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沁瑩
“攝影絕非歷史的偶然,而是蛻變的一刻——她選擇以光來發(fā)聲?!雹偃盍x忠:《攝影美學七問》,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首頁。這是攝影大師尚·杜杰德說過的一句話。接觸了新聞攝影之后,結合這句話,我覺得攝影這門藝術除了視覺領域,還可以在個人、社會、傳播等多個層面有更多的聯(lián)系和啟示。
曾看過一篇博文《攝影有哲學》,個人認為攝影確實是一種哲學的存在,事物是相對的,思維和存在也是攝影上的反應。反觀現(xiàn)在這個新時代,過于豐富的信息,多元過了頭的價值,人人都能通過照片發(fā)聲,那么新聞攝影是否還能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將怎樣去表現(xiàn)?以下從幾個角度談談在新時代下的新聞攝影表現(xiàn)。
新聞攝影首先要表現(xiàn)的就是呈現(xiàn)真實,就像是在攝影倫理中提到過的,攝影被當做一種證據(jù),筆者認為它是一種正面的“記錄”。攝影發(fā)明之前,人們不能明確地掌握記錄,而在這之后,人們就可以利用攝影把會忘記的東西留下來。
當新聞攝影被當成是記錄或者證據(jù)時,它就具有了正面功能與反面效果。攝影將歷史壓縮,要想讓攝影記錄下的歷史,新聞攝影下的事件被人們相信,就需要真實呈現(xiàn)。一張包含著真實信息的照片足可讓那些質疑者無話可談,新聞攝影更是如此。
新聞攝影作為一種認識與揭露就需要講究真實。攝影的照片記錄了真實,為報道的內容提供了證據(jù),一旦照片佐證,便似乎可信。例如,《論攝影》中講述的,1871年6月巴黎警察大肆搜捕巴黎公社社員,正是用照片來作為依據(jù),照片也就變成現(xiàn)代國家監(jiān)視和控制日益流動的人口的有用工具。②桑塔格:《論攝影》,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第41頁。對于任何新聞攝影照片而言,真實無比重要。就好比史密斯的戰(zhàn)爭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卡帕的照片同樣表現(xiàn)了赤裸裸的現(xiàn)實,而同樣是戰(zhàn)爭照片,只是前者所表現(xiàn)的是詩意化的精神。但是不論表現(xiàn)上多么不同,他們的照片都是給人真實的感覺,同時也替人性、戰(zhàn)爭、人與戰(zhàn)爭的關系做了永垂不朽的見證。
新聞事件正因為有了照片的佐證才能給受眾視覺上的真實體驗和心理上的視覺相信。當然我們這里不提倡為了刻意追求真實而造成局部失真。新聞攝影本質上更是一種記錄和真實映照,而呈現(xiàn)真實就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真實地呈現(xiàn)?我們需要了解并把握好新聞心理。首先需要處理好“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哲學上往往會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進行討論,在新聞攝影中同樣存在。到底是新聞事件決定了我們拍攝什么,還是我們的思維決定了拍攝呈現(xiàn)什么?不論是思維決定存在,還是存在決定了思維,對于新聞攝影而言,都要站在正確的位置才能接收到攝影語言的聲音。拍攝者用相機來傳達信息,對新聞事件加以輔助說明,而照片則是受眾了解攝影者心理和拍攝對象的一面鏡子。新聞攝影者在按下快門時,需要掌握眼前的畫面,然后在大腦中進行初次篩選,選擇性地傳達畫面。如果我們能注意到這一點,就比較容易從照片上看出攝影者的心態(tài)和信念所在,并且比較準確地感受攝影作品的創(chuàng)作精神。反之,如果缺少了內心世界的呈現(xiàn),攝影乃至新聞攝影都會失掉其內在精神。沙龍攝影就是如此,僅僅依賴器材和對象,憑借外在的“感情道具”,這樣就像花瓶一樣,最多只能帶來短暫的視覺美好,意義上就會出現(xiàn)較大缺失。如果新聞攝影被動地接受對象,那也觸及不了心靈層面。
攝影中講究一種“分階段曝光法”,指的是一種特殊視覺,將世界、照片和自我心靈呈現(xiàn)對應關系。結合這一點,我們發(fā)現(xiàn)新聞攝影展現(xiàn)真實雖然需要觸及心靈,但是也同樣要求不能有過度主觀意識。從攝影倫理上來講,一個新聞攝影者絕對不能將自己的過度主觀意識強加到對象上。你一旦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作品就會充滿個人的價值判斷,就很容易造成照片的失真或失格??傊侣剶z影者只有把握好“度”,才能抓好攝影之魂。
《攝影美學七問》中提道:“一個攝影家在汲取一個影像時,一定要注意他在開啟一個“收訊的新水平”,或者說是“期待的新水平”,在這個水平線上傳達出事物的精神”①阮義忠:《攝影美學七問》,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第58頁。。新聞攝影也是如此,我們有太多封閉的影像,我們報道攝影大多只是記錄事件,這只是框架里的“境界”,好的作品一定要打破框架,尋找出新聞事件的意義并且將其延伸出去。比如布列松的一幅作品《決定性時刻》,照片中一名小女孩奔跑著跨入巷子中的一小方陽光中,影像雖然被定格,但在當時因此產生了一個特有名詞,就是決定性時刻。這張簡單的照片作為一個開放的影像開啟了一個新的水平。
打破常規(guī)也可以理解為求新、求異,特立獨行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嘗試。在第60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中,自然類單幅獎獲獎作品大多是瀕危物種們的困境,他們在人類社會中遭到屠殺或生存環(huán)境被破壞。但其中一幅自然類組照三等獎:《現(xiàn)在你看到我了》給觀眾的印象最為深刻。原因為何?這張照片不同于其他作品,而是運用虛影效果將夜晚用肉眼看不到的野生動物與滿天星斗結合起來,模糊幻影是真實的又似即將消失,一種預示意義就被凸顯出來了。
如何打破常規(guī),求新求異?個人認為可以在新聞攝影原有的固定手法上適當加入人文特點。我們常說新聞攝影區(qū)別于其他攝影,它是一種紀實手法,常常是循規(guī)蹈矩,需要呈現(xiàn)更多的內容,因此很難表達人文的東西。實則不然,新聞攝影本就屬于攝影中的一種,新聞攝影同樣可以加入一些人文的元素,只是它展現(xiàn)的方式不同。
新聞攝影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人為的有選擇性拍攝,這也就產生了一種“安排手法”,這一手法在紀實攝影上備受爭議。安排手法就是某一個映像深刻的場景曾經出現(xiàn)過,他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拍攝者沒能及時記錄下來,于是他們利用還原當時場景的方式重新拍攝。這樣的拍攝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意識,有人說他不適合紀實的時間特點,但這從景象上來說又確實是真實發(fā)生的。所以在我看來,新聞攝影中用這樣的“安排手法”未嘗不可,只是時間上錯過,但并沒有違背真實原則。所以新聞攝影同樣可以展現(xiàn)人文,當“安排手法”和新聞攝影兩者在適當?shù)那闆r下相結合,也許將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好效果。
在同一個新聞事件上,具有豐富經驗的記者所拍攝出來的新聞攝影作品是更有一定的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但是過度的“個人經驗”在“共同經驗”的內容中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問題?!皞€人經驗”在某些時候容易形成一種刻板印象和思維定式。攝影者在拍攝新聞作品時往往會帶有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在認知上會產生一種固定的模式。這種思維定式產生的影響更是兩個方面的,它能夠通過個人的經驗幫助其準確定位,反之也可能起到錯誤導向。如果將共同的經驗同個人經驗結合,則會讓新聞攝影照片中的語言更加清晰、明朗化,就好比哲學上講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強強聯(lián)合。
說到尋求“個人經驗”與“共同經驗”最佳結合,那就需要提到在新聞攝影中同樣講究“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就包也正好指示了:新時代下“個人經驗”需要同“共同經驗”相結合?!皞€人經驗”包含了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這利用的就是這種聚合思維,人們依據(jù)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圍,能產生某種邏輯性結論?!肮餐涷灐毕赂菀籽苌霭l(fā)散性思維,使攝影者按照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種答案,這種方式打破了已有的經驗,讓經驗不再僅僅局限于個人層面,當然這種經驗要圍繞著新聞攝影主體來展開。
我們都知道不論在什么時候,一位新聞攝影記者對于新聞的報道,不論是從心靈層面還是事件主人公方面,隱私這個點上都應該有一個限度。攝影家布蘭德早期所拍攝的煤礦工人就是如此,他從拍攝對象的立場出發(fā),選擇另外視角來講訴他們的生活,著重報道煤礦工人的生活經驗,而不是以揭發(fā)隱私的觀點來拍攝,這使得作品獲得了更佳的效果。“個人經驗”告訴我們揭發(fā)隱私的求異點會讓照片更有看點,但是“共同經驗”可能引導我們更加注重其他層面,例如道德、正能量等。當我們不再只傾向個人,而是將個人與共同最佳結合,這樣作品中展現(xiàn)的語言才會更有內涵和意義。
如果說攝影是科學技術下的產物,那么新聞攝影就是整個信息時代下的產物,或者說是媒體傳播中錦上添花的一個手段??茖W與技術的本質就是一種“認識”,新聞攝影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傳遞,真實的新聞在傳播到受眾手中是經過了選擇的。換句話說,人們接收到的新聞攝影的真實是拍攝者或者編輯選擇的真實展現(xiàn)。但最終的結果則表明新聞攝影本質上都是一種記錄。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信息社會,要想發(fā)揮新聞攝影不可替代的作用,還需要:新聞攝影作品呈現(xiàn)更多的真實;攝影者突破常規(guī);思想上尋找到“個人經驗”與“共同經驗”的最佳結合。(指導教師:付靖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