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古代銘文銅鏡"/>
姚香勤 饒 勝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銅鏡又稱鑒、照子,是我國古代先民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具,也是古代青銅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濫觴于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歷經戰(zhàn)國、漢唐、宋元明清,走過了漫長的發(fā)展、繁榮和衰落的過程,直至清代被玻璃鏡取代。古代銅鏡造型豐富、圖紋華美、銘文多樣,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從傳世與考古發(fā)現情況看,銅鏡銘文最早出現于戰(zhàn)國[1],處于鏡背紋飾裝飾的附屬地位。自漢代開始,銅鏡銘文大量出現,成為銅鏡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出現專門的銘文鏡,之后各代都保留了這種裝飾風格并各具特色,為我們研究古代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漢字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這也正是銅鏡銘文研究的意義所在。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有幾百面戰(zhàn)國到明清時期的銅鏡,其中不少帶有銘文,本文選取部分代表性的銘文銅鏡以饗讀者。
1.“昭明”鏡西漢。直徑10.4厘米,厚0.55厘米。圓形,面平,連峰式鈕,圓形鈕座。兩周弦紋組成的鈕座內外各施四組三短弧線組成的符號,內外方向相反,位置相錯。座外素帶一周,外飾內向八角連弧紋一周,各角間分別飾相間的帶座乳釘和渦紋。外區(qū)銘文:“內清之以昭明,光之象而日月,心忽揚而忠,雍塞而泄”,銘文帶內外均飾弦紋和短斜線紋帶一周。素平寬緣(圖一)。
圖一 西漢“昭明”鏡
圖二 漢代“昭明”鏡
2.“昭明”鏡漢代。直徑8.9厘米,厚0.45厘米。圓形,圓鈕,圓形鈕座。座外寬素帶一周,其與鈕座間飾四個反向括弧,外飾內向八角連弧紋一周,各角間飾四組括弧形紋飾。外區(qū)銘文為“內清以昭明,光而之夫日月,心忽不泄而之”,銘文內外各飾短斜線紋帶一周。外素平緣(圖二)。
昭明鏡是漢代銅鏡的典型鏡種,流行于西漢中晚期及東漢早期,名字取自鏡中“內清質以昭明”中的“昭明”二字。完整的銘文應是:“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兮日月;心忽揚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盵2]不過目前所見銘文完整的并不多,一般都有多字、少字、減句的現象,從館藏的這兩面昭明鏡即可看出。如圖二所示昭明鏡,第一句缺“質”字,且增加了沒有實際含義的“而”和“之”,這或許是為了彌補銘文帶字數不足的緣故。
昭明鏡的銘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讀:“內清質以昭明”贊的是工藝,指銅質精良無雜質,銅鏡凈亮光明;“光輝象夫日月”表明鏡面光可鑒人如日月般明亮;“愿忠”有忠君之意;“不泄”有身體強健之愿。實際上昭明鏡出現時正是西漢“昭宣中興”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吏清民安的短暫興旺局面,“昭明”二字恰好迎合、贊美了當時的社會形勢。
1“.日光”連弧紋鏡東漢。直徑8.1厘米,厚0.4厘米。圓形,小圓鈕,圓鈕座。座外有內向八角連弧紋一周,鈕座與連弧紋間分別有不規(guī)則紋飾“”和“”。外區(qū)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字間夾以“”及渦紋等多種符號。銘文帶內外分別有一圈短斜線紋帶。寬素緣(封二,1)。
2“.日光”鏡東漢。直徑7厘米。圓鈕,圓鈕座。座外有內向八連弧紋。鈕座與連弧紋間分飾不規(guī)則紋飾“”和“”。外區(qū)為銘文帶:“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間有變形“”和渦紋符號相隔。銘文帶內外一周均飾短斜線紋。寬素緣(圖三)。
1.“青蓋”鏡東漢。直徑12.2厘米,厚1厘米。鏡為圓形,半球形鈕,圓形鈕座。鏡背紋飾分為兩區(qū),內區(qū)飾浮雕的龍虎紋,部分軀體壓在鈕座下。外區(qū)有35字銘:“青蓋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便懳耐怙椧恢軝饼X紋。邊緣兩周鋸齒紋帶之間飾一周雙線水波紋帶,中間以弦紋相隔(封二,2)。
圖三 東漢“日光”鏡
“青蓋”鏡的鏡銘一般是“青蓋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后世樂無極”,本館所藏“青蓋”銅鏡銘文少了最后一句。鏡銘中的祈禱“四夷服”“胡虜殄滅”體現了時人渴望家國和平、生活安寧的美好心愿。
2.“尚方”鏡東漢。直徑17.5厘米,厚0.5厘米。圓形,微凸,半球形鈕,柿蒂形鈕座。座外飾雙線方框,框內四邊十二地支銘和12乳釘紋相間分布。方框四邊外正中各有一個“T”形符號,與之對應是“L”形符號,方框四角外對應“V”形符號,形成規(guī)矩紋。規(guī)矩紋之間飾4組變形龍鳳紋和8枚乳釘紋。外區(qū)有21字銘:“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便懳膸怙椧恢軝饼X紋。鏡緣飾兩周鋸齒紋和一周水波紋帶(封二,3)。
尚方鏡銘首句常見的是“尚方作竟真大巧”或者“尚方御竟(鏡)大毋傷”等,銘文一般是“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有的在此銘文后面還加一句“浮游天下遨四海,左龍右虎避不道,佳且好”[3]。尚方是秦代開始設置的官署名,而漢代在少府下設“尚方”,并分左、中、右三尚方,顏師古注曰:“尚方主作禁器物”[4]。從目前出土或傳世的尚方鏡來看,各種規(guī)格的尚方鏡存世數量很多,說明尚方鏡從最初的宮廷所作、所用器,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3.“太山”銅鏡東漢。直徑12.8厘米,厚0.75厘米。圓形鈕,重圈紋鈕座。座外兩側飾龍紋。雙龍相對,部分龍身壓在鈕座下方。部分銘文銹蝕不清,銘文為:“太山作竟世少有,男封侯,女王婦,壽如金石,西□,長保二親?!辩R緣一周分布有鋸齒紋和波浪紋,紋飾規(guī)整精美(封二,4)。
1.“位至三公”鏡東漢。直徑9.3厘米,厚0.4厘米。半圓形鈕,柿蒂紋鈕座。座外飾順時針旋讀“位至三公”銘文,銘文外為內向八角連弧紋,寬素鏡緣?!拔恢寥弊鳛榧Z銘,不僅是“官本位”價值觀的體現,更多的是對親人的美好祝福,是從漢代到明清的常見鏡銘(圖四)。
圖四 東漢“位至三公”鏡
2.“君宜高官”鏡東漢。直徑12厘米,厚0.2厘米。半球形鈕,圓鈕座。鈕座外上下為直行銘文“君宜高官”,左右各飾一只夔鳳,雙鳳夾鈕首尾相對。外有一周被凸弦紋隔開的短斜線紋。素寬緣(封三,1)。
3.“長宜子孫”鏡東漢。直徑15.9厘米,厚0.3厘米。小圓鈕,圓鈕座。座外有變形四葉向外呈放射狀,四葉內四角各有一字銘,合為“長宜子孫”。四葉將內區(qū)分為四區(qū),每區(qū)中間各飾一獸首紋,周圍有云紋環(huán)繞。外區(qū)為銘文帶:“青龍白虎居右,神魚仙人赤松子,□□相向法古始,令人高□宜孫子,男封侯,女王婦,□□□□□□□始?!辩R緣飾鳥紋和魚紋等(封三,2)。此種鏡又稱變形四葉獸首鏡,屬于變形四葉紋鏡類的一種。
4.“福壽家安”鏡明代。直徑14.2厘米,厚0.14厘米。八瓣菱花形,半球形鈕。內外區(qū)以一周弦紋分隔。內區(qū)銘文帶“福壽家安”,字間隔以一“米”字形符號。外區(qū)篆書銘文“清素傳家永用寶鑒”(圖五)。
5.“五子登科”鏡清代。直徑9.1厘米,厚0.4厘米。小圓鈕。鈕外四方的四個方框內分別鑄楷書“五子登科”四字。卷緣(圖六)。
圖五 明“福壽家安”鏡
1.“來言”鏡東漢。直徑13.2厘米,厚0.5厘米。半球形鈕,重圈紋鈕座。鈕座外有一方框,內區(qū)主題紋飾為規(guī)矩紋和8個乳釘紋,輔以小朵的卷云紋。外區(qū)銘文帶:“來言之始自有紀,煉治錫銅去其宰,辟除不羊(祥)宜古市,長葆二親利孫子。”銘文帶外飾一周短斜線紋。寬鏡緣,飾一周三角鋸齒紋、一周雙線水波紋,雙線水波紋與外側弦紋間分布一周小乳釘(封三,3)。
2.“秦王”鏡唐代。直徑16.7厘米,厚0.5厘米。1986年新鄉(xiāng)市北站區(qū)出土。圓形,鏡面微凸。半球形鈕,鈕外飾小連弧紋一圈,方形鈕座。凸起的連弧紋和鋸齒紋帶分開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飾四只奔跑的瑞獸,由配置在四角的四規(guī)矩紋隔開。外區(qū)有20字銘:“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開欲照膽,特是自明心。”銘文首尾間以一枚乳釘相隔。鏡緣飾雙鋸齒紋帶(封三,4)。
圖六 清“五子登科”鏡
關于銘文中的秦王是誰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秦王”指秦始皇,其根據是“秦王鏡”的典故。此典故見于西漢劉歆《西京雜記》第三卷:“……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現?!厥蓟食R哉諏m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盵5]另一種是指唐初封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對銅鏡有偏愛,武德年間(618—626)掌鑄幣大權,為其鑄鏡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6]。
圖七 唐“五月五日”鏡
“秦王鏡”典故在后世還演繹出多重涵義:由于秦鏡常放置在宮中臺上,所以后世用“秦臺鏡”來概指寶鏡;由能“見腸胃五臟”引申來表心懷坦蕩等,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中的“心托秦明鏡,才非楚白珩”句,與本鏡“非開欲照膽,特是自明心”有異曲同工之處,均借鏡抒情,表情懷、訴心意。
3.“五月五日”鏡唐代。直徑6.9厘米,厚0.8厘米。半球形鈕,無鈕座。一周凸弦紋分開內外兩區(qū)。內區(qū)飾連枝花葉紋。外區(qū)鑄銘文“五月五日”,字間飾小花一朵,外飾鋸齒紋
一周。鏡緣飾弦紋及一周三角紋(圖七)。
圖八 宋“湖州”鏡
五月五日,在古代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在各地有許多不同的習俗。由于是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民間有劃龍舟、吃粽子等活動;另外,古人有五月“不吉”之說,甚至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所以各地有煎藥水沐浴、喝雄黃酒、掛艾草以及佩帶五色絲、香囊、桃木板等習俗,希望借此來驅邪避災除穢,將一切惡事、萬祟千妖全部消滅。古人還認為五月五日的午時是“三五”重疊之時,陽氣最盛,是熔銅煉鏡的最好時辰,故有白居易《百煉鏡》中“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之詩句。據上所述,“五月五日”銘文銅鏡承載的是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更多地被賦予了避邪驅惡消災的功能。
4.“湖州”鏡宋代。直徑13.5厘米,厚2.5厘米。菱花形,小鈕,無座,素背。鈕右側有一長方形戳記,豎書“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10字(圖八)。
圖片攝影:張寧
[1]蔡運章.洛陽發(fā)現戰(zhàn)國時期有銘青銅器[J].文物,1997(9):66—69.
[2]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銅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3.
[3]張宏林.漢鏡中的祥瑞紋飾與辟邪銘文[J].收藏家,2017(2):61—67.
[4]班固.漢書:卷十九上[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71.
[5]呂壯.西京雜記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153.
[6]劉曉華,張瑛.稀有的秦王銘帶鏡[J].收藏界,200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