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建筑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68)
技術和藝術的一體化在中國古代就有所體現(xiàn),莊子在《天地篇》中說:“能有所藝者,技也?!薄犊脊び洝分姓f:“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倍己荃r明的道出了技術與藝術只有互相結合,才是優(yōu)秀的作品。
技術與藝術的統(tǒng)一就是指各個本身相對獨立的主體,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種方式,從外在表現(xiàn)入手,發(fā)掘各主體的內在聯(lián)系,達到相互融合的結果。任何相對獨立事物的一體化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伴隨在事物發(fā)展合久比分,分久必合的全發(fā)展過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有其必然和偶然的聯(lián)系,這些必然和偶然的聯(lián)系也加深了事物統(tǒng)一的進程。由此可見,任何事物之間的統(tǒng)一是內在和外在的有機結合即技術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這個統(tǒng)一的過程是必然的結果。
美的追求反映在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筑也不例外。建筑構件作為建筑藝術中的一部分,一直在建筑表現(xiàn)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傳統(tǒng)建筑大多是依靠勞動人民的手工建造的,手工業(yè)精雕細作的特征在建筑構件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其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自然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在早期的傳統(tǒng)建筑中,這些構件的裝飾往往是依附在建筑的受力構件上,如:柱頭的花飾和山墻上的浮雕。構件所具有的美觀和活力,為建筑物增添了藝術性和文化性。
在當今,不斷涌現(xiàn)的新材料、新設備和新技術,為近代建筑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正是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突破了傳統(tǒng)建筑高度與跨度的局限,建筑在平面與空間的設計上有了較大的自由度同時影響到建筑形式的變化。
建筑構件技術和藝術的統(tǒng)一在當代的傳承中我們會提到這樣一個概念,叫做“構件技術美學”。在今天,我國很多本土建筑僅僅局限于建筑的造型處理與外觀處理,每個工程項目在完成了基本規(guī)劃、概念設計后,一揮而就,過分追求建筑造型的新奇與標志性,忽略技術的深入與推敲,致使比例失調,造成城市景觀凌亂不堪。在當今中國的城市里,需要的不是標志性建筑,而是與城市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建筑。我們應該通過把藝術美學特性賦予建筑構件的技術上,提高建筑水平。
傳統(tǒng)建筑構件中斗拱這一元素在當今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說南京南站進站口的立柱和雨棚柱上也有斗拱。這里的斗拱較為具象,造型簡潔。它水平截面均為正方形,自上而下逐層跌級,共三級。它的設計是將現(xiàn)代結構件做成了木作斗拱的樣式。斗拱是網架屋面和混凝土柱之間的結構傳力件。再比如說在北京國家開發(fā)銀行總部辦公樓的屋檐下,也有批量生產的斗拱,它們不作為受力構件,是以裝飾性為主的。
建筑構件技術和藝術的統(tǒng)一在當代傳承的過程中,作為設計師的我們不應該把傳統(tǒng)建筑構件直接搬到現(xiàn)代建筑上,不能僅僅做到形似,神似,比如說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選取了傳統(tǒng)建筑的承重構件——斗拱作為整個建筑的主體形象,而是應該做到意似。
歷年來的奧運場館的建設由于其廣泛的影響力一直以來成為著名建筑師們實現(xiàn)其新型結構造型的實驗場和檢驗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更是建筑構件技術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結合。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方案中,它的結構是以立體雙斜向空心焊接鋼框架作為主要支撐體系,還有一些顯得凌亂的是次框架,有意打破太有規(guī)律的主框架幾何線條。
1.模糊主次結構構件之間的區(qū)分——結構的組件相互支撐,交匯成鳥巢狀的構架,將支撐立面樓梯的斜梁與主次結構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結構性的立面網格。
2.傾斜的柱子——把立面、結構和看臺支撐物整合成為一個空間化、網格狀的構成,頂棚涂黑隱藏設備管道。
3.將體育場的結構網格延伸到基座表面的步行道——將體育場和基座的幾何構成融為一體。它是一個開放的建筑,所有朝向都是同等重要的,所有的方向都讓人感到舒適。這種各個方向的相同性,和它本身所集中體現(xiàn)的與中心的對稱性,還有它對于事物抽象的表達,這是一種非常安靜非常內向的藝術感。
這個設計方案不但將結構技術、材料技術和建筑藝術完美的結合,同時還呼應著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蘊涵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追求的和諧及平衡。設計的出發(fā)點是最樸素、最功能性的,但它最終激發(fā)了建筑師的潛能,并且將這一獨特的結構直接構成獨特的外觀,達到藝術性的震撼效果。
通過對建筑構件在建筑中藝術形態(tài)的基本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我們知道了可以從建筑構件的基本特征等多方面研究和探討,增加建筑空間體驗的藝術感和美感。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建筑結構構件對于建筑空間品質的營造及建筑藝術性的豐富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做設計的同時,將建筑構件的形態(tài)、乃至位置、肌理、材質等與建筑概念、空間邏輯相契合加以設計,不僅僅做到形和神似,還要達到意似,讓建筑構件體現(xiàn)出技術性和技術性完美融合的特征。
【參考文獻】
[1]李凡鄱.技術的藝術—論技術在當代藝術中的參與[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8.
[2]秦漢.論技術與藝術[J].深圳大學學報.2004(5).
[3]殷亞靜,李冬.斗拱的演變及中國古代建筑形式探微[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0(5):198-200
[4]王琪.建筑形態(tài)構成審美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8.
[5]何雋.以結構形態(tài)構筑建筑形象的創(chuàng)作方法初探[D].無錫: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45.
[6]蔣瑋.當代高技術建筑的情感化趨向.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8:69
[7][意]P.L.奈爾維著,建筑的藝術與技術.黃運升,周卜頤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1,(1):23~109
[8]趙植平.建筑藝術與技術的關聯(lián),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