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桂伏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p>
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fā)學生的興趣,問到學生的心“竅”上。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本人的淺見陋識。
一、設疑新穎,激發(fā)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心意能激發(fā)情趣,切記問題的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
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呢?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閱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边@樣設疑導入,即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抓住契機,設置矛盾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從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對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想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三個“死”的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興趣,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
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
可見,抓住契機,藝術地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三、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能“曲問”“活問”問題,學生就能開動腦筋。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分析紅軍戰(zhàn)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么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紅軍戰(zhàn)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到這里,經(jīng)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紅軍戰(zhàn)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
又如《小橘燈》一文中: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他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xù)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薄爱敃r不方便說?!痹谶@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兒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chǎn)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四、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教師需要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
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nèi)ィ幸稽c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兒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五、“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發(fā)散型思維的提問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止一種劃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nèi)绻龑W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充知識的利用價值。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chuàng)新源之“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的過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 友誼縣第二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