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璕
中國古詩文語言優(yōu)美精煉、朗朗上口、感情豐富、內涵雋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小學語文教科書針對低、中、高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選編了不同的古詩文。以部編語文教科書為例,教科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文的編排除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75首古詩詞外,還選入了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詞近40首,總數量為129首(篇)。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節(jié)選3篇??梢姽旁娢慕虒W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不可輕視。學生在每個學段都有其學習特點與目標任務。古詩文教學在不同學段的側重點也有不同,面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基于語文核心素下的古詩文學習活動如何設計呢?筆者做了如下思考與探索。
一、激趣促積累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要呵護和引導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讓學生對古詩文產生親近感,培植起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有興趣,才能樂于讀;反復讀,才能促積累;積累多,語言自然就建構起來了。
在入學前很多學生對古詩已不陌生。部編教材一年級《天地人》是學生正式學習語文的第一課。一些聽過或讀過《三字經》的學生可在“三才者,天地人”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影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出示這部分內容,將這課蘊含的文化背景與學生的認讀經驗進行鏈接。學生在似曾相識的學習內容面前能夠感到輕松愉悅,面對課堂上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也會樂于參與。
有趣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如果能將古詩文本身的趣味挖掘出來,通過學習活動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產生樂于探究的動力,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一單元識字5的《對韻歌》:“云對雨,雪對風?;▽洌B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崩世噬峡诘男№嵨模Z言工整,節(jié)奏輕快,極富音韻感。拍手誦讀,師生對讀,生生合作讀,多樣的誦讀方式不僅反復與生字見面,夯實了識字任務,學生還可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對韻歌的特點,潛移默化地積累語言。再把學生誦讀的樂趣由課內轉移到課外,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補充誦讀《晨讀對韻》中其他簡單的韻文,為學生建立更開闊的學習空間和積累平臺。再如,教學《江南》時,可設計“情境想象”的學習活動,結合詩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引導學生想象:魚兒在蓮池中會做些什么?它們是怎樣游戲的呢?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描述頭腦中出現的景象,再結合課文插圖和學生的課間生活豐富對“自由自在”的理解。當詩句與學生產生共鳴時,這些變“活”的詩句就會讓學生產生美好的閱讀感受。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學生正處于語文學習的第一階段,教師在滲透古詩文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時不需要刻意為之。關注兒童心理,重在激發(fā)興趣,循序漸進。別忘了有一種更好的學習途徑——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可以有效地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從而傳達出古詩文語言的美感。學生從朗讀的直觀感受中還能獲得審美熏陶,從而愛上古詩文。以激發(fā)興趣為根本,促進古詩文積累,實現積累量的增長既是實現語言發(fā)展與建構素養(yǎng)落實。
二、組詩以“得意”
小學中段學生有一定古詩文閱讀經驗,在此基礎上,以“組詩”的形式展開學習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一類古詩文理解的方法,提煉一類詩詞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在舉一反三中觸類旁通。
組詩即在古詩詞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選擇同一類古詩文進行教學。很多專家在古詩文的分類上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可以參考來看。王立先生在《文人審美心態(tài)與中國文學十大主題》一書中將中國古典詩歌劃分為惜時、相思、出處(仕隱)、懷古、悲秋、春恨、游仙、思鄉(xiāng)、黍離、生死十大主題。東北師范大學陳向春教授則從民族心理、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入手,將詩歌分為時間、生命、情愛、別離、求仕、憂患、隱居、從軍、懷古、娛樂十大主題。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分類在參考專家提出分類方法的同時,也應站在兒童立場去考慮,以兒童學習需要為依托,使古詩文走進學生真實的生活中。有些古詩文可以教材中古詩文為載體,用課內學習帶課外拓展。這種組詩的方式已有教師實踐出很多成型的課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時拓展《賦得古原草送別》《贈汪倫》《山中送別》的“送別詩”一組,組織學生發(fā)現古詩題目和內容的秘密:“送別詩”題目通常有“贈、別、送”等字眼;“送別詩”內容有寫夫妻、親人、友人、同僚之別,也有寫匆匆過客之別。再放手學生探究詩中景物與離別之情的關系。引導學生對詩人分別時入目且描繪的景物做一次梳理,發(fā)現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柳樹、夕陽、酒等?!八蛣e之詩,長于抒情;詩中之景,傳情達意?!蓖ㄟ^這樣的學習活動,這些出現在古詩文中的物象和實景所帶有的文化意味將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還有些古詩文的“組詩”方式可以打破課堂界限,關聯現實生活。如,春暖花開時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和“春”有關的古詩,感受古詩文中“春”的美麗及詩人對“春”的贊美與憐惜;佳節(jié)來臨時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和“節(jié)日”有關的古詩文,品味詩句背后的離愁之情;假期將近之時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文或是體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文……
通過組詩的學習活動,可使學生在獲得樂趣的同時,通過比較歸納等閱讀方法,領悟詩詞中字詞的精妙之處,發(fā)現古詩文的秘妙之處,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得以發(fā)展與提升,更獲得了審美的體驗。
三、尋根承經典
步入第三學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學習能力。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他們更樂于在探索中、在實踐中進行深度學習。為了不缺失古詩文本應具有的深遠意義,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項目式的學習方式,從多角度了解某一方面的古詩文。讓學生感到古詩文內容的豐富,激活古詩文課堂的生命力。
詩人的性格、閱歷決定著詩的風格、內涵。古人以詩言志,項目式學習可以從追尋詩人入手。如主題為《走近詩人李白》的項目式學習。學生自主開展以了解詩人的性格、詩人的經歷、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解讀詩人的情懷的項目組學習。每個項目組在確定研究項目之后還需要有計劃,有分工。通過收集和整理,學生了解了李白是唐代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善于以詩會友,以酒會友。他“一生好入名山游歷”,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在這樣的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學生對詩人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名字上,而是將詩人立體化、人性化,讓詩人代替教師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
古詩文的寫作背景是一首詩的靈魂,了解詩的背景可以豐富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項目式學習活動還可以從追尋歷史入手,如開展主題為《真實的南宋》項目式學習活動。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及大量的閱讀,學生再去讀詩人陸游的詩句便不再對他即將終老仍然不忘國事而大為不解,也會更加了解辛棄疾是怎樣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寄寓于詞作之中……
古詩文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在小學高段不能局限于學生自己搜集和閱讀,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補充顯得更為突出;不僅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智慧的啟迪中更是尤為重要。
追尋歷史的足跡,探尋古詩文背后的故事,傳承中華文化之經典。不同學段的學生開展不同的古詩文學習活動,實現了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整體融合,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了文化的根基。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花園小學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