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非婚同居”并不是一個法律確定的概念。確定非婚同居的準確含義是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制的前提。事實上人們就“非婚同居”本身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一是認為非婚同居是不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或者形式要件而不受法律保護的同居關系,這基本與我國學界爭論的“非法同居”同義;二是認為非婚同居是指男女雙方在法律規(guī)定的時期內建立起共同生活體而又無婚意的同居,強調同居不以結婚為目的;三是認為非婚同居的實質就是未經婚姻登記的事實婚姻關系,是具有社會公認的夫妻共同體,認為非婚同居等同于事實婚姻。四是認為男女雙方在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情形下,基于合意自愿組成的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的生活共同體;無論是否以結婚為目的,都會形成非婚同居關系。筆者以為,第四種觀點較為貼切。在我國社會現(xiàn)實和現(xiàn)有法律制度背景下,非婚同居是指無配偶男女在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情形下,自愿組成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的共同生活體的行為,至于雙方達成合意的內容是否指向婚姻在所不問。
1.雙方當事人均無配偶
我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非婚同居不得違背這一原則,所以非婚同居的雙方主體必須是無配偶的男女(或同性),同性戀者同居也會構成非婚同居。若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并未登記結婚,而是同時與一個及其以上的對象構成非婚同居,這應當是不被法律認可的非婚同居。法律認可的非婚同居,當事人任何一方都不得具有已登記的婚姻關系或者事實婚姻關系,同時也不得具有其他較為穩(wěn)定的同居關系。
2.雙方當事人必須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非婚同居的雙方必須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地做出決定,并且能獨立承擔同居的法律后果。并且在此基礎上,應該達到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的法定最低結婚年齡,即男達到22周歲,女達到20周歲。如果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沒有達到法定最低婚齡,屬于法律可以調控的非婚同居的范圍。
3.雙方當事人是自愿的
非婚同居是指建立在平等基礎上,共同生活的關系,“是基于雙方完全的真實的共同的意思表示,主觀上具有持續(xù)的組成生活共同體的意愿,反對脅迫、任何一方欺詐等不真實合意的非婚同居?!?/p>
當事人建立的同居關系,基于雙方自愿,如果只有一方自愿,或者由于某種原因,如脅迫等,并非出于當事人自愿而建立的同居關系,就不符合這一特征。在同居的期間,若當事人無意持續(xù)同居關系,無法相互協(xié)調適應,任何一方可以提出結束同居的關系。[1]
4.雙方必須是公開、穩(wěn)定的同居
非婚同居當事人的同居應該是公開的,不是刻意隱藏的,“像夫妻一樣”是很多國家辨別當事人是否具有法律允許的同居關系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當事人的非婚同居應該是穩(wěn)定地生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時間持續(xù)性,而不僅僅是個短期的、臨時的性關系。如英國要求雙方的同居行為是2年以上的持續(xù)時間。這是同居與偶然發(fā)生性關系的最大區(qū)別。在有些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中,非婚同居要求當事人雙方的行為延續(xù)一定的時間,這樣才能適應法律關于非婚同居的規(guī)定。
1.同居關系并不穩(wěn)定
大多數(shù)非婚同居關系都是短期的,非婚同居以兩種方式結束:一是因結婚而轉化為婚姻;二是解除同居關系。據(jù)資料顯示,只有10%的同居伴侶保持5年以上的同居關系。同居關系的最后結果是關系解體,同居雙方或以建立婚姻關系來結束同居關系,或雙方關系破裂而結束。
2.無法保障子女權益
在同居關系存續(xù)期間,同居伴侶也有選擇生育子女的情況。同居關系期間的子女權益得不到保障,其成長環(huán)境不如婚姻家庭。盡管同居伴侶也是子女的父母,但就父母關系破裂、社會輿論的壓力、家庭經濟條件差等方面而言,同居生育的子女發(fā)生這些的可能性均高于婚姻關系中的子女。在非婚同居關系破裂時,子女的撫養(yǎng)權歸屬、撫養(yǎng)費的支付、探望權權的行使等問題,同樣也直接影響子女的生活狀況。
3.同居糾紛難以解決
在經濟方面,非婚同居行為是比較經濟的且是有效率的,其所付出的經濟成本較低,道德成本也比婚姻低。并且,社會上的非婚同居現(xiàn)象日益增加,也由此引發(fā)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如同居關系中弱者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因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一旦結束同居的關系,女性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
盡管我國2001年新《婚姻法》放棄了對非婚同居的“非法”評價,但是對非婚同居的調整仍停留在事實婚姻的范疇。并且依據(jù)2004年《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二)》第1條規(guī)定,當事人起訴到法院要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實際上否定了非婚同居關系本身的可訴性。不能獲得事實婚姻評價的無配偶男女的非婚同居關系并不在法律調整范疇?,F(xiàn)實中不以夫妻名義同居的、不以結婚為目的同居的、以夫妻名義同居感情并沒有破裂的諸多同居形態(tài)都不在法律的調整范疇。非婚同居的成立沒有經過法定機構的確認,故不產生法律認可的身份關系,當事人的身份關系的解除也不需要經過法定機構的同意,由當事人自行決定。而現(xiàn)實中婦女等弱勢方遭受侵害的情形時有發(fā)生,將非婚同居身份關系的調控權完全交予當事人的做法并不妥當。同時,雖然法律規(guī)定了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yǎng)問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但2001年新《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非婚同居關系產生的財產關系并沒有進行更為明確的規(guī)定,實踐中這一規(guī)定的可操作性很差,并不能有效地處理各種財產糾紛?,F(xiàn)實中大量存在著非婚同居的現(xiàn)象,人們愿意接受非婚同居,這本身就說明它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男女同居包括老年人同居,不是對現(xiàn)行婚姻制度的沖擊,而是對現(xiàn)行煩瑣、復雜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婚姻登記制度的一種改良行為?!狈傻幕疽鈭D應當是體現(xiàn)和規(guī)制現(xiàn)實生活,作為廣泛普適性的法律有必要理性地對非婚同居定性定位,形成有效的法律規(guī)范。
1.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人身關系
非婚同居的人身關系的規(guī)制應當側重于同居者自身的權利義務關系,即同居行為的直接效力。既然非婚同居關系不是婚姻關系,當然不可能產生夫妻身份關系以及因結婚而產生的姻親關系。一般說來,“非婚同居配偶間的效力和非婚同居配偶與其非婚生子女間的效力是非婚同居效力的主要方面,而非婚同居當事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則是非婚同居效力的次要方面?!狈腔橥与p方當事人的下列人身關系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1)同居的義務
非婚同居的實質是以非婚姻的方式在感情、經濟和性等方面形成了相互依賴的生活共同體。非婚同居的主要內容是雙方當事人建立了持久穩(wěn)定的共同生活,包括身體的和精神的共同生活兩個方面。就一般意義上理解,同居義務應當包括共同居住的義務、共同的兩性生活、共同的精神生活、相互扶助的義務。
(2)忠實義務
夫妻忠實義務是我國《婚姻法》“一夫一妻”原則的基本要求和體現(xiàn)。婚姻關系中的忠實義務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專一的夫妻性生活義務即貞操義務;第二、不得惡意遺棄配偶;第三、不得為第三人利益損害和犧牲配偶的利益。”非婚同居關系對雙方當事人感情專一的要求和婚姻關系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在雙方當事人均不違反結婚實質要件的前提下,認定非婚同居關系的主要標準在于當事人是否有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共同生活。法律對非婚同居關系的要求不需要像對婚姻關系要求的那樣嚴苛。如果在非婚同居關系中,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了忠實義務,要賦予無過錯方無理由解除同居關系的權利,在財產分割上要照顧無過錯一方的利益。如果當事人之間有“忠實義務”約定,只要該約定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當事人就可以按約定要求損害方承擔違約責任。
(3)同居關系解除權
一般而言,只要當事人一方請求解除同居關系,就應當準予。非婚同居是基于雙方完全的真實的共同的意思表示成立的同居關系,只要當事人形成合意或出現(xiàn)當事人一方死亡等情況,就可以自然解除。但是,如果出現(xiàn)一方強制維持而侵犯另一方權利的情形時,法律應當積極干預,解除其同居關系。
2.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系
(1)除非法律明確規(guī)定不允許排除適用的以外,非婚同居當事人有權利來安排他們自己的生活,非婚同居者間的權利義務都是可以許可當事人通過訂立契約來約定。約定的依約定,無約定的依法律的規(guī)定。
(2)財產制。若非婚同居當事人雙方無約定則適用分別財產制。同居時期,雙方共同出資購置的財產及共同勞動所得收入歸雙方共同所有的,按一般的共有財產進行處理。
非婚同居債務的承擔。非婚同居當事人沒有約定的,對于共同債務由于共同的生活成本有共同債務,應由雙方共擔。
(3)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繼承。我國只規(guī)定,可以根據(jù)相互扶助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即以繼承人以外的人分享適當?shù)倪z產),或者通過有效的遺囑的方式,作為受遺贈人接受遺贈。此外,筆者認為同居另一方應享有分得共有財產中的應得部分的權利。
3.非婚同居當事人與子女間的關系
就這方面來講,世界上各個國家基本上都規(guī)定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同樣的權利。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五條也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都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yǎng)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該承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繼承法》第十條規(guī)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由此可見,非婚同居雙方所生育的子女,應該滿足親屬繼承法關于親子關系和繼承所有的規(guī)定,具有有婚生子女同等權利和義務。
【參考文獻】
[1]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04.
[2]王薇.非法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蔣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72.
[4]蔣月、何立新.婚姻家庭與繼承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5]陳葦.結婚與婚姻無效糾紛的處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89.
[6]夏吟蘭.美國現(xiàn)代婚姻家庭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0.
[7]張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間的法律效力[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