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陳芳粟迎春
(1中共新疆區(qū)委黨校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2新疆財經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
快速推進的全球化在深刻影響著多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涉及到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盵1]這些論述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凸顯了我國民族問題治理戰(zhàn)略兼顧“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fā)展,對于新時期處理民族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
多民族國家是由多個民族共同建立的國家政治共同體。“歷史上的中國和中華民族一直處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和整合之中,國家疆土既有割據時期又有統(tǒng)一時期,統(tǒng)一與割據交替循環(huán),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始終是主流方向;不同民族發(fā)展既有博弈又有融合,交往交流交融始終是主流,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币蚨褡鍑沂侵腥A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國家政治共同體的活動主體,對國家的認同也就統(tǒng)攝于作為歷史文化群體的民族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早已是中國學術界的研究課題,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就開始了對中華民族的研究。1939年,顧頡剛在昆明《益世報》發(fā)表文章《中華民族是一個》,引起眾多學者的論辯。費孝通、翦伯贊等則對顧氏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商榷。因為戰(zhàn)爭和政治的原因,這個討論沒有充分展開。但這次討論為民族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礎,對以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更加科學的民族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隔49年之后,1988年11月,費孝通先生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泰納講座”中作了題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主題發(fā)言。他根據考古成果和歷代文獻,從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不同角度對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歸納,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系統(tǒng)性的理論。費孝通先生歸納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群體之間經過幾千年遷移、通婚、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歷史過程,提出“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薄爸腥A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盵2](P3)之后,學術界從各個學科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據此,可以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概括為如下特點:(1)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這56個民族作為基層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即中華民族)。(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一個逐步完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漢族起著凝聚核心的作用,是多元基層中的一元,由于漢族發(fā)揮凝聚作用,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把多元結合成一體,成為了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一個更高層次認同的民族。(3)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歷史上,養(yǎng)育中華民族及其先民的多民族大一統(tǒng)中國疆域上,既有農耕區(qū),也有游牧區(qū),漢族的農業(yè)經濟和少數民族的畜牧業(yè)經濟互通有無,交流互補、遷徙匯聚、不斷融合壯大。(4)通過交往交流,漢語已逐漸成為各民族共同的通用語言。(5)中華民族作為政治共同體是更高層次的國家認同,各民族是作為次一層次的共同體,其多元多樣的文化共同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滋養(yǎng)和活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文化發(fā)展格局。(6)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各民族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相互交融,繼續(xù)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中發(fā)展到更高層次的政治實體。[2](PP3~38)
中華民族在族群關系方面的“多元一體”格局是一個客觀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乃至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客觀現實。費孝通先生概括和論述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無疑是認識中華民族和處理民族關系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骨架和基石。新形勢下,中華民族“名”與“實”問題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有學者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還有學者提出用“族”或“族群”概念來代替作為各個民族認同層次的“民族”指稱,凡此種種,筆者認為,無論怎樣討論或是完善民族問題治理,都應立足于幾千年來中國這片遼闊版圖上業(yè)已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個歷史事實。
在我國,“民族”這個概念本身應包括兩層涵義:第一層是作為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這個政治共同體(即“Nation”),第二層是組成中華民族統(tǒng)一體的各個民族,是基層(即“Ethnic group”,國內一些學者將其翻譯為“族群”)。與此相對應,“民族認同”也應包含兩個層次的涵義:第一層是各個民族對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中華民族統(tǒng)一體(國族)的國家認同;第二層是各個民族成員對自己與所屬民族的統(tǒng)一性關系的認同(即“族群認同”)。國家認同的提升既有賴于各個民族對自身與國家利益關系的認識,也有賴于國家民族政策的調整和族際政治整合的水平。對于多民族國家來說,族際政治整合既關系到構建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水平,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各個民族群體對國家認同度越高,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心理基礎就越厚實和牢固?!皬膸浊甑臍v史來看,我國各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離不開祖國大家庭的團結與進步?!盵3](P137)哪個時期族群團結比較鞏固,那個時期各族群在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就快一些。哪一個時期各族群之間不團結,那個時期就會被外部敵對勢力利用來削弱整個中華民族以謀取其利益。如果盲目地認為外國政治勢力會真心誠意地幫助某個族群發(fā)展而不摻雜自私的國際戰(zhàn)略或經濟利益的考慮,那是完全缺乏歷史常識、極其幼稚的幻想。
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化廣泛而深入的推進“對近代以來民族國家所構建的世界體系、世界格局和地區(qū)結構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重構?!盵4](P357)全球化對民族和國家造成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增加了多民族國家族際政治整合的范圍和難度,是今天多民族國家認同危機的誘因和惡化的催化劑。[5](PP100~103)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正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多方面的挑戰(zhàn)。
1.狹隘民族主義的滋長與蔓延。族群意識在一定的政治條件和政治氣候下,有可能演變?yōu)椤懊褡逡庾R”,“民族意識”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鼓動就會從強調文化層面的多元多樣轉變?yōu)閺娬{建立新的政治實體,[3](P107)并試圖通過民族主義運動而實現“民族自決”,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為此,其鼓動者會利用一切手段在民眾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再塑理想中的這個“民族”的意識,把歷史、語言、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可以找到的原本表現“族群特征”的內容與形式賦予新的政治含義,使其成為表現本民族與其他族群不同的“民族特性”。在我國一些區(qū)域特別是邊疆多民族地區(qū)的部分民族群體中,狹隘民族主義者經常為了在現實生活中創(chuàng)建新的“民族—國家”這一目的,隨意改寫、編纂各個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史,突出甚至捏造有利于本“民族”的歷史事件,狹隘民族主義的不斷滋長與蔓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維護和鞏固起到了解構的作用。影響群體意識和狹隘民族主義產生和滋長的因素很復雜,從國內來看,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兼顧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回應各個民族各方面利益訴求、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和社會趕超型發(fā)展,民族文化得到大力弘揚,但同時,少數民族的榮辱意識以及對民族利益的敏感在逐漸增強,民族意識逐步覺醒和強化。一些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和狹隘民族主義增強,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擠壓國家認同的空間,進而影響到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心理基礎。
2.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心理上“相對剝奪感”的萌生與擴散。在我國快速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在市場經濟競爭環(huán)境下,與東部地區(qū)相比,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明顯滯后,“經濟地位的差異和類比會使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的群體在心理感覺上萌生相對剝奪心理?!盵6]同時中國社會轉型的加劇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及其民族文化不斷受到現代化的沖擊,而不同民族群體適應現代化的能力有一定的差異性,部分民族群體就容易滋生對現代化帶來的文化一體化的情緒性抗拒,進而將不滿歸怨于國家的民族政策,這種“群體與群體相比較并發(fā)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7](P388)隨著現代通訊傳播工具的更新換代和人際交往方式的日新月異,這種心理就容易在民族群體之間擴散和蔓延,這對于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的鞏固和構建來說是一種消解性的力量。
3.西方文化多元主義的輸入與傳播。根植于西方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多元主義,提出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差異性,主張民族個性和民族認同,反對民族同質化,強調少數民族的“多元”“差異”,要求在文化上賦予少數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權利。文化多元主義是與西方的個人主義權利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移民國家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起到過積極的作用。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把西方在族際關系和族際政治方面明確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東西在中國作了深度的傳播,從而對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形成一種特殊的挑戰(zhàn)。毋容置疑,中國在族際政治整合中必須開拓視野,關注甚至借鑒西方的思想和觀念,但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西方國家建立民族國家已經幾個世紀了,目前已經邁向后民族國家時代,況且其“文化多元”“差異政治”理論也是在其全體國民保持“政治一體”的大前提下才可以存在的,一些國家同時也對其多元理論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質疑。亨廷頓就對這種理論進行批評,指出“多文化論和多樣性理論的意識形態(tài)出現,損害了美國國民身份和國家特性尚存的中心內容,即文化核心和‘美國信念’的合法地位?!盵8](P36)美國的政治學家和學者們始終有意識地把美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復雜尖銳的種族、族群問題向“亞文化群體”方向引導,同時極力避免和防止種族問題演變?yōu)閹в姓蝺A向的“民族主義思潮”。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西方文化多元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及中國族際政治環(huán)境并不相符。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群體之間在歷史上經歷了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已經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族際關系格局。一些少數民族精英在既有制度提供的資源里熱衷于“多元”話語的表達,而排斥“一體”的理論,[9](P252)如果在中國社會大肆傳播西方文化多元主義理論,過多強調民族群體之間的區(qū)分、差異,甚至人為地設置各民族間的樊籬,并通過政策法律將其事實化、固定化,就會對現有的族際關系形成實質性的損害,遲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甚至使中國的族際問題國際化。
4.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與破壞。
民族共同體與國家共同體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由于各自遵循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兩者之間的發(fā)展和演變并不是一致的。一個民族群體可能建立一個國家,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多民族國家共同體內。在民族國家時代,絕大多數國家都生活著不止一個民族,同時一個民族也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形成跨境民族。但是,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罔顧中國各民族在歷史的演進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情形,利用一些人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以及民族意識的增強,濫用其所謂的“民族自決權”,人為地制造部分少數民族群體與主體民族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蓄意傳播極端民族主義,從而分裂國家,謀求構建本民族的主權國家。在我國邊疆的部分地區(qū),民族分裂主義者打著“泛突厥主義”的旗號,搞所謂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0](P23)并不斷制造輿論,煽動民族群體之間的仇恨,甚至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其目的就是妄圖將新疆從中國版圖上分裂出去。另外,宗教信仰往往被民族分裂主義拿來當做分裂國家統(tǒng)一的工具。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地緣政治格局中,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通過以一些民族群體共同的宗教信仰為紐帶,總是援引“民族自決權”原則和泛伊斯蘭主義作為其理論護身符,利用信教群眾樸素而虔誠的宗教情感,散布各種具有明顯政治傾向的主張,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煽動性。這些都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構成直接的挑戰(zhàn)和威脅。
總之,中華民族的各個族群經過了幾千年的相互交往、征戰(zhàn)和融合,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實體并具有共同的根本利益,這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必然性選擇。人類生活的發(fā)展、國內各民族利益,都要通過國家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從“自發(fā)”轉化為“自覺”,但是,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形態(tài)和國家形態(tài)受到深刻的影響而不斷在改變,面對來自國際國內復雜局勢的各種挑戰(zhàn),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和維護顯得尤為緊迫。
中國的各民族雖然已經形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但構成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群體之間的界限和差別并沒有消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還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培育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應當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層面來整體推進。
1.政治層面:國家認同與制度完善。中華民族并不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而是一個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分布諸方面已經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實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民族國家建設的和發(fā)展的進程?!盵11](P175)民族國家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建立在各民族國家認同基礎上的主權國家,但它本身是通過一套完整的制度結構來建構和保障民族的成員即人民的國家認同的,因此,它在政治上具體表現為一套完整的國家制度結構。
在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下通過民族區(qū)域自治來保障和實現少數民族政治權利、實現民族平等、調整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完善國家建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提出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這一政策在國家制度構建中成為一種特定的制度安排,形成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一制度是專門用以調整多民族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國家制度,從而成為建構國家認同的基本制度架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設立提升了各“民族”身份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在民族區(qū)域自治和其他各項民族政策的指導下,中國政府在幫助各個少數民族加快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實現和保障少數民族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項權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和完善,已被證明是黨和國家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基本政策,其作用和功績不容置疑。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這一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個如何既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又保證中央對民族自治地方有效治理的問題,其價值取向和民族政策迫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此外,邊疆地區(qū)部分少數民族“民族意識”的張揚已經影響到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心理基礎。所以,在多民族國家的國族意識整合當中,應當構建必要的民族意識調控和預警機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保障機制。
2.經濟層面:市場競爭與經濟互助。經濟往來是民族互動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構建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內容。正如費孝通先生經過論證指出:導致“中華各民族融合的具體條件是復雜的,但主要是出于社會和經濟的需要?!盵2](P33)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連綿不斷的發(fā)展,不同經濟形態(tài)的各民族互通有無、互補共生,早已形成了經濟上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利益共同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逐漸形成和完善,全國范圍內開放的市場經濟的建立及資源、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進而使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各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經濟交往日趨頻繁,利益紐帶和相互依存度空前增加。當然,市場經濟的競爭條件下,各民族利益共同體日益鞏固的同時,由于民族地區(qū)經濟基礎、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地理位置和發(fā)展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qū)與非民族地區(qū)發(fā)展非均衡性狀態(tài)十分明顯、差距并未縮小。少數民族地區(qū)會出現如前文所述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的心理上的“相對剝奪感”并在少數民族心理間彌散,族際間貧富差距的擴大會弱化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感。因此,在當前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的建構中,應該充分利用對口援助、“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市場排斥的惡性循環(huán),針對邊疆地區(qū)、民族地區(qū)進行差異化的整體性扶助和精準性扶貧,建立起經濟互助的機制和體制,提高少數民族自我發(fā)展能力,促進各民族地區(qū)間經濟結構的均衡和發(fā)展協調,彌合少數民族心理上因所產生的國家認同疏離,從經濟發(fā)展成果共享層面建構機制以促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意識。
3.文化層面:文化認同與文化整合。文化認同是民族共同體綿延不絕的精神基因,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增強的重要精神保障,是國家認同最重要、最深層的基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決定了其文化的“多元”與“一體”。“多元”體現在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一體”體現在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長期共處、和諧共生,相互交流、碰撞、吸納、融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共同性和一致性。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要“建設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敝赋隽酥腥A民族文化“多元”和“一體”的內在關聯性,提出了各族人民在文化上認同和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是從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凝練出的價值共識,它體現了各個民族最大限度的精神共識和文化整合,成為引領、統(tǒng)攝多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精神紐帶。“它的凝練與建構是與現代民族國家塑造公民文化、培育政治文化相契合的?!盵12]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過程即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意識的培育和建構過程?!敖ㄔO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目標的提出,就是強調通過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生機與活力的多民族國家共同體。
4.社會層面:社會結構互嵌與民族交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必須以一定地域上對生活共同體的歸屬感和情感依戀為載體,無論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所居住的社區(qū)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園和生活共同體,“沒有這種故土依戀的情結,社區(qū)各民族成員的國家認同意識建設將成為‘無源之水’?!币虼?,從社會層面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過程需要通過社區(qū)文化建設和生活共同體意識的孕育,再到“地域共同體”的情感聯接,最后升華到國家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蛻變。[1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建立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民族互嵌型社區(qū)建設要體現建設主體的多民族性、多元文化的互動性,通過引導社區(qū)各族居民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消除阻礙各民族接觸交往的因素,推動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將社區(qū)共同體意識升華為更高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總之,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穩(wěn)固和強大,對于多民族國家意義重大。當前,多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構建正在被全球化以深刻的方式消解和重塑,國家認同危機成為多民族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因此,多民族國家必須對自身的民族政策作出調適和創(chuàng)新,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協調共進、整體推動,完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強化國家認同。在全球化與現代性背景下,積極防范全球化的風險,應對國家認同危機,成功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保證。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3]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周平.民族政治學二十三講[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5]楊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陸海發(fā).民族國家視閾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02).
[7][美]羅伯特·K·莫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
[8][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構[M].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9]關凱.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10]馬大正.“東突厥斯坦國”迷夢的幻滅[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1]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12]馬俊毅.論多民族國家精神共同體的建構及價值[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5(06).
[13]楊鹍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