且污水清亮無臭。李斯特想污水是細菌最活躍的地方怎么可能長出碧綠的水草呢?那水中一定含有能殺菌的藥物。他立即著手調查,發(fā)現(xiàn)污水是從一家化工廠排出,經(jīng)化驗污水中含有大量苯酚。因此李斯特就嘗試著用苯酚來消毒,取得很好的醫(yī)療效果。為什么苯酚具有殺菌消毒之功效?苯酚具有哪些性質?苯酚的分子結構又是怎樣?還有哪些其他的用途呢?學生還著迷于故事情節(jié)之中,卻不知不覺地被教師帶入了苯酚的世界里。
這些與新課相關的問題和故事,就像一團迷霧,吸引著學生去“撥開云霧見月明”。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質疑、探索、發(fā)現(xiàn)、應用,從中獲得自信與滿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 巧“喻”類比
化學世界里存在著許多抽象的理論知識,讓人感覺枯燥乏味、難以想象,似有迷霧在阻攔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此時如有恰當?shù)谋扔鞑粌H能化未知為已知,還能化解教學難點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一語道破天機”之功效。這就要求教師平常要善于觀察并留意身邊的小細節(jié),有時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喻1:有一天筆者陪女兒玩吹氣球的游戲,無意間將三個一樣大的氣球綁在一起,結果三個氣球因為相互間的排擠形成一個平面正三角形,這不就是化學課堂中因SP2雜化而形成的分子空間構型嗎?我加了一個氣球上去,得到一個正四面體形;再加一個上去,得到一個三角雙錐形;接著正八面體形、五角雙錐形……受此啟發(fā),在課堂上筆者就用氣球的各種組合來比喻各種不同的雜化軌道,氣球間的排斥力就相當于價電子對間的排斥力,很好地利用宏觀的氣球解釋了不同分子的空間構型。
比喻2:化學平衡的教學中,根據(jù)化學平衡的五大特征“逆、等、動、定、變”,就用公園里的人工湖來比喻,當湖面保持不變時,進水速率與放水速率相等,進水和放水仍在進行,是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當改變進水和放水的速率時,人工湖里的水位就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微觀的平衡狀態(tài)借助于宏觀的湖面水位就變得通俗易懂了。
比喻3:熵的教學中,當解釋“為什么混亂度變大有利于自發(fā)”這一問題時,可比喻為將不同種類的魚放入池塘中,不同種類的魚在池塘中游來游去自然就混起來,就是一個混亂度增大且自發(fā)的過程。
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學生們的學習路,指引著他們不斷向前。學生們在豐富、有趣、輕松的課堂中學習知識,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xiàn)師生雙贏?!敖獭辟F在和而不同。教師還要積極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jù)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用比喻的形式把知識分享給其他同學,一節(jié)課在學生間不同的知識碰撞中大放光芒。
四、 妙“納”升華
歸納是認識事物過程常用的一種方法,可通過對比找異同,把零散的、不相關的、不成系統(tǒng)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本質化,以便更好地完成單元或整個知識塊的學習。
歸納1:鈉投入鹽酸中,是先與水還是酸反應?二氧化碳通入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混合溶液中反應的先后順序如何?含有氯化鋁、氯化鎂、氯化銨和鹽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先后順序又怎樣?往溴化亞鐵溶液中通入氯氣,氯氣是先與哪種離子反應?這些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問題,其實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共同規(guī)律:A能與B、C反應,若A與B反應的生成物能與C反應,則A與C先反應;反之,則A與B先反應。
歸納2:強氧化劑制取弱氧化劑是得電子能力的強弱,強酸制取弱酸是得氫離子能力的強弱,強堿制取弱堿是得氫氧根離子能力的強弱,越弱越水解是結合水中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能力的強弱,硫化亞鐵投入到含汞離子的溶液中生成硫化汞沉淀是金屬離子結合硫離子能力的強弱。這些看似無關的問題,都可歸為結合能力強的可以制備結合能力弱的。
顯然,有了歸納,學生就能將知識進行歸類,將方法進行總結,將本質進行揭示,將思想進行升華,這是一種非常有用有效有力的教學方法。平時化學教學中,只有充分利用歸納總結來畫龍點睛,才能舉重若輕、高效教學。
總之,高效的化學教學一定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的教學,以“疑”激趣,有趣好學,“生”動無限;高效的化學教學一定是情與境融會貫通的教學,以“境”鋪路,以“境”啟思,思維主動,師生互動,課堂真實有效;高效的化學教學也一定是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的教學,妙“喻”類比,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高難知識通俗化,提高課堂效果;高效的化學教學也一定是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規(guī)律化、本質化的教學,歸納知識,升華理論,減負又高效。
參考文獻:
[1] 孫曉靜.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建設[J].科普童話,2017(10).
[2] 袁君亞.比喻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2(1).
[3] 姚明站.“問題導學”下“分子的空間構型”的教學與思考[J].中國教學參考,2013(4).
作者簡介:周家城,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