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菊華 胡衛(wèi)喜
自2006年媒體融合的概念引入我國,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強勢發(fā)展勁頭下,作為媒體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媒體融合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 《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傳媒行業(yè)也掀起了一股媒體融合熱潮。然而從 “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媒體融合出現了 “呼吁熱”而“行動慢”、 “效果差”的現實困境。傳統媒體中不愿放棄既有優(yōu)勢、思維守舊者大有人在;媒體融合平臺缺乏專業(yè)性、融合質量不高、融合缺乏深度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在媒體融合出現困境的現實背景下,謠言借助網絡平臺廣泛傳播,對網絡社會乃至現實社會產生廣泛的不良影響。因而,分析媒體融合視域下的網絡謠言治理極具現實意義。
以轉型傳統媒體、規(guī)制網絡媒體為契機,以實現大眾媒體適應新時代發(fā)展需要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為目的,媒體融合的概念應運而生。媒體 (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最早提出來的,其本意是指 “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于媒體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①。目前,媒體融合的內涵發(fā)生了諸多變化。從狹義上講,媒體融合是指基于技術手段,通過不同媒介形態(tài)的 “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也可稱為 “媒介融合”,例如電子雜志、網絡電視等;從廣義上講,媒體融合不僅包括媒體形態(tài)的融合,更包括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各要素的融合,是指一切與媒介相關的各要素的融合,可以稱為 “深度融合”。就目前而言,我國媒體融合主要停留在 “媒介融合”階段,且發(fā)展不成熟,存在諸多問題。
網絡謠言是隨互聯網發(fā)展而興起的謠言現象。目前學界對網絡謠言的基本內涵達成兩個共識:一是,網絡謠言本質上是謠言,其作為謠言的本質內核、社會功能、現實危害等不會發(fā)生根本改變;二是網絡謠言是在網絡技術環(huán)境依托下的謠言現象,在傳播速度、傳播規(guī)律、治理手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網絡謠言的頻發(fā)與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特定背景有莫大的關系,且網絡謠言的危害性已經大大超過其社會功能性,學界的研究方向也多集中于對網絡謠言的危害和治理方面,因而在當前對網絡謠言進行偏負向性的定義更符合中國實際。綜上所述,本文將網絡謠言定義為:網絡用戶發(fā)布的且在網絡公共傳播領域造成一定程度負面社會影響的未經證實的信息。
媒體融合與網絡謠言的關系可以理解為網絡謠言與媒體行業(yè)發(fā)展狀況之間的關系。因此,要理清二者的關系還應從謠言與媒體的關系入手。首先,媒體是謠言承載和傳播的載體。媒體融合視域下,網絡謠言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傳播主體和受眾、傳播內容和形式以及傳播效果等都在發(fā)生著深刻的改變。從傳播渠道和方式上看,網絡謠言主要依靠網絡社群、微信、微博等網絡媒介進行傳播,更具現代化、信息化,但它并不排斥口耳相傳的謠言傳播的傳統方式,呈現多渠道、裂變式的傳播模式;從傳播主體和受眾上看,網絡謠言的傳播具有主體與受眾同一的雙向主體性,廣大網民、網絡媒體甚至是傳統媒體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傳播內容和形式上看,網絡謠言在內容上一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起廣泛關注,在形式上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更具多元化,極富吸引力和迷惑性;從傳播效果上看,網絡謠言不僅是民間輿論場 “茶余飯后”的談資,更是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一躍成為在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廣泛傳播的信息內容,這也使得網絡謠言對整個網絡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其次,媒體融合進程的困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謠言傳播監(jiān)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媒體融合的進程。從理想狀態(tài)而言,媒體融合良性發(fā)展,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有機結合、融通,信息資源得到共享、整合,傳播機制和信息審核機制得到優(yōu)化,傳播手段也更智能化、便捷化,從而使得傳播內容得到規(guī)制,網絡謠言也就無處藏身。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媒體融合存在思維片面、缺乏深度、缺乏力度等問題,媒體融合舉步維艱,傳統媒體轉型困難,網絡媒體缺乏規(guī)制,網絡謠言作為信息傳播內容肆無忌憚地在網絡空間傳播。因而,在媒體融合視域下,應把準網絡謠言與媒體融合的關系,從媒體層面入手,把好信息入門關,降低網絡謠言復式傳播幾率。
傳統媒體辟謠作用減弱、網絡媒體助推謠言傳播、融合困境導致謠言缺乏規(guī)制等是媒體融合過程中謠言在網絡空間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傳統媒體辟謠作用減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傳統媒體信息發(fā)布機制致使信息發(fā)布緩慢,在辟謠過程中往往發(fā)聲滯后,容易錯過最佳辟謠時機。傳統媒體信息發(fā)布過程嚴謹、周密,在內容篩選和議程設置上都格外嚴苛。在傳統媒體時代,謠言甚少出現在大眾媒體平臺,多表現為民間輿論場的 “閑言碎語”,而在網絡時代,謠言傳播迅速,傳統媒體經過一系列信息發(fā)布流程往往欠缺時效性,減弱了辟謠作用;其次,與網絡媒體欣欣向榮的發(fā)展境況相比,傳統媒體處在亟待轉型的發(fā)展困境之中,除極個別外,傳統媒體的話語地位逐漸被邊緣化,影響力降低,其辟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削弱。民眾借助網絡平臺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信息更新速度更快、信息內容更多樣化、獲取方式更方便快捷,相比而言,傳統媒體的劣勢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借由傳統媒體展開辟謠行動,無法達到理想的辟謠效果;最后,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上作為 “官方發(fā)言人”,其信息內容表達方式、語言組織方式、處事方式等已經定型,缺乏靈活性、多樣化、親和力,從而使得辟謠內容不僅無法深入人心而且屢遭詬病。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傳統媒體從業(yè)者的本位思想嚴重, “你看與不看,我就在這里”, “你聽與不聽,我就說這些”,忽略了與受眾體驗的反饋,忽略了對受眾需求的把握,導致受眾對傳統媒體漸行漸遠②。在近幾年影響廣泛的公共事件中,傳統媒體封堵信息、集體失語、避重就輕、掩蓋細節(jié)、統一口徑等做法屢見不鮮,不僅沒能贏得威望,壓制謠言,更是激起民眾的逆反心理,權威性受到損害。
網絡媒體具有時效性、整合性與互動參與性,能夠吸引網絡用戶的廣泛關注,具有吸納、整合、放大公眾意見的強大功能。網絡媒體的膨脹式、裂變式發(fā)展成為社會利好的同時,也因其諸如把關人泛化、過度商業(yè)化、缺乏行業(yè)自律等問題為社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其中,網絡媒體對謠言傳播的“助推”功能凸顯。首先,網絡空間媒體準入門檻過低,行業(yè)膨脹式發(fā)展,呈現出 “眾聲喧嘩”之勢,而網絡媒體本身又缺乏行業(yè)自律,促使網絡謠言廣泛傳播。一方面,從媒體行業(yè)來說,網絡媒體數量日益增多,并逐漸分化為以網絡社群和鏈接網站為代表的傳統網絡媒體和以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平臺為代表的新型網絡媒體兩大陣營。它們在爭奪媒體話語權方面展開激烈角逐,使得網絡媒體話語權遭到進一步分散,媒體把關人泛化,把關作用也遭到削弱。加之,這些媒體的專業(yè)性有待商榷,推送內容五花八門,內容質量也參差不齊,加大了信息審核的困難,使得謠言信息能夠借由網絡媒體之手大肆傳播。另一方面,從媒體從業(yè)人員來說,網絡媒體行業(yè)的膨脹式發(fā)展與專業(yè)媒體人緊缺之間的矛盾促使大量缺乏專業(yè)媒體人職業(yè)素養(yǎng)的 “門外漢”進入網絡媒體領域。許多網絡媒體從業(yè)人員缺乏謠言鑒別意識,缺乏新聞求真精神,鑒別和應對謠言的能力也不足。其次,網絡媒體的過度商業(yè)化和娛樂化使得網絡謠言更加泛濫。網絡媒體在爭相追逐網民注意力時,常常忘記作為媒體人應有的身份和角色職責,陷入片面追求點擊率、時效性、評論度、商業(yè)價值的泥潭里,難以自拔。這時,網絡媒體往往不自覺地成為了網絡謠言的傳聲筒、擴散劑。
傳統媒體亟需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張話語權,爭取更多利益,實現產業(yè)轉型;網絡媒體也需要借助傳統媒體掌握的信息資源、新聞生產線,穩(wěn)固自身影響力。因此,媒介融合發(fā)展勢在必行。然而,就目前國內而言,媒介融合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一方面,傳統媒體缺乏互聯網思維,沒有樹立 “用戶至上、服務為主”的互動、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使得具體融合理念沒有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先例可循,難以短期內找到合理的融合模式、盈利機制,目前的媒體融合僅停留在 “兩微一端”的開設、新聞網站建立等淺層次上,遠未達到深度融合③。正是由于傳統媒體輿論場與網絡媒體輿論場難以有效整合,網絡謠言也就在媒體行業(yè)亂象橫生的夾縫中獲得生存空間。一方面,網絡謠言不再只是非正式話語空間的 “家長里短”、 “閑言碎語”,而一躍成為活躍在正式與非正式兩個話語空間的即興新聞。另一方面,輿論場的分化更易導致話語權的激烈爭奪,這也致使媒體從業(yè)人員不顧道義、放棄堅守,為網絡謠言似的信息敞開大門。
我們認為,應通過利用傳統媒體的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力的優(yōu)勢,提高網絡媒體的自我審查功能以及推進媒體融合、發(fā)揮媒體間的聯動作用等措施來建立有效參與網絡謠言治理的柔性機制。
傳統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具有網絡媒體無法企及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以及強大的新聞產品制作團隊。因此,傳統媒體加入辟謠過程,網絡謠言的治理將會事半功倍。首先,轉變議程設置方式。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是通過對議題賦予不同的報道廣度、深度、持久度等來實現對受眾的引導作用。然而,在網絡謠言傳播即時性的環(huán)境下,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往往顯得信息滯后、約束乏力。這就需要轉變議程設置方式,針對謠言專門設置 “議題”,并在嚴格審核的基礎上建立網絡謠言信息推送的綠色通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并通過對事件進行全面、客觀、有理有據的辟謠,引導受眾,促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其次,發(fā)揮報紙、雜志等傳統紙質媒體的版面優(yōu)勢。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字數、篇幅限制不同,報紙、雜志等可以根據報道內容對其進行適量剪裁,可長可短??梢猿浞掷闷湫侣勛杂刹昧康膬?yōu)勢,根據不同事件,選取不同新聞體裁和篇幅,做到 “長短結合”。同時,要適時跟隨網絡信息發(fā)布的節(jié)奏,做到事前預警、事中疏導、事后總結,從而遏制謠言的傳播。最后,多種傳統媒體共同發(fā)揮作用。傳統媒體不僅包括紙質媒體,也包括電視、有線廣播等媒體平臺。較紙媒而言,電視、有線廣播等在信息傳達過程中更具時效性、靈活性、準確度。報紙、雜志、電視、有線廣播各具特色、互相獨立,具有不可替代性。依靠單一傳統媒體是無法發(fā)揮其最佳效果的,因此,在優(yōu)化報紙、電視行業(yè)作用的同時,也應發(fā)揮有線廣播媒體對網絡謠言的抑制效用。
網絡媒體極易在缺乏信息審查、盲目跟風中成為網絡謠言傳播的幫兇。因此,阻斷網絡謠言傳播的媒體渠道,提高網絡媒體的自我審查能力迫在眉睫。關鍵是要加強網絡媒體的新聞自律。網絡媒體的新聞自律不僅包括網絡媒體內部形成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行為約束,也包括各媒體從業(yè)者自身依據職業(yè)屬性和道德價值理念所形成的內化于心的一整套行為規(guī)范。新聞自律能夠有效地約束網絡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的言行,能夠有利于傳播活動的有序正常運作。首先要提高網絡媒體自身的品味考量和媒體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所有信息不必盲目迎合受眾的趣味,但必須尊重受眾的心理和精神感受,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新聞閱讀習慣和信息品味。其次,要逐步建立網絡媒體的內容監(jiān)督和糾錯機制。網絡媒體可以結合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借鑒和引入傳統媒體的新聞審核流程和具體操作方式。 《紐約時報》能夠百年不倒依靠的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新聞報道應真實可靠的新聞傳統,和對內容的質量與可信度的不懈追求。最后,要在新聞發(fā)現中識別謠言,增強謠言的識辨能力。提高信源可信度,以專業(yè)精神鑒別信息真?zhèn)?,通過網絡 “求證”發(fā)動網民參與鑒別,從新聞發(fā)現的視角開啟網絡謠言防范的閘門。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網絡謠言與媒體融合是相輔相成的。虛假信息的治理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網絡空間的安全穩(wěn)定,也直接影響到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走勢;而媒體行業(yè)是否良性融合,也影響到網絡謠言能否妥善治理。首要的是要促進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深度融合。突破報紙與網絡、廣播與網絡、電視與網絡的單向融合,從簡單的將傳統媒體的信息內容復制、粘貼到網絡平臺上的淺層次數字化模式轉變成將互聯網思維、內容架構、生產流程、受眾互動等方面均實現數字化蛻變的深度融合模式,從而實現基于用戶需求的,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實現優(yōu)勢對接、信息共享的媒體融合。媒體融合發(fā)展須堅守優(yōu)質內容,以內容優(yōu)勢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媒體作為信息傳播主體,要以身作則,對虛假、誹謗信息加以治理。這需要在正確認識與把握謠言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上,把握影響謠言傳播的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媒介因素,將謠言分類,進行依法治理,特別是重點治理那些污染網絡空間、影響社會穩(wěn)定、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的恐怖性謠言、攻擊性謠言、民生性謠言。在這個過程中,注重發(fā)揮電視、報紙、有線廣播、網站、論壇、微博、微信等的聯動作用,是治理網絡謠言的有效措施。
從社會心理來看,網絡謠言作為一種特殊的集體求知、政治參與方式,其產生與我國網民缺乏理性精神、媒介素養(yǎng)密不可分。因此,提高公眾理性精神有助于破解謠言,促進謠言的自我凈化。一方面,破除偽科學,提高網民的科學理性精神。加強政府與公民的良性溝通,利用大眾傳播的引導力提高科學普及率、持久力,破除偽科學。提高網民的科學理性精神是增強網民對謠言的免疫力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疏導社會負面情緒,提高網民的溝通理性精神。在哈貝馬斯看來,溝通理性是一種對話式的理性,是來自主體之間的平等開放式對話和交流,來自于規(guī)范的辯論程序④。在積極拓寬現實政治的制度化參與渠道的同時,更應建立制度化的矛盾緩沖渠道,有效舒緩底層情緒,摒棄固有成見,進行理性溝通,而不是通過謠言的形式泄憤、抗爭。此外,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是使網民不信謠、不傳謠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提高網民的辨別能力。信息甄別能力和判斷力不僅需要理性精神,也依賴于一定的學識和閱歷,有時網絡謠言還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要積極引導網民自覺自主地利用網絡資源對網絡信息進行求證、辨析,不輕易相信,不輕易否定,更不要做出明知是謠言還要轉發(fā)、分享的行為。二是要倡導網民自覺遵守信息發(fā)布的底線,提高網民對信息真實性的追求和推崇,拒絕隨意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三是要提升虛假信息預防能力。對于常見的網絡信息操縱和網絡欺騙,應積極向相關部門求證、舉報,通過從正規(guī)信息渠道獲得信息,撤銷疑慮。
注釋:
① 蔣宏賓: 《媒體思維變革與媒體融合》, 《學?!?014年第5期。
② 唐征宇: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需過三道關》,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年第11期。
③ 朱劍飛、胡瑋: 《主流風范:融合發(fā)展 浴火重生——加快我國新型媒體集團建設的若干思考》,《現代傳播》2014年第11期。
④ [德]哈貝馬斯: 《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