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英紅
我和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老師一樣,對作文教學有太多的委屈和困惑。委屈呢?我辛辛苦苦地教,認認真真地改??删褪俏胰绱诵量嗟馗某鰜砹?,學生卻一點都不領情,隨意翻翻,看看分數(shù),然后往書包一塞了事。看到學生如此漠然,我感到非常委屈:怎么能這樣呢?太不尊重老師的工作了。困惑呢?下次學生寫作文時,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再下次也還會。這就等于我給他批改的作文沒對他起到任何幫助。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多次陷入沉思:老師批改得如此辛苦,加上批改周期又需要幾天時間,學生早就忘記寫了什么,再說他沒有參與到批改當中,對自己的錯誤沒有觸動。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高耗低效”的狀況呢?我嘗試著對傳統(tǒng)作文教學進行改進,探索“三位一體”作文教學模式。
何謂“三位”,也即是指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中的“指導”“批改”“講評”。“一體”,即是改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中“指導”“批改”“講評”分三步走的格局,而是把它們?nèi)跒橐惑w——齊步走,即“導中有評、改;改中有導、評;評中又有導、改”,使“三位”有機融合,從而高效優(yōu)質(zhì)地進行作文教學。
一、 緊抓“豬肚”,淡化“雞頭”“鳳尾”
中國人做文章,自古就有“雞頭、豬肚、鳳尾”的說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的習作就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弊龅竭@一點,作文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那么我的習作指導就直接從“豬肚”——內(nèi)容部分開始。的確,寫作就像蓋房子,先把架子搭起來,把水泥磚頭填進去,使房子具備了遮風擋雨的功能,一篇文章基本就完成了。那文章的“雞頭”“鳳尾”就好比房子的裝修,那是錦上添花。所以小學生習作教學要從內(nèi)容入手,一開始不要過于在乎如何寫開頭結(jié)尾,那會耗費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
二、邊導邊寫,邊評邊改,邊改邊寫
學生的習作草稿是分段在課堂上完成的。指導一段就寫一段,然后請學生來讀,再大家評議: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此時,老師就順勢引導,教會孩子學會賞析,學會取長補短,哪怕是一個好詞一個好句,也要吸收到我們自己的文章中去。評議完后,留出5—10分鐘,各自修改自己的文章,要允許學生把作文改得亂一點。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p>
對于每個部分,我至少要邀請4—5名同學來讀,充分評議和修改。“仿寫是開啟習作之門的金鑰匙?!北匾臅r候,我還經(jīng)常提供一些范文,讓學生品味,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三、組織好“作文評改課”是關鍵
1. 制定標準,明確要求
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了詳盡的評改標準和要求。既有分項評議要求,也有綜合評議要求。但“要求”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是大部分學生能達到的,或者是“跳一跳”就能達到的,并且還要具有可操作性。這樣學生才會樂此不疲地參與評議。
2. 示范評改,教給方法
教師選取一兩篇有代表性的作文進行公開評改。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示范使學生掌握評改的基本方法。在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評改方法之后,教師就沒有必要每次都進行示范評改。
3. 合作探究,廣泛互評
根據(jù)學生情況,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同質(zhì)的評改小組,并選出“評改小組長”。 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小組成員依據(jù)評改標準,依次對每篇習作進行評議,并由一人執(zhí)筆寫下評改意見。
4. 匯報交流,取長補短
小組合作互評之后,請幾組同學上臺匯報評改情況。“要用放大鏡去尋找同學的優(yōu)點?!贝藭r臺上臺下各抒己見,充分交流,取長補短。
5. 積極回應,自評自改
根據(jù)別人的修改意見作出批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既可以同意修改意見并修改,也可以反駁修改意見,堅持自己的寫法,但要寫出自己堅持的理由。
四、教師批閱,協(xié)助學生定稿
教師對習作草稿進行評議。既要評議寫作者的文章,也要評議修改者的意見。教師評議多以鼓勵性的評語為主。學生再次根據(jù)評語進行修改,也可就不同意見跟老師交流。達成共識之后,學生完善定稿謄抄。
“三位一體”作文教學模式,是筆者進行的一次實驗探索。目前已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學生習作能力、鑒賞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筆者將繼續(xù)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