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劉馳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強調青年人的發(fā)展,特別是將立德樹人的高校工作理念與文化自信相結合,做好當代師生的思想價值引領,提升高校辦學的新要求和新高度,指導和幫助學生將“三生”教育在新環(huán)境中落地生根,對于高校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工作落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過程是漫長的,特別是在人的成長方面,包括對人的思想、道德、價值、個性、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和形塑是非常關鍵的。這就要求教育必須立足于德育教育、個體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時刻不忘“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思想影響思想”,這也是新時代的教育新要求。教育部在武漢召開高校工作座談會上陳寶生部長強調:“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高校要進一步轉變理念,做到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教育的常識就是讀書。二是回歸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書育人。三是回歸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養(yǎng)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四是回歸夢想。教育夢就是報國夢、強國夢,具體體現就是“雙一流”建設?!盵1]這就是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質性闡釋,也體現出目前教育存在缺失的地方。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边@是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對教育本質的詩意表達。[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掉隊的,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已經進入深水區(qū),針對部分學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明確、功利主義影響的現狀,新的思想要求就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即立德樹人。高校輔導員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踐行人,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引導人,因而立德樹人不僅僅在于受眾是學生,關鍵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3]根據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對新時代輔導員自身能力和育人理念也有了新的要求。近年來高校對輔導員崗位培訓大多從師德師風、思想教育、依法治校、素質與能力提升、大學生群體特征、新媒體運用、素質拓展等方面進行。特別是高校貫徹立德樹人理念時,應將校園文化作為一個載體,“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師生正確認識義和利、群和己、成和敗、得和失,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暖人心、穩(wěn)人心、聚人心的作用”[4],這對于第一線的輔導員就尤為重要。
第一,更新自我,學會思考與創(chuàng)新。樹立大局觀,要想做好學生工作這個大蛋糕,不能總是埋頭苦干,也要抬頭看看。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導向以及服務學生的方式方法都是非常關鍵的,而這些都需要輔導員自身通過不斷地學習、交流、思考、培訓等來提升自己,這樣才能處理好學生面臨的問題,而不能是不講求方式方法的胡干蠻干,學生工作往往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頭緒很多,如何穿好這根針還需要輔導員靜心思考和創(chuàng)新。
當然,輔導員自身的觀念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面對新媒體和大數據的迅速發(fā)展,對于新技術的掌握也是很關鍵的,輔導員不能死守傳統(tǒng)觀念,關起門來做工作,這樣面臨的必然是與時代脫節(jié)、與學校脫節(jié)、與學生脫節(jié)。因此,創(chuàng)新學生工作新方法、尋求學生工作新路徑、開創(chuàng)學生工作新局面變得尤為關鍵,這也是服務學生、做好人的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思想不解放、方法不更新,跟不上學生的理念和需求,我們的學生工作就可能舉步維艱。
第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新時代,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更是呈多樣性,尤其是95后大學生群體,具有個性鮮明、獨立性比較強、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點。甚至部分學生患上抑郁癥,時常焦慮、煩躁不安、缺乏安全感、依賴性強。這必然會給輔導員帶來工作上的壓力和焦慮。當然95后大學生也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如善于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開放,特別是能夠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各類比賽,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當然也是對輔導員工作的一個肯定。高校在育人方面要更加突出從“情”與“理”方面去引導和關心學生成長,特別是舉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比賽,來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我。
第三,撼動靈魂,做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在于不斷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這也闡釋了學生思想工作的精髓,要明確為誰服務,怎樣服務?要想做好人的工作,必須撼動其靈魂,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方向,從內心接受輔導員的所思所想。學生的外在氣質、秉性和輔導員息息相關,有著輔導員的影子。所以,輔導員必須自身就是一個有朝氣、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只有輔導員自己斗志滿滿、激情四射才能為學生樹立好榜樣,才能讓學生扣好步入社會的第一??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教育思想充分地反映了黨對教育規(guī)律、教育主體責任和育人立場的科學判斷。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明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求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大數據與小數據遍布校內外,網絡媒體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育人理念的提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高校輔導員的教育思維、理念、思想高度也應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第一,培養(yǎng)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而輔導員作為人才培養(yǎng)最直接負責人和引導人責任重大。一方面,輔導員應該把學生工作當做愉快的事情去做,而不是任務和負擔。在工作的過程中要學會不斷地提升自我,對自己要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汲取立德樹人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有責任擔當必須把理念、技巧落實到日常工作中,讓育人的種子生根發(fā)芽。一是工作要貼近學生實際、接地氣,帶著感情去想去做。二是對待學生的事情不能簡單化,要學會傾聽,了解學生的需求,精準問題導向。三是全方位了解和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做好日常記錄和跟蹤,采取階段性輔導。四是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學生現在的狀態(tài)就像小麥還處于灌漿期很關鍵;管理學生就像生活中放鹽一樣,如何放鹽、如何吃鹽、放多放少都要做到精準。
第二,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信息量急劇膨脹,這對學校的育人格局也產生巨大的挑戰(zhàn)。多元媒介交織,導致多元的育人格局,學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理論理念也要緊跟其上,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把最新的主導思想和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新時代新的網絡環(huán)境下輔導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輔導員在網絡時代同步跟進,通過網絡平臺深入淺出地為學生傳遞正能量和新思想。高校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教育和發(fā)展不再是單一發(fā)展模式,已日漸突顯出多樣化,包括對歷史、文化、思想以及價值觀的認同和歸屬有了新的界定,這些成為了大學生自身發(fā)展主要影響因素。
微信、微博的廣泛使用,一方面便于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同時也向師生群體傳輸著鋪天蓋地的信息流。特別是經濟社會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在物質財富日益迅速積累的同時,精神食糧的汲取出現了滯后,表現在重大歷史節(jié)點重溫和紀念的時候,學生的民族、國家認同感日益淡化,功利和拜金主義滋生蔓延。歷史認同感的缺失大到影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小到影響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班級的團結和個人的歸屬,因此作為輔導員在提升自身的歷史認同的同時應該運用微信、微博等平臺以歷史事件、重大時間節(jié)點、民族英雄故事等為題材,通過喜聞樂見的圖文、視頻設計等呈現在學生面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靈魂的塑造和感染才是育人最高的境界,而與精神相伴的大多數是所接觸的文化環(huán)境和成長環(huán)境,如生活習慣、民風民情、校園文化等等,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圍以及學校、家庭教育對學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十分關鍵。輔導員應該通過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教育和主流文化融入,使學生對正確、優(yōu)秀的文化有所認同,并且通過不斷的后天習得和積累這樣才能達到質變,否則一味任其自由發(fā)展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前途和對社會的適應。
現階段大學生基本上處于95后,多為獨生子女,大多沒有經歷過艱辛生活的磨練,缺乏社會閱歷。在學校學習、生活相對比較安逸,而手機已然是他們生活中的必備之物,大學生的特點使他們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在對各種網絡思想接觸和選擇上缺乏辨別力,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和全面的認識,盲目地網上發(fā)帖評論和跟從,這很容易誘導學生不良思想滋生,長期會導致思想扭曲、精神萎靡??傊?,輔導員應該以學生最為關注和關系到學生本身的問題為引線,通過科學、理性的思維和方式加以引導,使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
靜心修煉,不僅僅對于輔導員是這樣要求,對于學生也是這樣的。面對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和行行色色的誘惑,學生信仰缺失或者沒有信仰,充斥的利己主義、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等腐朽觀念,極易導致學生渾渾噩噩、不求上進、消極應對等不良心態(tài)和情緒,嚴重影響到工作和學習。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以及個人層面闡釋了我們的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些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作為輔導員應該通過日常的輔導、班會、主題活動等把核心價值觀貫穿到里面,讓學生通過體驗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帶來的巨大魅力,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認同。
總而言之,對于高校來說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要實現應有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而這其中輔導員隊伍建設、學生自我發(fā)展規(guī)劃、學生管理制度是基礎。當然也離不開高校自身的環(huán)境和氛圍,只有結合自身才能發(fā)揮立德樹人的最大效應。
[1]陳寶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N].中國教育報,2016-10-18.
[2]石友佳,陳流汀.人生教育:高校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J].江蘇教育,2017(11).
[3]盧春龍.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yǎng)中心環(huán)節(jié)[J].紅旗文稿,2017(20).
[4]郝 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求是雜志,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