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鵬
摘要:本文試著從刑罰的根源及我國刑法的變革之路去厘清我國刑法過去對刑罰重罪化與輕罪化的態(tài)度與選擇,現當代我國刑法的刑罰是重罪化還是輕罪化的現實,以及將來我國刑法的選擇。
關鍵詞:刑罰;重罪化;輕罪化
一、刑罰、重罪化與輕罪化概念及其關系闡述
(一)刑罰的概念
刑罰,刑是指肉刑、死刑,罰是指以金錢贖罪,現代的刑罰是指由刑法規(guī)定的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分子適用的限制或者剝奪其某種權益的最嚴厲的強制性法律制裁方法?,F代刑罰將肉刑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監(jiān)禁刑,通過控制犯罪人的人身自由進行制裁,當然,肉刑在一些國家依然存在,例如新加坡就依然保留著鞭刑。刑罰作為國家對犯罪人權益限制和剝奪的法律制裁措施,具有懲罰與教育的二重屬性。刑罰的目的是懲罰犯罪、防衛(wèi)社會。
(二)重罪、輕罪的概念
人類對于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不盡相同,對于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因個人經歷、知識儲備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那么對于刑事犯罪中所犯罪刑的理解也會存在差異,這就造成了人們對于罪的重罪、輕罪認識。根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或者應受刑罰輕重的不同,而對犯罪行為作出重罪、輕罪或違警罪等不同級別的劃分,是外國刑事立法的普遍做法。重罪,作為與輕罪相對應的一組概念,那么重罪的定義就應該是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較大,且所受刑罰較重,有期徒刑3年以上的犯罪則應該被認定為輕罪。對于輕罪與重罪的界定,我認為應該基于社會危害性,同時兼俱所受刑罰輕重、具體罪行量刑程度綜合考慮,最終才能準確的界定輕罪與重罪。
(三)重罪化、輕罪化概念
重罪化,也稱重刑化。重罪化中的罪,是動詞,是司法審判中的定罪量刑,重罪化則是指基于某一刑法體系,因其社會因素,在某一時間段,無論是立法層面還是司法層面,對于罪的處罰力度較理論定罪量刑標準加重的一種現象,被稱為重罪化或重刑化。顯而易見,輕罪化正好與之相反,立法司法層面對于罪的處罰力度較理論定罪量刑標準較輕則被稱為輕罪化。
過度重罪化和過度輕罪化這一組概念又是與重罪化和輕罪化相對應的一組概念。過度重罪化和過度輕罪化是指基于某一時期刑法體系,在立法和司法層面,對罪的處罰力度嚴重較理論定罪量刑標準嚴重偏差,這種偏差,可能過度重罪,也可能過度輕罪,這種偏差是對于當時社會現狀及階段的嚴重認識錯誤,對社會及個人將會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
二、重罪化與輕罪化弊端研究
(一)重罪化弊端
刑罰不僅懲罰犯罪,同時,因其具有嚴厲的制裁措施,它也約束著一般人群,但重罪化趨勢的加重,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刑罰重罪化不利于犯罪人的改造。刑罰最直接調整的人群便是犯罪人群,而刑罰自產生之日起支持刑罰正當性的最重要的理論便是報應刑論,它的目的便是為了對已經構成犯罪的犯罪人進行懲罰,并使其在接受懲罰后的痛苦中進行反省,改過自新,而過重的刑罰,不合理的刑罰對犯罪人來說,反而會因重罪化的影響,使其對刑罰制度乃至社會產生仇恨、憤懣,與當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的對抗心理反而會加強,罪與刑的不適應,極有可能使犯罪人產生失衡心理,這樣一來,原本適行重罪化的目的沒有達成,反而適得其反。
第二,重罪化違背了罪刑相適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規(guī)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對罪刑相適應原則最經典的表述為: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罰當其罪,罪刑相稱。罪與刑二者具有緊密的關系,沒有犯罪就沒有刑罰,刑罰作為犯罪的必然后果,對防治犯罪具有重要的意義,罪刑相適應原則,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要想讓刑罰達到控制、預防犯罪的目的,必然需要刑罰堅持罪刑相適應原則,不可使刑罰重罪化。
第三,重罪化趨勢對司法實務的影響。首先對于立法層面,任何一個時期,重罪與輕罪都是并存的,對于我們所設立的罪名,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且在穩(wěn)定中持續(xù)擴展,重罪與輕罪的并存關系也就基于此而相互此消彼長,如一犯罪行為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呈現出爆發(fā)性增長趨勢,立法者基于刑事政策的考慮,勢必將此罪對應的威懾水平提高,那么從立法上的體現將是法律條文的再書寫或者出臺司法解釋,加重刑事處罰力度,從而達到提高威懾水平的目的,這種對于刑法條文及刑法體系的修改,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刑法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刑法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因此而逐漸降低,人們所敬畏的法律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會讓人民對于法的威嚴產生懷疑,也就使得刑法控制和預防犯罪的作用衰減,而立法層面的立法及修改法律行為,也會增加不必要打的立法成本。
第四,刑罰重罪化的其他弊端。刑罰的重罪化除上面三種顯著及重大弊端外,還有背離國際社會刑罰減重趨勢的弊端,國際刑法發(fā)展趨勢,自奴隸社會產生刑法,產生罪與刑的實質以來,一直朝向著更具理性化、更具人道主義的原則發(fā)展,同時,刑法又作為法律體系中有機的一部分,單獨的著重刑法發(fā)展,而忽視其他法律,不利于體系制度的融合和整合,就好比一棵樹,刑法作為樹木的樹葉,樹葉生長得繁盛而蔥綠,但是樹干卻細小,根基不穩(wěn),這樣的樹木是經不起自然的試煉的。
(二)輕罪化弊端
與重罪化弊端相對應,輕罪化趨勢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弊端,刑法自產生以來就以約束社會為目的,手段則為刑罰,而刑罰又是經過對自由的限制和身體的制裁,以及到極端的剝奪生命,通過這些具體的方式來達到約束社會的目的,如果說重罪化的弊端僅僅是影響刑事法律體系的建設,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的話,那么輕罪化的弊端則直接影響到刑法、刑罰的存在意義。
三、從刑罰歷史發(fā)展角度研究
向朝陽老師將刑罰的演變發(fā)展階段共分為四個階段,依次為復仇時代、威嚇時代、博愛時代、科學時代。復仇時代講求刑罰對犯罪人與被害人的同態(tài)復仇,同態(tài)復仇是指犯罪人實施了什么行為,法律規(guī)定被害人同樣可以施行同樣的行為,最為著名的就是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莫拉比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其中對同態(tài)復仇的經典表述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第二階段威嚇時代的特點包括:①濫用死刑,②廣施肉刑,③輕罪重罰,④株連無辜,⑤法外用刑。這一時代,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刑罰特征格外吻合,威嚇時代以犯罪人身體、精神感受為直接切入點,同時通過復雜的刑罰手段,達到約束社會的目的,這些刑罰大多是對身體的直接摧殘,故而被稱為肉刑,與現如今的刑罰具體措施相比,重刑化特征明顯,甚至有過度重刑化的可能。第三階段為博愛時代(有稱昌盛時代),這一時期特點為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刑罰人道主義等特點。第四階段為科學時代,推崇刑罰個別化原則,對不同類型的犯罪人適用不同的刑罰方法,刑罰應該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由注重犯罪已然轉向注重犯罪未然。
再回到我國新中國建國后刑罰發(fā)展趨勢,我國自1949年建國到1979年刑法頒布,因處于建國初期這一特殊時期,這期間并沒有成文刑法,這一時期刑罰以階級斗爭,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相關,整體上保持著罪刑相適應原則(實際并沒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予以支撐),后1979年刑法頒布,其模仿前蘇聯刑法體系,罪刑相適應原則為其特點之一,這一時期的刑罰重刑化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當時的社會階段,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的引入,大批1979年的刑法未涉及的罪名出現,再加上社會治安嚴重惡化,重刑化在當時有其必然性。最后1997年《新刑法》的頒布實施至今,逐漸確立了寬嚴相濟的刑事立法司法理論,重刑化趨勢得到控制,具體表現為《刑法修正案(八)》中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取消死刑,我國刑法刑罰走向緩和化。
四、結論
通過對刑罰重刑化與輕刑化弊端研究,我們認識到,無論是重刑化趨勢還是輕刑化趨勢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弊端,我國刑事立法及司法應當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公民的基本權益為出發(fā)點,堅持罪刑相適應原則。國際社會刑罰演變歷程與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刑罰演變歷程又表明,刑罰體系由死刑、肉刑為中心轉向自由刑、財產刑為中心,由繁到簡、由嚴酷到緩和的歷史發(fā)展必然是不容被阻擋。筆者認為,我國刑法刑罰體系不可重罪化,也不可輕罪化,應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吻合,注重刑罰的功能性與多樣性,逐步適應國際發(fā)展趨勢,加重財產刑的比例,最終走向緩和化。以上是我對刑罰重罪化、輕罪化的淺層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