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 其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重大決策,2015年2月,成都市兩級法院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2015年5月,繼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高新區(qū)人民法院等4個先行先試法院之后,龍泉驛區(qū)法院被確定為第二批改革試點法院。
何謂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學者萬毅認為所謂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即是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jù)、保護訴權、公正審判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亦即學界所謂“審判中心主義”。
學者衛(wèi)躍寧認為:庭審實質化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其內容是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在審判階段通過庭審的方式解決。以審判為中心具有兩層內涵:一是從外部關系上看,審判相對于偵查,起訴處于中心地位,偵查、起訴應當圍繞服務于審判;二是以內部關系來看,審判尤其是第一審法庭審理在整個審判階段處于中心地位。
通常認為,以審判為中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審判是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心。因為相對于立案、偵查、起訴、執(zhí)行等程序而言,只有在審判階段,才能最終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第二,一審是整個審判體系的中心。法庭審判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案件的事實認定和證據(jù)的采納與排除,這類問題的解決并不因審級提高而變得更為容易,相反,會因審級越高,所需時間越長,離事實真相越遠而更加棘手。因此,“理想的中心主義應當是一審中心主義”。第三,法庭審判是整個審判程序的中心。因為定罪權是刑事審判權的核心,相對于庭前準備、判決書送達等程序而言,法庭審判是決定被告人罪之有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庭前會議,是保障庭審集中高效進行的重要制度之一。為此,成都中院制定了《庭前會議操作規(guī)范》,對庭前會議的內容和流程進行規(guī)范,探索增設庭前會議報告程序。明確了庭前會議的作用,一是‘爭點’整理,梳理出雙方在事實、證據(jù)、法律上的‘爭點’,要求雙方圍繞‘爭點’進行調查爭論,提高庭審效率;此外,還要決定哪些人出庭作證,哪些物證當庭呈現(xiàn)。
1.程序分流
庭前會議最主要的立法目在于優(yōu)化訴訟資源的配置,提高庭審的效率。該次改革中明確了庭前會議適用的具體條件。明確簡單案件、輕刑快辦等案件通過其它更為靈活、簡便的方式處理庭前事務,而原則上不適用庭前會議。而對于適用條件,則在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特別是將可以召開的其它情形進行了梳理:管轄異議;申請回避;申請調取新的證據(jù),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聽取對方意見的;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申請證人、鑒定人、有專業(yè)知識的人出庭作證,以及對于對方提出的上述擬出庭人員的名單有異議的;申請不公開審理,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聽取對方意見的;申請附帶民事訴訟部分先行調解;被告人或者辯護人對指控事實提出異議的等。
2.證據(jù)開示
成都市法院通過在庭前舉行證據(jù)交換,有效防止庭審中出現(xiàn)“證據(jù)突襲”,明確了案件爭點,提高了審判效率。明確規(guī)定在庭前會議中召集控、辯雙方進行證據(jù)交換,包括確定控、辯雙方舉證方法、提綱和順序,共同商定出庭作證證人名單等。通過庭前會議實現(xiàn)固定證據(jù)所占比例為57.73%,固定事實為15.21%,解決程序性問題為21.19%,其他5.87%,也印證了庭前會議以證據(jù)開示為核心。
3.庭前會議報告程序
增設庭前會議報告程序,賦予庭前會議筆錄適當?shù)募s束力,通過在庭審中宣讀告知庭前會議內容,通過客觀反映、共識呈現(xiàn)、歸納爭點的方式,既及時地引導了庭審的方向和重點,提升庭審的效率,還實現(xiàn)了庭前會議與庭審程序的有效銜接,更為重要的是,報告程序合理地解決了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庭前會議效力問題,讓庭前會議制度的功能在訴訟程序中發(fā)揮到最大化。實現(xiàn)了與庭審程序的有機銜接。
庭審實質化改革對辦案的時間要求比以往的案件要多,會耗費大量的資源,這與現(xiàn)今法院案多人少的的現(xiàn)狀相沖突。而實質化的庭審主要主要適用于控辯雙方對案件事實、證據(jù)爭議較大的一審疑難案件,不可能也無必要對所有案件適用。為了改革的順利進行,成都市完善了相應的配套制度,對案件實行繁簡分流。案件繁簡分流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沖突。為此,成都中院與成都公安、檢察、司法行政等機關會簽意見,大力推行刑事案件繁簡分流和輕案快辦。
從近些年曝光的冤錯案件來看,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非法證據(jù)是造成冤假錯案的最重要原因。在此次改革中成都法院設置了“兩步法”排非程序,分為庭前說明與庭審調查兩個階段,如果公訴人在庭前說明階段對取證的合法性作出了合理解釋和說明,并得到辯方認可的,庭審中將不再啟動排非調查程序。這既維護了被告人合法權益,也保證了庭審的集中性和針對性。
1.制定了具體操作規(guī)范。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過程中,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針對本地實際專門制定了具體的操作規(guī)范等制度文件,從各個環(huán)節(jié)對涉及排除非法證據(jù)的事項進行了說明與闡釋,彌補了法律規(guī)定較為寬泛、缺乏實踐操作性的缺陷,為法官適用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排除非法證據(jù)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
2.非法證據(jù)在庭審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根據(jù)《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5條,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庭審調查終結前都有權提起排除非法證據(jù)的申請。在該次改革中,成都市法院注重發(fā)揮庭前會議的功能,重點在對證據(jù)得合法性的庭前審查,使的多數(shù)案件的非法證據(jù)排除程序發(fā)生庭審之前,由此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庭審法官受非法證據(jù)的污染。
3.法官對待非法證據(jù)排除更加理性。在具有可操作性規(guī)范的指引下,較之于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之前法官面對非法證據(jù)排除時的畏難、回避甚至抵觸情緒,改革實施后法官能更理性地對待非法證據(jù)排除。
在此次改革中強化關鍵證人出庭作證、鼓勵當庭認證,已經形成關鍵人證應出盡出的共識。
證人不愿出庭作證是我國刑事訴訟的痼疾。為此,成都法院多措并舉。一是實現(xiàn)人證能出庭。努力促進人證出庭作證制度的常態(tài)化運行,對于辯方申請控方人證出庭的,控方積極協(xié)助法院通知相關人證出庭。二是實現(xiàn)人證敢出庭。對于存在作證風險的特殊人證,庭審中采取在作證室同步視頻作證、但模糊其面部并進行變音處理的隱蔽作證方式,同時在裁判文書中對其個人真實信息進行技術處理,解除其出庭之憂。三是實現(xiàn)人證愿出庭。對出庭人證均給予經濟補貼,并告知其所在單位不得克扣或者變相克扣其經濟待遇,提高人證出庭的積極性。
在證據(jù)認定上對庭審出示的證據(jù)是否被采信當庭明確。針對過去嚴重依賴庭后閱卷,證據(jù)認定和裁判理由形成在庭后的問題,成都法院嚴格落實“訴訟證據(jù)質證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的要求,對無爭議證據(jù)“打包”出示,對重大爭議證據(jù)逐一舉證質證,讓法庭調查和辯論重點圍繞“爭點”展開。在能夠判明證據(jù)“三性”及證明力的前提下,法官盡量當庭認證。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判決宣告制度,分為當庭宣判和定期宣判兩種。但審判中心主義更強調和青睞當庭宣判,因為定期宣判容易導致法官在休庭后以閱卷方式進行“默讀審判”。
改革試點案件中,當庭宣判率達到了51.98%,未當庭宣判的案件,大多是通過有效的庭審調查,發(fā)現(xiàn)需要補充調取證據(jù),且補充的證據(jù)仍需經庭審舉證質證。即使庭外閱卷,也只是起補充性作用,避免重大疏漏,保證審判質量。
截至2017年2月15日成都已構建起以繁簡分流、輕案快辦為前提,以庭前準備為基礎,以證據(jù)“排非”、人證出庭、綜合認證為重點,以專業(yè)化審判、靜默化管控、信息化支撐為特色的刑事庭審操作模式和工作推進體系
據(jù)了解,改革試點近兩年來,全市法院共開試驗示范庭454件,其中,律師參與辯護達100%;人證出庭作證337件,占庭審總數(shù)的74.23%,共計569名人證出庭;當庭認證347件,占比為76.53%,當庭宣判236件,占比為51.98%。試點案件的服判率為91.85%,被二審改發(fā)的僅有2件。
成都市推進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逐漸實現(xiàn)由“偵查為中心”向“審判為中心”的轉變。使法院審判在查明事實、保障公民基本人權方面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帶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有必要對其進行總結,以為之后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經驗。
庭前會議中的爭點整理是對事實爭議整理和證據(jù)梳理,便于明確案件的重點,在庭審中針對重點問題開展調查和辯論,促進庭審的實質化。由于庭前會議配套措施的缺失和效力失范,導致對案件爭點的整理和歸納效果有限。
成都市的庭審實質化改革對于證據(jù)的排除主要采取“兩步排非法”,分為庭前說明與庭審調查兩個階段,庭前說明主要通過庭前會議來實現(xiàn)。對非法證據(jù)的排除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法證據(jù)的范圍不夠明確
2.庭審中對非法證據(jù)的申請次數(shù)沒有限制
3.法官依職權啟動非法證據(jù)排除程序的情況有待加強
當庭宣判對法官的影響審判水平要求極其高,現(xiàn)在法院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并非所有的法官都能做到當庭宣判。法官在審理的過程中本來就要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庭審實質化要求當庭宣判無疑會增加對法官在庭審中的壓力,在存在極大壓力的情況下無疑會對法官對案件的判斷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案件的審判。因此,庭審實質化的審理需要逐步推進,并且需要對一些試點法院的經驗教訓進行借鑒和學習,形成各個自己對庭審實質化的措施。同時應該進一步加強法官的的專業(yè)知識,開展一定的講座和分享會促進對法官審判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
案件的實質化庭審對審理案件的時間需求較多這與法院“人少案多”現(xiàn)狀相沖突雖然成都市法院已經在探索“繁簡分流,輕案快處”程序,但是實質化的庭審對時間的要求一般是普通案件的3-4倍。雖然輕案花費的時間少了,可是實質化的庭審花費的時間也增多了,這無疑會增加法院的審判壓力,同時也是增加法院法官的壓力。在一定的時間內要完成的如此多的案件審判,迫使審判法官會降低對庭審實質化的要求。因此,或許可以在案件分流上再做進一步的努力和嘗試,對于法院可以對法官進行分類,對于一些專業(yè)知識豐富、審判能力較強、審判經歷豐富的法官專門處理經過“繁簡分流”的難案(即需要通過實質化審理才能查清案件事實的案件)。而對于這一類法官在案件分配的數(shù)量上可以適當減少,以保證案件的實質化審理,實現(xiàn)審理結果的公正。
在案件的繁簡分流上,主要表現(xiàn)是公檢法三機關對輕刑快審的認識不統(tǒng)一,配合不到位,偵查、檢察等前端啟動率不高,缺乏相應的機制保障,文書規(guī)范配套還有所欠缺,導致配合不到位。
[1]萬毅,趙亮.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江蘇行政學院報.2015(6).
[2]衛(wèi)躍寧.論庭審實質化,國家檢察官學院報.2015(6).
[3]樊崇義,張中.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州學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