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安徽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合肥230011;安徽廣播影視職業(yè)技術學院影視藝術系,安徽合肥230011)
從我國學科分類看,“設計學”被列為“藝術學”的二級學科,說明設計與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設計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形式,往往被視為一種目的性、功利性強的藝術。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對“設計”解釋有動詞與名詞之分,即設計是個動態(tài)的構思過程,又是執(zhí)行策劃的具體形式。藝術則是客觀物象通過作者情感體驗的審美活動過程,是一種感性的過程。情感和想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征,情感左右藝術家的想象,想象的再現則表現藝術家的情感,所以藝術是“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1]。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藝術是我,設計是他”已經成為基于“美”的兩個相互獨立的活動體系。
藝術一詞最早出自《后漢書·文苑列傳》,“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2],其中“藝術”是指六藝和數術等方面技能,和當今“藝術”含意不同。英語中藝術“Art”是為了有效達到一定的生活目的,通過加工形成某些材料,生產出可觀成果或作品的能力或作為活動的‘技術’被統稱為藝術,與現代所講的“藝術”概念也不盡相同。直到17世紀藝術的美學問題和概念開始從技巧或技藝的哲學中分離出來[3]26。由此可見,從強調“術”到注重“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在“藝術”這個詞語的根源來看,都有相似的指令與界定。雖然對于如何認識“美”與“術”的關系,在美學與藝術學中依然存在許多爭議,但“藝術”終歸是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是情感活動的過程,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生活之一,是從業(yè)者的一種“人生價值”和“文化價值”[4]。
羅丹曾說“藝術就是感情”。藝術是感性的,他給人的是美感與享受。藝術是為我,為共性而個性,從而達到人類精神升華,這才是藝術的真目的。藝術更注重于個性的展現與個人風格的養(yǎng)成,藝術家在進行藝術活動時個人的感情始終貫穿于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不管是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還是本體形態(tài)的藝術,都是藝術家精神性創(chuàng)造現象,這些就是所謂的“藝術是我”?!缎窃乱埂肥呛笥∠笾髁x畫家梵高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被認為是梵高“想象”出來的最美妙情景。整個畫面以彎曲長線和破碎短線交織而成,這種“虛構”的奇幻景象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yōu)殍蟾咦约旱乃囆g情感再現。畫面不是對周圍物象科學的研究,而是不羈的激情表達,色彩與形象敏感而不穩(wěn)定,是強烈感情的創(chuàng)造性嘗試。正如梵高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的那樣,“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fā)出駭人的光熱巨浪……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手法也帶有濃厚的個人風格和印記,其無限重復的圓或點的形態(tài),強調對比的色彩,大面積的覆蓋和包裹一切東西,重復與不斷重復,交織與不斷交織,構成了草間作品強有力的特點。圓點、植物、網狀、鏡子、繁殖與性這些普通而平凡的東西,草間將它們融進自己的藝術作品,訴說著內心世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正如草間彌生所說:“我把最高的想象力,放進我的藝術里……”。不論是梵高還是草間彌生,我們都可以清晰的體會到藝術的主觀性。藝術雖在它的創(chuàng)作時期與物象糾纏在一起,但是一經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融進了藝術家的思想,它就變成了極具社會象征意義的精神現象,即“藝術是我”。
墨子曾經說過:“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長安,然后求樂”。其深刻表明人與物之間及“美”“樂”的關系。而“設計的本質是解決社會上多數人的共同問題”,其出發(fā)點在于服務社會,即為人造物,他是“為人造物的藝術”[3]55,所以功能性與審美性是設計師考慮的核心問題,而功能性是首要的,即設計是以實用為目的。當我們對產品的審美需求日益增強審美意識也就介入了設計,也只有“發(fā)生審美的需求之后,設計才有了藝術的成分”[3]65-66。雖說藝術并不是設計與生俱來的品質,但當我們擁有了審美意識之后,藝術便成為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任何事物都具有形式,設計的功能性與審美性也是通過形式來表達。別林斯基曾說“現實好似地下未經洗煉的純金,藝術則是把這黃金洗練出來,融化在優(yōu)美的形式里”。形式是內容的組合方式,設計在藝術中主要表現為形式美,形式美首先是表現內容的外部形態(tài),形式與內容必須是同一載體,形式與內容不可分解;其次形式美具有鮮明性,能夠使觀者先于內容被感知,這也是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時,首先感知到的是物體的顏色與外觀;其三形式美必須以物質化表現出來。除此之外形式美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具體可感知的外在形象,但設計中形式美的前提是實用的,這就是“設計是他”。如根據人體工程學人的坐姿有五種,座椅的承載設計也就以此為標準,即“設計是他”。雖然現代座椅的設計有不計其數的種類,其主要是材料、技術的革新與設計師們所傾注的情感因素。
藝術源自生活,設計是藝術的一種展現形式,設計與藝術之間并行不悖,既有區(qū)別亦有關聯,不能相互替代。關于設計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就提到:“藝術是個人意愿和想法對社會和生活的一種自我表達,它源自社會與生活;設計的實質是發(fā)現一個大多數人都遇見的問題,嘗試去解決問題的過程。好的藝術設計既需要滿足設計的使用功能,同時也要實現藝術的自我價值”[5]。由此可見,藝術與設計出發(fā)點是完全不同的,但設計師應當具備藝術家的造詣,將藝術的修養(yǎng)在設計中得以體現。
設計中的藝術是一種“實用美術”,實用美術也曾被稱之為“工藝美術”,即工藝加美術的意思,是一種與實用功能相聯系的應用藝術,它與一般意義上的“造型藝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尤其是繪畫與雕塑,但與建筑藝術很相近。雖然繪畫與雕塑也受材料與工藝的牽制,如水彩畫依賴顏料、水彩紙;國畫依賴宣紙、國畫顏料;油畫依賴于油畫顏料與專屬畫布;雕塑則依賴青銅、大理石等材料。但是藝術家并不考慮作品的實用性,而是通過載體及材料來表現某種主題思想,這就是所謂的“精神產品”“純藝術”。設計具有“按照美的規(guī)律為人造物”的本質,誠然一些實用美術也會在局部繪制或雕刻些紋飾作為裝飾,如明代的宣德爐,但其造型、紋飾都源于典故,且整個制作過程必須由某一機構監(jiān)督督促之下,按照某一程序完成,這樣的工藝美術并不不能稱之為設計。諸葛鎧先生在《設計藝術十講》中也闡述了“設計必須是人工創(chuàng)造的產物,并有使用價值,這就不同于單純的自然物或歷史的疊加,也不同于純粹精神產品,是可知覺產品的物化,在給人以美享受同時也有別于純技術產品”[3]101-102。由此可見,除了實用性以外,藝術與設計具有同一性。
設計是一種為人造物的藝術,設計在科學技術與藝術、再現與表現、實用與審美之間是獨樹一幟的。也就是說,設計具備不可否認的藝術性,但又和實用性不可分離,是藝術中特殊類別。但在設計與藝術的認知上,我們不要將設計當作藝術活動來看待,把“設計當我”,夸大精神功能,混淆兩者最終的目的;也不要把技術混同于設計,盲目夸大技術成分,這種忽略設計中的審美性,完全注重功能性,掩蓋設計中的美學的成分,最后會流于技術設計的功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