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6)
1987年,張光博教授首次將“憲法”、“國體”、“政體”、“權利義務”、“國家機構”等確定為憲法學范疇并對其進行闡釋。①關于憲法學范疇體系學界存在的代表性觀點主要有:(1)周葉中、李龍教授以“憲法與憲政”作為憲法學范疇體系的邏輯起點,把憲法學范疇分為普通范疇和基本范疇;②(2)童之偉教授提出了以“法權”作為基石范疇,把中國憲法學基本范疇提煉為七大范疇;③(3)韓大元教授將“人權——基本權利”作為憲法的核心范疇,將中國憲法學基本范疇的主要構成要素概括為:國家——社會;憲法——法律;立憲主義——民主主義;人權——基本權利;主權——國際社會;④學界的觀點可歸納為“單層結構”說、“雙層架構”說、“三層結構”說、“四層結構”說。本文將在概念上對“范疇”進行把握,從哲學的角度出發(fā)理解范疇,把握憲法學范疇與憲法基本范疇的區(qū)別和邏輯上的關系,確定當今中國憲法學屆已存在的哪些憲法學范疇是應當普遍承認和尊重的成果。
“范疇”一詞源自希臘文“κατηγορια”,意為表達判斷的命題中的謂詞。其英文為“category”,指反映認識對象性質、范圍和種類的思維形式。范疇也出現(xiàn)在《尚書·洪范篇》,取自“洪范九疇”,意為分類。范疇本身即為概念,但范疇相對于概念處于更高的邏輯層次,是比概念更高級的概念。范疇是有邏輯結構體系的,基本范疇是構成范疇的基本單位。在憲法學范疇研究領域中,憲法學基本范疇是憲法學范疇的派生,是構架憲法學范疇的基本單位。多數(shù)學者贊同憲法基本范疇包括:憲法、基本權利、國體、政體、國家權力。
第一,憲法作為憲法基本范疇有三點理由:首先,憲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憲法現(xiàn)象,憲法作為憲法學的基本范疇是符合邏輯結構的;其次,在憲法學范疇研究中,憲法作為基本范疇是對憲法學范疇概念的科學思維概括;最后,憲法規(guī)定了國家最根本的問題。憲法是根本法,是法律現(xiàn)象中的特殊情況,也是憲法學的基本范疇。第二,關于基本權利,人享有自然權利,然而人作為一個國家中的單位——公民,可以享有的權利則有法律賦予,是他讓渡給國家后剩余的權利。因此,憲法所能夠確認的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第三,國體是一個國家的政權落腳之處。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國家的性質就表現(xiàn)出哪個階級的特性。關于國體的規(guī)定是根本性的,也是憲法的基本范疇。第四,關于政體,我國憲法學屆所持的普遍觀點即政體是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憲法關于政體的規(guī)定也是最根本的,掌握國家主權的階級通過政權組織來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是從憲法的性質而言不可否認的重要部分。第五,關于國家權力是統(tǒng)治階級對國家進行管理以維持國家長期穩(wěn)定運行必不可缺的,國家權力又包含著國家機構的運行,是特殊又基本的憲法現(xiàn)象。
筆者不認可憲法哲學研究中一直存在的“二元對立”認識論。對憲法基本范疇的研究通常會利用到憲法哲學研究方法,其中物本認識論中常常以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易造成范疇體系中一一對應的局面。并不是所有的憲法基本范疇都能找到準確的一一對應的范疇。例如,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就不是一組對應的范疇。義務不僅與權利相對應,還與權力相對應。每一種權力必有一種與之相對的義務。筆者認為,中國憲法基本范疇的研究是憲法學屆學者們立足與中國本土文化和中國歷史開展的,這近三十所取得的成果盡管仍是初步的,不成熟也形成不了一個結構完整、邏輯緊湊的憲法學范疇體系,但有些成果的確是在本土實踐和理論上具有重大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憲法現(xiàn)象需經(jīng)兩條道路,一是從感性到具體,二是抽象到理性。童之偉教授認為目前法學研究有兩種方法,傳統(tǒng)法學是一種哲理法學研究方法,如馬克思主義法學、大陸法系法學研究等。還有一種工具主義、經(jīng)驗主義的方法,是一種受英美法系影響的方法。研究憲法學基本范疇中不僅只從研究概念出發(fā),還要結合文本憲法對憲法學基本范疇進行提煉。通過對憲法文本的研究提煉出憲法中規(guī)定的基本內容,研究文本憲法和憲法現(xiàn)象,不能僅局限于對概念的另類解讀。
邏輯和歷史方法是辯證邏輯的基本方法,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則。馬克思主義的范疇理論強調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反對把范疇看成是永恒的觀念。中國憲法學范疇的形成及范疇體系的構建應當遵循下列原則與方法: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從具體現(xiàn)象分析、歸納到抽象本質綜合、演繹的辯證理性概括方法。中國憲法基本范疇的歷史類型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遵循著歷史發(fā)展的邏輯,隨著上層經(jīng)濟建筑的變化而變化著。要構架完整的憲法范疇體系,必須要在研究中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觀點。
憲法學歸根結底屬于國家法學,強調對國家權力的歸屬與配置以及權力行使規(guī)范的研究。中國問題意識將更強烈地激發(fā)憲法學的生命力,倡導研究上的中國問題意識并不是要我們拋棄比較研究,而是要扭轉“西方范式”研究方法,轉向強調以中國問題為核心的中西相融與貫通。憲法學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就是“強調外來憲法學的合理因素與本土社會憲法現(xiàn)實的結合,使憲法學成為能夠合理地解釋本國憲法現(xiàn)象的學術體系與學術取向,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憲法學理論、規(guī)則與方法。⑤中國社會在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相對應的憲法基本范疇研究也要與時俱進,確立適應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新范疇。
【注釋】
①張光博.憲法學基本范疇的再認識.法學研究,1987年第3期.
②李龍,周葉中.憲法學基本范疇簡論.中國法學,1996年第6期.
③童之偉.法權與憲政.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8—459頁.
④韓大元.對20世紀50年代中國憲法學基本范疇的分析與反思.當代法學,2005年第19卷第3期.
⑤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