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翠 劉巧玲
(四川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外宣翻譯的重要性也愈發(fā)彰顯。外宣翻譯指“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黃友義,2004:27),從而“增強外界對中國發(fā)展的理解,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認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黃友義 等,2014:5)。國家十分重視研究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即外宣翻譯研究。而要讓大量有關體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中國故事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地走進世界并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理解和認同,無疑需要借鑒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傳播需要借鑒商品與服務的營銷理念。這就告誡我們不但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國故事及其外宣翻譯,還必須認真研究中國故事須采用怎樣的市場營銷才能最大限度地像中國商品吸引消費者那樣牢牢地吸引外國讀者并占領外國文化市場。事實上,美國市場營銷協(xié)會(AMA,1985)定義委員會將市場營銷定義為“研究引導商品和服務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和使用者所進行的一切企業(yè)活動”(陳放 等,2000:2)。與傳統(tǒng)的翻譯重譯的區(qū)別在于,當今的外宣翻譯同營銷一樣,不但要求將中國故事翻譯出來,而且還要求譯者研究制定出翻譯策略,充分發(fā)揮內外的有利因素,努力克服與化解消極因素,從而確保將原文(商品、服務)從作者(生產者)更好地傳達給讀者(消費者)并為讀者所接納的活動順利推進。因此,外宣翻譯有必要研究營銷策略,并借鑒成功的市場營銷策略為講述中國故事服務。因此,本文試圖借用SWOT分析法分析當前我國對外宣翻譯的優(yōu)勢、劣勢以及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zhàn),并提出相應的外宣翻譯策略,促進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增強中國故事的魅力。
SWOT分析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并被麥肯錫咨詢公司廣泛運用于戰(zhàn)略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可以對研究對象的優(yōu)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等通過調查一一列舉出來,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fā)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需要避免的問題,再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以便制定出科學的戰(zhàn)略決策。該分析法將問題按輕重緩急進行分類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tǒng)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以便決策者能根據不同的組合方式兼顧“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huán)境的機會和威脅),并制定出兩者之間有機組合的發(fā)展戰(zhàn)略、計劃以及對策等。從整體上看,SWOT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SWOT的優(yōu)點是考慮問題全面,把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缺點是主觀性比較強。由于人們的認識和理解不可能完全擺脫主觀性,因此在使用SWOT分析法時應該非常慎重。
長期以來,該分析法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yè)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學術界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將該法應用于翻譯行業(yè)研究的成果還并不多見。目前,只有極少數學者對其有所關注并進行了有益探索。在翻譯理論方面,趙志華(2015:150-152)嘗試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優(yōu)勢和劣勢及其所面臨的機遇和威脅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建議。在譯員培訓方面,胡道華(2012:105-109)運用SWOT模型分析了譯員職業(yè)困境并提出對策。在語言服務產業(yè)方面,張士東、彭爽等認為翻譯產業(yè)優(yōu)勢充分,劣勢明顯,機會較多,威脅較大,提出必須采取相應對策(2016:48),郭鳳青、周亞莉(2016:95-99)則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了甘肅省語言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方面,魏清光(2014:31)提出了推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語言策略。由此可見,相比其他行業(yè)對該分析法的運用廣度和深度以及相對該分析法的實用價值,這些研究還是顯得十分單薄,直接運用該分析法研究外宣的成果還一件都沒有。因此,本文試圖運用SWOT分析法研究外宣翻譯策略,為外宣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提高進行探索。
1.1 外宣翻譯與“話語權”博弈
作為各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語言承載著人類文明,是思想交流的媒介。隨著國際傳播的速度、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快速延伸,話語已不再單單是靜止的言語行為,而是動態(tài)而富有活力地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福柯提出的“話語即權利”(???,2000:139)的論斷及布爾迪厄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的“語言象征權利觀”(布爾迪厄,2005:27)都已反映了話語是一種現實權力。
當今依然西強我弱的輿論被動格局令邵璐感慨“翻譯成中國獲諾貝爾文學獎‘最大障礙’”,悲觀地說,不僅僅文學會深受其害,“中國走出去”的步伐也會受此影響。段連城曾呼吁“譯界同仁都來關心對外宣傳”(段連城,1990:2-10)。由此可見,外宣翻譯對建構和爭奪與中國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從而提升國際話語權不但舉足輕重,而且也是當務之急。為了積極主動爭奪話語權,外宣翻譯在制定對策之前有必要對話語研究要素進行分析。
吳瑛整合了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以及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話語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涵蓋了國際話語傳播的主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可為外宣翻譯的話語權研究提供借鑒。然而,倘要使其更具體、明確為外宣翻譯所運用,就必須顯現譯者的角色和明確譯者的任務。哲學上講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在外宣翻譯中,譯者就是內因,譯者生成好的譯文,通過有效的媒介傳播,原文才有可能在異域生根發(fā)芽,異彩紛呈。外宣翻譯的流程復雜,作者大致歸納如下:
圖1 話語研究要素分解圖(2009:135)
原文本的價值譯者的解讀(語言能力、翻譯能力、職業(yè)道德……) 譯文的可讀性傳播(力度、效度、受眾接受能力) 國家形象……
從以上流程圖可以清楚地一窺譯者的作用。譯者猶如織衣人,一針一線,勾出件件華服,衣服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后續(xù)銷售,由此可見其責任之重大。針對有人不反思翻譯的問題不重視譯者的作用而一味把西方對話語權的壟斷歸結于西方輿論的負面解讀的現狀,總是一副無辜與委屈的模樣,抱怨“我們的國家形象被人刻意抹黑,政策意圖被人歪曲解讀,價值觀和文化傳統(tǒng)也被貶低和邊緣化”(吳旭,2009:5),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外宣翻譯、重視對譯者的培養(yǎng)與重視外宣翻譯策略的研究。因為只有把外宣翻譯做好了,才能在國際話語權博弈中占得上風。
1.2 外宣翻譯與“軟實力”
軟實力指“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或收買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約瑟夫·奈,2005:2)。當我們痛心疾首中國“軟實力逆差”時,是否也應該三省吾身,思忖我們對外宣翻譯知曉多少?又做得怎么樣?
外宣翻譯的實質就是要起到軟實力的作用,而且還要使原有的軟實力變得更軟,更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為此,外宣翻譯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切忌片面追求以我為主,切忌強制說教和灌輸,這樣才能打消受眾的顧慮;其次要能吸引受眾,在了解受眾所有、了解受眾所需、了解受眾所好的基礎上開展外宣翻譯,具體指了解國外讀者的語言風格與文化特色、了解國外讀者的閱讀需要、了解國外讀者的興趣點與關注點。再次,外宣翻譯需要明確所要達到的目的,“翻譯從來就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王東風,2003:16-23)。倘若外宣翻譯僅一譯了之,將更多的工夫與目標局限于翻譯本身,勢必削弱文化認同感,阻礙文化融合發(fā)展,從而使軟實力建設功虧一簣。
為了達到通過外宣翻譯贏得國際話語權博弈與更好地發(fā)揮軟實力在國際社會的吸引力,就有必要借鑒SWOT分析法,全面、深入地研究當前外宣翻譯的優(yōu)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抓住機會,扭轉劣勢,消除威脅。
2.1 外宣翻譯的語言策略
SWOT分析法的意義可以概括為“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扔掉包袱、加速發(fā)展”(葉萬春 等,2005:53)。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 “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對外語言推介策略提供分析框架”(魏清光,2014:31)。
表1:推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語言策略SWOT分析(魏清光,2014:53)
魏清光先生將SWOT與外宣翻譯相聯(lián)系,強調了“要順利地向外推介中國文化,必須將組織的劣勢(W)和環(huán)境的威脅(T)進行轉化,即:調整對外宣介的語言表達策略,使之符合外國的溝通習慣和方式”(ibid:31),這與黃友義先生提出的“三貼近原則”遙相呼應、相得益彰??上г摫磉^于泛化,雖普適性強、運用范圍廣,卻沒有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的翻譯策略。
2.2 SWOT象限下的外宣翻譯策略
我們需明確外宣翻譯的影響因子眾多,目的、信息載體、時代背景、翻譯內容、渠道、受眾等各因素均會影響到其最終傳播效果。外宣翻譯所面臨的優(yōu)勢集中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國家政策刺激,鼓勵外宣翻譯發(fā)展;中國文化的外譯,溫恭自虛,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姿態(tài),捕獲了人心;二是翻譯組織的管理規(guī)范,能力素養(yǎng)等;三是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能夠產生文化共鳴等。機會在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外受眾認識的提高,對中國文化的判斷和情感態(tài)度都有所改善,從排斥,冷漠,觀望,懷疑,矛盾中吸收,接納,到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成為自己的特色。這種態(tài)度的轉變,情感的升華無疑為中國文化的譯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劣勢在于部分文化內涵詞過于生拗,與目的語文化缺乏“深層通約性”,無可融合性或趨同性。威脅在于接受國的溝通習慣和方式迥異,國外排擠中國文化譯介抑或是受眾長期以來誤讀中國文化等等。這歸根結底還是“中國威脅論”在作怪。下文將基于SWOT分析法對各象限進行說明,以此推演出具體的翻譯策略。
圖2 SWOT分析策略象限圖
2.2.1 SO象限——擴張型戰(zhàn)略(異化策略)
如表1所示,SO象限應是最優(yōu)局勢,內部優(yōu)勢和外部機遇均達到最佳狀態(tài),暗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乃外部機遇,運用到翻譯即是國外日益渴望了解“茍日新日日新”的強大中國,無論是中國曾經的傳統(tǒng)的文化還是當今中國正在發(fā)生的深刻變化,無不吸引世界各國的眼球,了解中國、閱讀中國、研究中國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地利乃環(huán)境與條件,當今我國的外宣翻譯得到國家政策的強有力支持,對翻譯人才教育高度重視,社會對翻譯的外宣作用早已達成共識,媒介對外宣翻譯成果不遺余力地推介。人和指整個社會齊心協(xié)力地投入到外宣翻譯中去。
在SO象限下,擴張型策略成為首選,在外宣翻譯中表現為異化翻譯策略。以下例子便是說明:
1)雙十一網購節(jié)——Double 11 online shopping festival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3)兩學一做——Two studies, one action.
4)二孩經濟——second-child economy
5)年末焦慮——year-end anxiety/panic
外宣翻譯應把握SO象限這一天賜良機,采用這種“保留原文異國情調(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標語規(guī)約的翻譯”(Shuttleworth et al.,2004:59),對目的語文化進行干預和滲透,積極、主動、大膽地實現中華特色文化傳播,因為“異化翻譯是實現文化譯介和融合的最佳翻譯策略”(張志清,2013:132)。
2.2.2 WO象限——調整型戰(zhàn)略(譯釋并舉策略)
WO象限下,外宣翻譯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中機會大于威脅,但自身優(yōu)勢不明顯,因而需要采取調整型戰(zhàn)略。需要調整的因素有:提升譯者能力,因為譯者的“‘編碼’(encoding)和‘解碼’(decoding)就是傳播過程中的具有決定性的時刻”(Hall, 2005: 118);提高媒介傳播的力度、廣度和效度,將“源語與譯語在文化功能上是否實現了對等移植”(王穎,2011:92)作為評判外宣翻譯的一條重要標準,遵循“‘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王庚年,2009:142)。因此,采用譯釋并舉的翻譯策略更為恰當。所謂譯,是指“當弱勢文化的語言翻譯成強勢文化的語言(主要是英語)時,為了得到強勢文化讀者的接受和認可,就必須選用他們所樂于接受的內容和形式”(劉艷麗,等,2002:21)。所謂釋,正如古特所言:“譯者可使直接翻譯的闡釋法變得更為容易些,那就是通過諸如解釋、夾注、集注之類的附加的交際渠道為譯文語境提供部分所需信息”(Gutt,2004:187)。運用此翻譯策略,滿足國外受眾的閱讀期待,掃除理解障礙,提高信息傳播的清晰度。如:
1)土十條——the 10-Chapter Soil Pollution Action Plan
2)深港通——Shenzhen-HongKongStock Connect
3)恐年族——people suffering from Spring Festival phobia
該翻譯策略尤其適用于行話俚語、習俗典故、飲食文化等領域。采取音譯加注的方式,抑或是解釋性翻譯的方式,既兼顧了中國文化的推廣,保留中國文化的意象,又迎合了西方讀者的接受心理,增強了傳播效果。
2.2.3 WT象限——防御戰(zhàn)略(編譯策略)
WT象限下,外宣翻譯面臨嚴峻考驗,外部環(huán)境威脅大于機會,文化傳播可能遭遇排斥與擠兌,自身劣勢明顯。這種情況下需要防御戰(zhàn)略,以讀者為導向的編譯策略的優(yōu)勢得以發(fā)揮,實現“于量中求質,長中求短,亂中求序”的目的(黃忠廉,2000:100)。鑒于英漢兩種語言風格迥異,應照顧讀者的審美心理和語言習慣,大膽刪除中文的套話大話、華麗辭藻,僅保留簡明扼要、具體真實的中心思想?!巴庑麍蟮酪@得成功,在進行編譯之前應先對新聞內容加以選擇,使報道有的放矢,有較強的針對性、接近性和適應性,能夠被盡可能多的受眾所接受,從而收到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盧小軍,2013:101-102)。一般而言,中國的歷史事件、人名、地名、特有的機構名、風俗習慣以及典故等,都可以采用編譯手法。編譯手法種類繁多,大體分為增、刪、變三種。增: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這與譯釋并舉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刪:刪除籠統(tǒng)抽象的華麗辭藻,保留主干意思;變:句式結構,變松散為緊湊,變模糊為具體。如:
1)社交吸煙者(增)——Chipper refers to a person who smokes cigarettes only occasionally; a social smoker.
2)空巢青年(增)——“Empty-nest” youths are categorized as young, single individuals who live alone and usually work in cities.
3)各國采取措施保證“米袋子,菜籃子”(刪)——Countries rush to restrict food
4)天高皇帝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刪或變)——There are policies above and counter measures below.
然而編譯只是權宜之計,并非長久之計,WT象限下,外宣翻譯應通過編譯策略循序漸進,積極改變被動局面,調動讀者閱讀興趣,提升翻譯能力以及傳媒的核心競爭力,構建中國“大外宣”格局。
2.2.4 ST象限——分散型戰(zhàn)略(歸化異化結合策略)
處于第四象限時,外宣翻譯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較差,威脅不斷,但自身優(yōu)勢明顯。宜采用分散型戰(zhàn)略,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即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然而,有學者指出“歸化、異化在學理定位上具有虛幻性”(趙彥春,2012:37),因篇幅所限,文章的重點也不再對兩種策略的概念進行學理思辨,因此本文中提及的歸化、異化均指相對的稱謂。對一般性、普適性的詞匯、觀念,應更多地采取歸化策略,“讓讀者在文化他者(cultural other)中獲得認同本土文化的自戀體驗”(Venuti,1995:15),有助于吸引讀者、贏取讀者,達到“滾雪球”的效果,緩和中西話語之爭,形成思想、文化共識。如:
1)堵路者——escalefter
2)短信脖——text neck
3)有毒單身漢——toxic bachelor
而通過循序漸進,在扭轉不利局面的前提下,適當的異化策略輔助特色文化傳播,這種適當保留原文異域性,故意打破目的語常規(guī)的翻譯,可以引發(fā)讀者好奇心,并對目的語言文化價值觀施加“反我族主義的壓力”(Venuti, 1995: 20),構建與爭奪話語權。如:
4)后高考經濟——after-gaokao economy
5)取消農業(yè)戶口——cancel rural hukou
6)2.5天休假——2.5 days’ leave
7)碰瓷——“pengci” or “porcelain bumping”
2.3 SWOT分析法缺陷與翻譯策略包容并蓄
運用SWOT分析法,對外宣翻譯的內部資源和外部環(huán)境進行歸納和概況,能夠幫助翻譯組織明確并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彌補劣勢,把握機遇,規(guī)避威脅,從而制定出更優(yōu)化的翻譯策略。然而有幾點問題需要提請注意。首先,SWOT分析法通常是在“共時”的角度下,對分析對象所面臨的優(yōu)、劣、機、威進行掃描,而外宣翻譯還應置放于“歷時”的維度下斟酌與權衡。中文作為“舶來品”被他國循序漸進的吸收情況(如“紙老虎:paper tiger”為讀者接受并豐富目的語,促進語言發(fā)展)、譯者及讀者對事物的認知不斷成熟(如各種譯本的修訂再版,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與文化互滲、互通、互溶導致思維、理念潛移默化(如頗具爭議的“龍:dragon”的譯法仍待定奪)等,都無不說明時間的演變必將影響著翻譯策略的選擇。同時也應指出,不能過于絕對地看待與運用SWOT分析法,因為機會與威脅并不完全對立,而是共生共存,外宣翻譯所處環(huán)境可能并不局限于某一個或兩個特定象限中。
這也就要求譯者審時度勢,根據客觀情況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努力維持和鞏固優(yōu)勢,創(chuàng)造機遇和條件,向較優(yōu)局勢邁進。然而,在有目的的選擇之前,我們應承認翻譯策略包容并蓄這一要點。各翻譯策略并不是相互對抗、水火不容的,比如2016年最火的詞“洪荒之力”的譯法,《中國日報》和澳大利亞新聞網以及BBC均用了直譯法“prehistorical power”來傳達“洪荒”(古代混沌蒙昧狀態(tài)),《悉尼先驅晨報》用了音譯加注的方式“hong huang zhi li-a Chinese phrase interpreted as ‘primodial’ or ‘mystical’ powers”,也有人用意譯法將其譯作“I tried my best/I spared no effort”,更有網友創(chuàng)譯出“suuuper power”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用了意譯法翻譯成“The nation remains mobilized for brand new endeavors”,中央電視臺可以說用了直譯法“We roll up our sleeves and work with added energy”,將“擼起袖子”的畫面感和口語體表達得淋漓盡致,也有翻譯愛好者將其直譯意譯并用,譯作“Roll up our sleeves and go full speed ahead with our work/Work harder with our sleeves rolled up”,由此可見,國外媒體尚且無法達成一致說法,更不用說國內。當“中式全球化”譯作“Chi-globalization”,也能達到言簡意賅,博人眼球,為人認可的目的。所以翻譯的策略首先應該是包容并蓄、百花齊放的,其次譯者才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目的,具體語境去衡量如何采用較優(yōu)化的策略,無根無據無限定條件下對翻譯策略妄加評判是不公正的。
外宣翻譯優(yōu)勢和弱勢并存,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外宣翻譯的過程復雜多變,環(huán)環(huán)相扣,各要素之間需協(xié)調配合才能促進外宣翻譯良性發(fā)展。翻譯組織應充分考慮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翻譯策略。SO象限下,應積極、大力擴張,采取異化翻譯策略傳播中國特色文化;WO象限下,應整頓調整、穩(wěn)步推進,采取譯釋并舉的翻譯策略掃除理解障礙;WT象限下,應有的放矢,臥薪嘗膽,采取編譯策略扭轉局勢;ST象限下,應分散經營,采取歸化策略傳播普適性文化,采取異化策略傳播特色文化。
SWOT分析法的提出由來已久,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在看到它為外宣翻譯策略提供了框架和參考的同時,也應克服和防止該分析法絕對化和籠統(tǒng)化的缺陷,在充分理解翻譯策略相互包容、相互借鑒的前提下視情況對翻譯策略進行有機選擇。
參考文獻:
Gutt, Ernst-August. 2004.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Stuart Hall. 2005.Cluture,Media,Language:WorkingPapersinCulturalStudies1972-1979[G]. London: Routledge.
Shuttleworth, M. & Cowie,M. 2004.Do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9.
Venuti. L. 1995.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陳放,謝弓. 2000.營銷策劃學[M].北京:時事出版社.
段連城.1990.呼吁:請譯界同仁都來關心對外翻譯[J].中國翻譯(5):2-10.
方幸福.2002.編譯在軟新聞漢譯英中的應用[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64-67.
???2000.性經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鳳青,周亞莉.2016.“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省語言服務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基于SWOT的分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95-99.
胡道華.2012.基于SWOT模型的譯員職業(yè)困境分析與對策[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105-109.
黃友義,黃長奇,等.2014.重視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J].中國翻譯(3):5-7.
黃友義.2004.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6) :2.
黃忠廉.2000.翻譯變體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劉艷麗,楊自儉.2002.也談“歸化”與“異化”[J].中國翻譯(6):20-24.
盧小軍.2013.國家形象與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皮埃爾·布爾迪厄. 2005.言語意味著什么:語言交換的經濟[M].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東風.2003.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5):16-23.
王穎.2011.翻譯與文化再現[J].外國語文(2):92-94,107.
王庚年.2009.國際傳播:探索與構建[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魏清光.201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活動的社會運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旭.2009.為世界打造中國夢[M]. 北京:新華出版社.
吳瑛.2009.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戰(zhàn)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葉萬春,葉敏.2005.營銷策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約瑟夫·奈.2005.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 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張士東,彭爽.2016.中國翻譯產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及對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8-52.
張志清.2013.異化翻譯思想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趙彥春.2012.歸化異化的學理思辨[J].英語研究(2):37-40.
趙志華.2015.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SWOT分析[J].社科縱橫(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