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一直關(guān)注著知識分子的命運,在他的筆下,有在辛亥革命或五四運動中受過新思想洗禮的知識分子,更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如孔乙己和陳士成。通過這兩部作品,魯迅為我們描繪了封建社會末代的知識分子形象和他們的境遇,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并以此促進人們覺醒。
關(guān)鍵詞:孔乙己 陳士成 封建知識分子
一
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主要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一切文學都離不開寫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學”的口號。魯迅通過對清末民初舊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淪落和他們的不幸命運。這其中以孔乙己、陳士成為代表的舊式知識分子最為典型。在傳統(tǒng)中國,知識分子的出路是十分狹窄的,除了參加科考入仕以外,幾無他路可選。他們要么通過科舉考試這個獨木橋向上爬而獲得成功,如《祝?!防锏聂斔臓敽汀犊滓壹骸分械亩∨e人;要么是失敗者,年復一年地奔赴在科考第一線,卻一無所獲,不但沒有金榜題名,連最起碼的生存本領(lǐng)也失去了,最終成為被社會拋棄的對象。他們默默品嘗著失敗帶來的種種精神上的煎熬、肉體上痛楚,貧困潦倒,走投無路,在旁人的譏笑聲中死去。
孔乙己便是這類失意文人的代表??滓壹旱纳矸?、職業(yè)和言行說明了他是一個失意的知識分子,封建文化對他的戕害表現(xiàn)在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他的身份在小說開頭的敘述中便可得知:“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點明了他是個貧困的讀書人;“原來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弄到要討飯了”,說明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進學”。進學是什么?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進學”,也叫“中秀才”,秀才是為官為仕的基礎(chǔ)??滓壹阂话涯昙o,“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說明了他在仕途上的徹底失敗。
孔乙己進學不成,總可以找點其他事情做吧,而他“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明清以來,儒家經(jīng)典學說便成了科舉考試的必備內(nèi)容?!墩撜Z》《孟子》《大學》《中庸》是每一個儒生的必讀書目。儒生所學也沒有西方文藝復興之后的分門別類,如文學藝術(shù)、科學技術(shù)等,而統(tǒng)統(tǒng)是讀經(jīng)。他們力求獲得的并非某種實際生活生產(chǎn)的技術(shù)技能,而只是追求道德的完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通過完善自身道德達到治理國家目的的“知識”如果不做官便無用武之地了。然而,能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的幸運者畢竟是少數(shù),絕大部分傳統(tǒng)士人都是碌碌無為,終生無所成??滓壹海皇撬麄兤渲械囊粋€。
作家在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悲劇命運時,除了表現(xiàn)科考失敗給他造成的精神“內(nèi)傷”以外,還著重表現(xiàn)了他的“外傷”,這個外傷就是周圍環(huán)境對他的痛苦境遇的冷漠。魯迅說:“造化生人,已經(jīng)非常巧妙,使一個人不會感到別人的肉體上的痛苦了,我們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卻又補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們不再會感到別人的精神上的痛苦?!痹诳滓壹褐車覀兛吹降亩际菍λ睦淠驉u笑。魯迅寫人們對孔乙己的取笑,是“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只看著他笑”,是“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滓壹旱木耠[私、傷疤,就這樣絲毫不留情面地大白于天下,成為喝酒人的笑料,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翱滓壹菏沁@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更是顯示出了他在人們心中地位的無足輕重。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被丁舉人打斷腿后的某一天,“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而掌柜對他沒有什么同情。像平時一樣,在眾人的笑聲中,孔乙己慢慢喝完了酒,在人們?nèi)绯5男β曋校呦蛄怂劳?。孔乙己每次在酒店出現(xiàn),都能遇到這樣的笑聲。這樣的哄笑,這樣快活的空氣,表面上看是熱鬧的,實際上是空虛的、可悲的。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贝_實,這種以樂寫悲,以樂襯悲的手法,更加表達了孔乙己的痛苦和心靈創(chuàng)傷。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心中泛起陣陣悲涼,人與人之間,何至于冷漠至此?說到底,還是與當時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有關(guān)系。當時的中國,是宗法一體化社會結(jié)構(gòu),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下,中國知識分子職業(yè)高度一體化,除科舉之外,幾無棲身之地,能否入仕,便成了衡量讀書人價值的唯一標準。而孔乙己,因為沒有進學,他讀書人的價值便沒有得到體現(xiàn)。雖然他正直善良,品行比其他人要好,比如從不拖欠咸亨酒店酒費,熱心教酒店小伙計識字,還把為數(shù)不多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但他這些美德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反而受到封建文化無情的打擊與摧毀。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在表現(xiàn)周圍人對他的冷漠無情之外,還描寫了孔乙己的一個對立物:丁舉人。孔乙己和丁舉人,從小受的是一樣的教育,讀的是一樣的書。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出在科舉考試上。丁舉人是封建社會的幸運兒,他是躍入龍門的鯉魚,是特權(quán)階層中的一員??荚嚱Y(jié)果的不同,導致了孔乙己與丁舉人地位的懸殊。在魯鎮(zhèn),丁舉人高高在上,受人敬畏和懼怕。丁舉人并沒有正面出現(xiàn),他的性格特點是在其他人的談話中流露出來的。“這一回,是自己發(fā)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作者著墨不多,但一個自私跋扈、為所欲為的封建官僚躍然紙上?!氨臼峭?,相煎何太急?”同為讀書人,本應惺惺相惜,卻只因為一個科舉成功,一個科舉失敗,兩個人的命運便是天差地別,成功者可以任意處置失敗者,為了幾本書,竟然是打了大半夜,打折了后者的腿。此情此景,發(fā)人深思!
二
《孔乙己》中,魯迅塑造的孔乙己這一形象,主要是揭示了封建文化對知識分子的精神壓迫。魯迅的另一篇小說《白光》,矛頭直指封建科舉制度的本質(zhì)。
《白光》中的陳士成是君子加瘋子,從一個老塾師被逼成精神分裂癥。他一連十六回科考,十六回的期盼,十六回的飲恨,受盡旁人的冷眼,種種壓力終于在第十六回科考落榜后徹底爆發(fā)出來,寂寞、愁苦、哀怨、仇恨種種感情紛至沓來?!八饺瞻才磐.?shù)那俺?,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痹诼浒窈?,他陷入迷狂狀態(tài),掘坑覓金,最后,他竟把月光當作財寶之光,追蹤到湖里去圓自己的及第夢和發(fā)財夢,成了一具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由此可見,科舉雖是功名利祿的敲門磚,但這條路并無法通向黃金屋,也見不到顏如玉,而更多是通向崩潰和死亡。
雖然魯迅在文章里刻畫了陳士成的貪欲,也對“這個人物本身做了徹底的否定”,但是我們?nèi)匀煌樗牟恍以庥?,仍然認為他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是被送上祭壇的羔羊。他是有私欲,但這些是別人許諾給他的,數(shù)十年來,他屢次受到失敗的打擊,他風中斑白的短發(fā),與心頭閃過的溫馨的童年回憶進行對比,更顯示了內(nèi)心深處的累累傷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由孔子的仁學思想構(gòu)成的,這種仁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實用理性。以儒家思想為經(jīng)典的封建社會,自然也承襲了儒家文化。學而優(yōu)則仕是每個讀書人的理想,而讀書的內(nèi)驅(qū)力則是“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人的價值是以進學、及第和做官為衡量標準的,所以陳士成們才會年復一年科舉考試。而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畢竟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以失敗告終。因此,這些承諾便成了一堆虛假的肥皂泡沫。為打撈這些泡沫而掉下萬丈深淵的人不在少數(shù),陳士成只是其中一個。
魯迅在《偽自由書·前記》中說:“蓋寫類型者,于壞處,恰如病理學上的圖,假如是瘡疽,則這圖便是一切某瘡某疽的標本,或和某甲的瘡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點相同。”所以,陳士成和孔乙己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命運便代表了封建社會末期廣大知識分子的命運。但是,把孔乙己、陳士成們的悲劇僅僅歸咎于科舉制度不是魯迅的最終答案??滓壹?、陳士成的悲劇根源在于他們?nèi)鄙倥c封建思想進行抗爭的精神,缺少獲取人格尊嚴所必需的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這種人格的依附性使他們飽嘗世態(tài)炎涼之苦。他們飽讀詩書,卻無法走出科舉的陰影;他們歧路彷徨,不知所終。他們的命運,令人深省。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方習文.為孔乙己正言——兼論《孔乙己》“文化”宿命的象征意味[J].名作欣賞,2008(21).
[3] 史建國.涼薄的背后——重讀《孔乙己》[J].社會科學評論,2006(3).
作 者:寧永寧,碩士,曾就讀于海南師范大學。
編 輯: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