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山西 太原 030021)
從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突破。黨的十九大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在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建設的要求。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后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這一新思想,代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用八個“明確”闡明了基本內涵,用十四項基本方略進行具體謀劃,成為貫穿于十九大報告的核心與靈魂。其中八個明確中的第五個明確指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十四個基本方略中的第六個方略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進行了多方面的規(guī)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這一目標包括長遠目標與實施步驟兩個方面,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長遠目標,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法治建設的近期實施步驟,這兩方面內容共同構成了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總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上提出的,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二者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性,但是在內涵與外延上卻有本質區(qū)別,需要我們正確加以區(qū)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最早是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即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目標到了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上,隨著吳邦國委員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的莊嚴宣布標志這已經(jīng)實現(xiàn)。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tǒng)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jīng)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三個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是包括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備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五個子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工程,它由眾多要素組成,不同與法律體系的靜止存在,法治體系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包括了法律的制定、實施、監(jiān)督、實現(xiàn)、發(fā)揮作用等諸多方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新時代新思想的基本方略做出了十四個方面的部署與安排,其中就“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問題的部署涉及到了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三個“共同推進”與三個“一體建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司法體制改革、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等方面,基本涵蓋了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主要內容,標志著十九大之后的法治建設會沿著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路徑繼續(xù)深入。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就是說,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遵循。
在我國,講到依法治國,很多人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另一方面,法治強調憲法法律至上,那么黨的領導和法治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黨和法治的關系始終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從建國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來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發(fā)展的經(jīng)驗來看,在黨和法治的關系處理得好的時期,也是我國法治發(fā)展勢頭良好的時期;那么黨和法治的關系處理得不好的時期,同時也是法治發(fā)展的低谷期。由此可見黨和法治的關系問題,不僅事關我國法治建設的興衰成敗,甚至決定著整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前途命運。黨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第一,黨的領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習近平在做關于《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決定》的說明時指出:“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對這一點,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要向干部群眾講清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這段說明指出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既來源于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同時也有著明確的憲法依據(jù)。
第二,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tǒng)一領導。十八大以來成立了多個名稱以中央“領銜”的領導小組,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等,這些領導小組為解決當前改革發(fā)展中的難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往往會涉及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黨務各個部門和組織機構,關乎到每個公民、每個黨員的利益,如果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難以形成良性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就是要發(fā)揮總體設計、統(tǒng)籌協(xié)調、整體推進的作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謀大局,把方向”。
在我國搞法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就要求我們要澄清“到底是黨大還是法大”的錯誤認識。對于這種論調,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上明確指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從邏輯上講,黨的本質是政治組織,而法的本質是行為規(guī)則,兩者不存在誰比誰大的問題,否則就會落入話語陷阱。
法治同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存在密切聯(lián)系。法治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歸根結底是要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制度服務的,是為各種社會制度的合法化、穩(wěn)定性提供重要支撐。而反之社會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文化制度等又需要以法治為依托,通過法治予以確立并保障實施。在我國搞法治建設,就不能脫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根本,脫離社會制度抽象談論法制和法治建設,就會陷入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陷阱。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這一法治理論必須是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我國法治建設最大的實際就是法治建設起步晚。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法治建設從理論走向實踐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幾百年時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法治體系。比如英國從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算起,其資本主義法治建設已有803年歷史,美國從1789年《聯(lián)邦憲法》算起,已有229年歷史,日本從1867年的明治維新,至今已有151年歷史。而我國法治建設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至今不足40年,如果以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為標志,則剛走過20年歷程,法治實踐經(jīng)驗不足,理論基礎弱,群眾法治觀念欠缺,這些都影響著我國法治發(fā)展進程,因此在我國搞法治建設既不能過于超前,超越我國當前的發(fā)展階段,也不能過于滯后,影響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在這一法治理論構建中,除了立足實際,我們還要學會吸收借鑒,我們既要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也要積極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jīng)驗,但是在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jīng)驗的時候決不允許照搬外國法治的理念和模式。
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tǒng)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秉h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我國民主政治的三大基本要素,堅持和完善這三大要素,實現(xiàn)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六大以來,對于三者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界定,其中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制保障。十九大再一次強調了法治建設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重要性,我國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都離不開法治支撐,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完善。”這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是實現(xiàn)黨的領導權和執(zhí)政權的制度載體,也是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形式,更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基礎和載體。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一個國家的法律是否有權威,關鍵看憲法的權威能否樹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維護憲法權威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xiàn)。”這也是建國以來黨的領導人第一次就憲法權威問題做出的明確表態(tài)。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設立國家憲法日和建立憲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憲法宣誓制度,規(guī)定包括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在內的經(jīng)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是彰顯憲法權威,提升公職人員憲法觀念的重要制度保障。
十九大報告在維護憲法權威方面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焙蠎椥詫彶楣ぷ鞯谝淮芜M入黨的政治報告,也成為今后五年我國法治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合憲性審查就是依據(jù)憲法對憲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國的合憲性審查工作開始于2004年,這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法制工作委員會下正式設立法規(guī)備案審查室,其主要工作就是對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最高法院在做出的司法解釋正式頒布生效之前進行備案審查,看這些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是不是與憲法有沖突、有矛盾。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guī)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guī)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fā)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這次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合憲性審查”工作機制,意味著將來所有地方的紅頭文件、部門規(guī)章,都要納入審查范圍,為實現(xiàn)良法善治夯實立法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入,紀檢監(jiān)察與反腐工作成績顯著?!胺锤瘮《窢帀旱剐詰B(tài)勢已形成并鞏固發(fā)展”,但是,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在以往的實踐工作中,存在著反腐敗斗爭力量分散、行政監(jiān)察范圍過窄、紀法銜接不暢,一些地方查辦職務犯罪案件“先移后處”、“先法后紀”、甚至“帶著黨籍蹲監(jiān)獄”等突出問題,因此,十八屆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指出要建立黨統(tǒng)一領導下的國家反腐敗工作機構,集中反腐敗資源力量,實現(xiàn)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jiān)察全覆蓋。2016年11月,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試點。黨的十九大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深化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
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推進要堅持于法有據(jù),在法治軌道上進行。國家監(jiān)察法的制定就成為當前的重要工作。十九大報告對此作出專門部署,要求“制定國家監(jiān)察法,依法賦予監(jiān)察委員會職責權限和調查手段,用留置取代‘兩規(guī)’措施。”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三個“共同推進”與三個“一體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法治建設的基本路徑。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要求黨要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實現(xiàn)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依法執(zhí)政是黨執(zhí)政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依法執(zhí)政要求黨要學會將政策通過法定程序及時轉化為法律,保證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能夠及時、有效地成為全社會公眾的行為準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依法行政要求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jiān)督與制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三者相互關聯(lián)層層遞進。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體雙翼”。法治國家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長遠目標;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點任務和攻堅內容;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要求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的要求。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色。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下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分離的,但是法律和道德所發(fā)揮的社會作用又不同,這也就決定了道德不能取代法律,法律不能取代道德。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要善于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治建設中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處理法與理的關系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的關系問題是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一個特有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要認識到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的重大意義,準確理解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的辯證關系,還要積極探索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路徑。黨的十五大以來,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jīng)驗和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zhí)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了要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同依法執(zhí)政的基本方式有機統(tǒng)一起來的要求。通過依規(guī)治黨,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使黨的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另一方面可以確保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不僅能模范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能按照黨規(guī)黨紀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群眾中形成自覺遵紀守法的良好示范效應。通過依法治國,可以用憲法法律明確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地位,規(guī)范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方式,更好地為黨內法規(guī)的制定、實施提供借鑒。要實現(xiàn)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就要在明確國家法律與黨規(guī)的調整范圍基礎上,進一步處理好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guī)的協(xié)調與銜接問題,確保黨內法規(guī)和國家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形成合力。
[1]孫 英.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時代意義[J].遼寧大學學報,2012(1).
[2]汪永清.深化依法治國實踐[N].人民日報,2017-12-26.
[3]牛余慶.政黨政治視角下的中國黨政關系研究[J].中央黨校學報,2005(12).
[4]蔣來用.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史鑒與對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