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隨著法治社會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法治報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它在新聞報道中也開始彰顯出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法治報道中,案件類的報道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傳媒行業(yè)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媒體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同一個案件吸引來眾多媒體爭相報道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那么,如何讓自己的報道在眾多的報道中脫穎而出,如何讓受眾注意到自己的報道,需要傳播者用心挖掘案件或是事件背后的故事,并將之呈獻給受眾。本文以電視報道為例,闡述如何將電視中的案件類報道做得出彩,做得與眾不同。
不管是治安案件還是刑事案件,每天都有發(fā)生,類似偷、盜、搶這樣的路面多發(fā)性侵財類案件占了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如何在眾多的案件中找到自己的報道題材,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如警方是否愿意配合、給予報道等需要考慮之外,主觀上可以遵循三個原則:1.是否有警方的第一手資料。所謂的第一手資料包括案發(fā)時的監(jiān)控錄像、警方在抓捕嫌疑人時拍下的視頻等。站在受眾的角度,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這些警方的第一手資料,因為若不是通過媒體,他們是無法獲取這些第一手資料的信息的,因此這些資料顯得格外的珍貴。2.案件本身是否曲折離奇,案件的背后是否有情感線索,換句話說,這個案件是否有故事可以講。情節(jié)、故事總是最吸引人的,因此案件一旦具備了這些條件,那么就有了吸引受眾的因素,也就具備了報道的價值。3.如果是新型犯罪的案件,那么它一定具有報道的價值。受眾之所以會關注案件類報道,大部分原因都是為了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從而學會如何防范。新型犯罪都是過去未曾出現(xiàn)過的,受眾聞所未聞的案件,受眾肯定會主動去關注。他們更希望通過借鑒別人的經(jīng)歷,讓自己“免受其害”。而這一點也符合了“新聞”的“新”這一本質特征。
好故事的因素可以是作案人作案的經(jīng)過、作案的原因,也可以是警方破案的經(jīng)過。例如,在南寧市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起案件。兇手是一名瘦弱的婦女,她伙同情人殘忍地用錘頭將她的丈夫殺害。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竟然肢解了尸體,并且用高壓鍋將尸塊給煮了。最終,鄰居從窗戶看到房間里的殘肢,覺得不對勁,于是報了警,這起故意殺人案才浮出水面。這起案件中,兇手行兇的手法極其惡劣,里面的情節(jié)就仿佛電影里的劇情,然而它就真實地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因此,在對這起案件的報道中,讓民警和作案人講述作案的過程,還原案件的經(jīng)過,這本身就很能吸引受眾的注意。
再比如,南寧市良慶區(qū)發(fā)生過一起綁架案。綁匪為了順利拿到贖金又不被人發(fā)現(xiàn),多次打電話聯(lián)系人質的家屬,不停地變換交贖金的地點。最終,綁匪模仿電影《寒戰(zhàn)》中的橋段,讓人質家屬上到人行天橋,將贖金扔到橋底下。最終,綁匪還是在收取贖金的時候,被埋伏在周邊的警方抓獲,人質也得以成功地解救。在這個案件中,警方忙于破案,并沒有來得及拍下第一手資料,因此在報道中,我們就應該將綁匪模仿電影橋段讓人質的家屬交贖金這一作案手法進行放大。所謂的“放大”并不是脫離事實的夸大,而是將報道的重點放在這一細節(jié)上面。在采訪的過程中,讓民警或是綁匪多講述這其中的細節(jié),因為這就是這起綁架案與其他綁架案的不同之處。發(fā)現(xiàn)案件中與眾不同的細節(jié),并將這一細節(jié)放大,是將案件類報道做出彩的主要方法之一。
上文提到,案件報道中大多數(shù)都屬于路面多發(fā)性侵財類案件的報道。在這些案件中,作案人的作案手法相似,受害者的經(jīng)歷也幾乎雷同,警方的破案經(jīng)過也很少有驚心動魄的地方,在這些案件中,我們就該從“人”上做文章。作案人為什么要作案?明知道最終會落入法網(wǎng),他為什么還要這樣做?他又是怎樣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的?是什么原因讓他走到了今天這一步?這些都可能成為這個“人”的故事。南寧警方曾經(jīng)抓到過這樣一個專門盜竊電動車的團伙,這個團伙作案非常猖狂,短短的幾個月就作案十多起,他們作案的手法跟大多數(shù)盜竊電動車的作案人的手法相似,唯一不同的便是,這個團伙成員的年紀都不大,最大的只有19歲。因此我們在進行報道時,就可以從人下手。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不僅采訪了民警以及嫌疑人,還采訪了嫌疑人的父母。在報道的過程中,不僅講述嫌疑人的作案過程,還從嫌疑人的生長環(huán)境和嫌疑人自己心里所想等各方面分析他為什么小小年紀就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樣一來,這起平常的盜竊類案件便能報道得有血有肉。
當然,案件中的“人”不僅包括作案人,還包括民警和受害者。他們身上的故事也能成為報道的重點。南寧市公安局巡警支隊就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一位“赤腳哥”。因為在追捕搶奪案件的嫌疑人時,顧不上掉下的鞋子,一路對嫌疑人窮追不舍,最終抓獲嫌疑人,這位民警的事跡在當時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當時幾乎所有的報道都集中在了“赤腳哥”的故事上面。另外,廣西電視臺綜藝頻道《法治最前線》欄目曾經(jīng)對警方解決數(shù)名被拐兒童的案件進行報道。這個系列報道就是在警方解救被拐兒童的基礎上,講述被拐兒童在養(yǎng)父母家中的故事,這個系列報道最終獲得多個獎項。
大多數(shù)情況下,案件類的新聞來源都由警方通知。當接到通知時,編導可以向警方了解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案件的大概經(jīng)過,警方可以提供的素材,以及可采訪的對象等。在此基礎上,編導初步構想出報道的大致框架結構以及采訪的重點,這個時候就是編導“尋找”故事的時候,應根據(jù)故事的重點,擬出采訪提綱。有目的的提問才能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此外,要根據(jù)故事的需求,確定采訪對象。基本上,警方只會主動提供民警、嫌疑人和受害者的采訪,要想故事更加的生動、精彩,就需要進行周邊的采訪。例如案發(fā)現(xiàn)場的目擊者、受害人的親屬、嫌疑人的家屬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采訪對象,都能使報道更充實。
其次,編導還應該與攝像多溝通。畢竟,電視是以畫面為主,解說詞為輔的傳播形式。編導的意圖更多的是需要通過攝像拍攝到的畫面來呈現(xiàn),沒有畫面,再生動的解說也會黯然失色。因此編導需要著重拍攝案件的哪個方面,特別是哪些細節(jié)需要拍到,這些都要跟攝像明確溝通。
案件類的報道都是敘事性的報道。敘事性的報道如果不注意技巧,很容易就寫成“流水賬”。要想避免“流水賬”的出現(xiàn),就要遵循一條重要的原則——高潮前置。都說“萬事開頭難”,在新聞報道中尤其這樣。如果開頭都開不好,那么誰還有耐心繼續(xù)往下看。因此在報道的開頭,要放置整個案件最精彩的部分,比如說警方提供的抓捕視頻,或者是一段案發(fā)現(xiàn)場的監(jiān)控錄像,有的時候甚至是采訪對象的一句話,都能夠成為報道的開頭,但是這個開頭一定要有份量。
在完成了開頭后,接下來就按照編導原先設想的框架結構來完成報道。在案件類報道的寫作中,還要注意,畢竟案件類是與“法”有關,它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因此在用詞上需要非常注意,例如“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被告”和“被告人”的區(qū)別,用錯詞了只會讓人笑話。
電視法治新聞,特別是案件類新聞作為一種為國家法治建設做貢獻的媒體內(nèi)容,需要保證其質量,呈現(xiàn)給觀眾真實、生動、有價值的法治新聞作品。電視法治新聞工作者應明確這項工作的特點,包括選題廣泛、敘述故事化、采訪有隱蔽性、其內(nèi)容有人文性,采訪者或者記者需具備采訪時該有的技巧和專業(yè)素養(yǎng)??傊?,電視法治新聞的建設需要相關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改進,以上對案件類新聞的相關內(nèi)容做了一些概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