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1)
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xù)深入,上海等大型城市通過優(yōu)異的政策、寬松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資金,這些外來務工、創(chuàng)業(yè)的人群給城市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可觀的房地產市場需求了,促進了這一時期的房地產市場的“茁壯成長”。但與此同時在隱藏在不斷高漲的房價、一個又一個出現(xiàn)的“炒房團”背后的房市泡沫也在漸漸積累。房地產泡沫來自于過速發(fā)展的房地產市場,并在短短幾年內發(fā)展成為影響力巨大的社會性風險。風險建構理論認為風險其實是經由社會建構而成,社會對于風險的建構強調了在個人風險認知中社會因素的主導作用。在此背景下,筆者從風險建構理論出發(fā),研究城市購房者的風險認知的社會建構路徑。
早期購房者對房市的風險認知主要依賴專家系統(tǒng)的分析報告以及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溝通,雖然這兩者通過壟斷信息渠道的方式共同建構了一個看上去“健康完善”的房地產市場,但是對于購房者而言與自身的實際利益息息相關的房價才是評判一切的標準。所以當專家系統(tǒng)無法準確預測房價走向時,過去的信任基石便出現(xiàn)了裂痕,而構建于這之上的風險認知也隨之發(fā)生解構和重構。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的血緣親屬信任已然土崩瓦解,社會關系以平等、自由、民主為原則重新組成為純粹關系(Pure Relationship)。吉登斯(1998)認為這“是一種內在參照的社會關系,即根本地依賴于對那種關系本身而言是普遍性的滿足和犒賞”,這種信賴關系僅僅以為個體提供充分的心理回報作為維系,隨時可能中斷在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的血緣親屬信任已然土崩瓦解,社會關系以平等、自由、民主為原則重新組成為純粹關系(Pure Relationship)。吉登斯(1998)認為這“是一種內在參照的社會關系,即根本地依賴于對那種關系本身而言是普遍性的滿足和犒賞”,這種信賴關系僅僅以為個體提供充分的心理回報作為維系,隨時可能中斷,進而缺少其他參照性框架和機制的約束。在購房者對專家系統(tǒng)的信任關系中,信息不平等促使購房者產生了對專家系統(tǒng)的“盲目信任”。這種盲目信任的現(xiàn)象在信息不對稱嚴重的房地產領域中尤為突出。
2005年專家系統(tǒng)主觀構建的房市樂觀前景與實際的市場走向出現(xiàn)了嚴重的割裂。政府在經歷2004年房價暴漲后,針對性地連續(xù)出臺了三條調控政策使得2005整年的房價持續(xù)下跌,而在此期間部分專家依舊不停鼓吹房市的利好和發(fā)布“軟文”,這種與現(xiàn)實背道而馳的宣傳和鼓吹讓購房者逐漸產生了懷疑。
而讓這種懷疑更進一步的是專家系統(tǒng)內部自身的激烈沖突。專家群體經常會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或學術問題進行激烈的討論或辯論,而這本身就是現(xiàn)代科學不斷進步的動力。當探討從小范圍的社交圈(學術圈)中被媒體放置于公眾視野中時,探討逐步升溫成為了辯論,在學術探討中摻雜了人身攻擊。任志強指責易憲容為了搏出名故意歪曲事實來討好窮人,后者立刻還以顏色強調任志強只會為其代表的房地產集團說話。辯論的雙方都站到了由媒體所搭建的拳擊臺上貼身“肉搏”,主動退讓或承認失敗的一方不僅將從購房者的視野中消失而且會身敗名裂。
辯論雙方也被媒體貼上房地產集團與學術公知的標簽,個人的交鋒儼然成為了兩個群體之間的較量,專家系統(tǒng)內部兩個群體正式分裂并走向了對立。這種對立使得專家系統(tǒng)在發(fā)表對房地產領域問題意見的時候永遠會給出兩種“有理有據(jù)”卻截然相反的結論,這加速了購房者早期風險認知的解構。這種交鋒會嚴重影響購房者對專家系統(tǒng)的信任,但即便如此為了爭奪風險界定的話語權,分別代表房地產集團和代表學術公知的專家不得不將辯論繼續(xù)下去,而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言辭越來越犀利,交鋒越來越激烈。事實上每上演一次交鋒就是對科學的一次公開“去魅”(disenchanted),而作為科學代言人的專家系統(tǒng)也在這一次次的公開交鋒中褪去了“無所不知”的光環(huán),購房者從“盲目信任”逐漸轉向“全盤否定”。
事實上,如果沒有網絡社區(qū)的參與,依照政府與傳統(tǒng)媒體對輿論的管控,購房者風險認知的解構之后的重構會在較短時間內、以政府態(tài)度為主導發(fā)生并完成。但現(xiàn)實卻容不得假設,互聯(lián)網科技進步的結晶——網絡社區(qū)的興起在對風險認知進行解構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重構。
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市場帶來了騰飛,也給科學技術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互聯(lián)網技術正是這一背景下崛起的新興科技。2005年,中國的互聯(lián)網網民突破1億大關,在條件較為發(fā)達的一線城市,沖浪上網已然不再是什么新鮮的事物了。早期的網民僅僅只是一名互聯(lián)網的“訪客”,是各大門戶網站上“匆匆過客”,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新浪、搜狐、網易等主要門戶網站各自組建網絡互動社區(qū)。
作為網絡交流的主流形式之一,網絡社區(qū)具有明顯的本質特征,包括:體系開放性、非地域性、成員身份符號性、非線性文本。而網絡社區(qū)的興起正是得益于這些本質特征所帶來的交流成本、交流頻率方面優(yōu)勢。網絡社區(qū)的核心是知識共享,其關鍵在于信任,信任不僅可以降低交流成本,同時還可以提升交流的頻率。B.Barber在指出,期望、風險、行動這三者間的循環(huán)構成了知識信任的基礎,這一過程中知識信任方必須主動并自愿將自己置于暴露弱點、利益受損等風險較大的位置,從而使知識的提供與接收雙方順利地進行交互、分享彼此的知識,于此同時也期望對方不要做出損害自己利益的行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購房者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進行信息共享,反觀網絡社區(qū)在這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網絡社區(qū)克服傳統(tǒng)媒體受時空限制交流的局限性,任何時候成員都可以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文本的交流,并且在里面填充自己回應及批評,在這里讀者將不再是單純的閱讀者而是成為了作者的合作者,并且激勵成員共同參與知識文本的創(chuàng)造,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fā)社區(qū)成員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促使其積極參加社區(qū)交流,從而提高知識互動頻率。
除了自身的優(yōu)勢外,相對于受到政治、資本束縛的傳統(tǒng)媒體而言,輕裝上陣的網絡社區(qū)更為貼近城市購房者,報導主題的選擇也更具話題性。2007年10月12日,陜西林業(yè)廳公布了獵人周正龍拍攝的華南虎照片。隨后,照片真實性受到來自部分網友、華南虎專家和中科院專家等方面的質疑。天涯社區(qū)是第一個引爆這一話題的網絡媒體,天涯雜談版主黨指揮槍成為這一事件中的“意見領袖”。由網絡社區(qū)引發(fā)的熱點話題不僅吸引了大量購房者參與討論,而且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進而重新構建了購房者的觀念和認知。在這些受到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也使得一些具有“特質”的網民成為了網絡公眾人物。網絡公眾人物具有一部分專家系統(tǒng)的特征:高學歷、行業(yè)精英、知名人士等,但是同時也具備一些其他特質:敢說真話、敢于挑戰(zhàn)權威、抱有浪漫主義想法。這使得他們十分容易獲得購房者的信任,并且其想法和觀點往往能使許多人受到感染而成為其追隨者。這些網絡公眾人物不僅是話題的焦點,在一定程度上也通過引發(fā)思考來重新建構購房者的風險認知。
網絡社區(qū)不僅是話題討論的平臺,也成為了一些網絡公眾人物發(fā)起集體行動的平臺。2006年4月26日,鄒濤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發(fā)表了一封《深圳市民鄒濤關于發(fā)起“不買房行動”致全社會的公開信》,并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讓房子爛到炒房人手中。”此信一時間引起社會巨大轟動,被廣為轉載,成了多個網站的熱門大帖。而不買房行動的倡議也在當時成功鼓動力大量購房者選擇觀望,一時間購房者對于房地產市場風險的感知達到了頂峰。然而現(xiàn)實卻無情地給了這些人當頭一棒,2006年全年,深圳的房屋銷售價格總水平依舊比上年上升了12.3%,比上年漲幅擴大了4.8個百分點。一位網友也響應號召加入了不買房的陣營,結果到2007年初,由于結婚,無奈最終買了套房,僅一年時間,每平方米多付出千余元!當被問到為何不再等一等時,痛心疾首地回答“再等,我怕就買不起了!”鄒濤的“不買房行動”雖然以失敗落幕,但是其隨后的“萬人買房團”給購房者們帶來了新的思路。
不管是抵制買房也好、萬人團購也罷,網絡社區(qū)給購房者個人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互相抱團的平臺,并且掌握了房地產市場的風險界定的部分主導權,從而重新建構了購房者的房市風險認知。
【參考文獻】
[1]貝克, 鄧正來, 沈國麟. 風險社會與中國——與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说膶υ抂J]. 社會學研究, 2010 (5): 208-231.
[2]郭小平. 論傳媒對受眾 “風險認知” 的建構[J].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7, 7(2): 32-35.
[3]李艷紅. 以社會理性消解科技理性: 大眾傳媒如何建構環(huán)境風險話語[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2, 19(3): 22-33.
[4]李文魁. 中國住房政策研究: 文獻綜述[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 (3): 75-76.
[5]秦文宏. 風險場域的建構—2003 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領域的相關行動和事實[D]. 上海大學, 2013.
[6]Cottle,Simon."Ulrich Beck,Risk Society'and the Media A Catastrophic View."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3.1 (1998): 5-32.
[7]Douglas M, Wildavsky A.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