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谷花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行為的基本法律準則。中學開展憲法教學,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規(guī)定,認識和維護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懂得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自覺維護憲法的權威和尊嚴。中學憲法教學主要通過“道德與法治”“政治生活”課程進行,對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增長其憲法知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維權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中學憲法教學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采取相應對策予以解決。
一是憲法內容抽象。憲法理論性強,內容抽象,其條文與中學生的聯(lián)系不緊密,沒有直接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目前憲法教學目的主要是教育學生學法和守法,而忽視中學生用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重理論輕實踐,所以學生覺得憲法教學內容枯燥,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框框,學習目的在于應付考試。
二是教學方法單一。部分教師照本宣科,將憲法條文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獲得的只是表象的憲法知識,形成的只是一個個條款意象。[2]由于教師單向灌輸而缺乏師生雙向互動,造成教與學的隔閡,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學習能力的發(fā)揮。
三是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3]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主要指教科書、粉筆、黑板、掛圖等。目前部分中學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憑一本教科書、粉筆加黑板進行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針對中學憲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提高中學憲法教學的實效性。
憲法具有很強的概念性和理論性,內容十分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應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引入憲法案例,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用結合。勞倫斯.萊恩在《歡迎學習案例法》一文中指出,每一個教學案例都給學生提供了精確解釋法律的范本,把真實的現(xiàn)實社會帶入課堂,提高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
憲法案例的教學步驟:第一,選擇案例??梢詮膱蠹堧s志和影視劇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社會熱點案例。第二,展示案例??稍谡n前展示,也可在課中展示。如講授憲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時可在課前展示,讓學生提前準備;在講授憲法具體條文,如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時,可直接把案例穿插在課堂教學之中。第三,提出問題。教師要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案例。教師要善于用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形成“心憤口悱”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使枯燥的憲法條款變成有生氣、有興趣的教學內容。第四,引導討論。教師可將教學班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充分發(fā)表意見,然后由組長闡明各組討論結果。第五,教師總結。教師根據各組討論結果做總結發(fā)言,重點對學生討論意見進行點評,從案例中得出結論。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給予即時信息反饋,使學生的感性認知得到理性升華。
憲法教學離不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講讀法、講解法、討論法等,但不能墨守成規(guī)。針對憲法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特點,應引入研究性教學法。所謂研究性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研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5]
憲法教學引入研究性教學方法,教師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要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是為了學,為學而教;學非盲目學,要在教師指導下學。只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效果才能提高。研究性教學法,要求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參與教學研究,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獲得新知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yōu)橐粋€主動獲得知識的研究者。[6]創(chuàng)新教學法也要結合講授法、講解法,不能孤立使用。
憲法教學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與落后的教學手段有關。為提高憲法教學效率,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引入多媒教學手段。多媒體(M ultim edia)包括文本、聲像等多種媒體形式,具有四個特性:一是多樣性,使計算機所能處理的信息范圍的靜態(tài)數(shù)值、文字的圖形擴展到動態(tài)的聲像和視頻信息;二是綜合性,使多種不同形式的信息綜合地表現(xiàn)某一教學內容;三是交互性,變教師教與學生學單向活動為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四是延伸性,可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延伸,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師生保持相互溝通,學生提出疑惑能得到教師的及時解答。中學憲法教學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三個優(yōu)勢。
1.化靜為動,激發(fā)學習興趣。憲法是靜態(tài)條文,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如在講授“憲法對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時,結合2018年9月4日第21號臺風“飛燕”過境大阪,造成關西國際機場關閉,機場近3000名旅客被困,其中有中國游客750余人,中國領事館及時租了15輛大巴到機場,緊急轉運滯留關西國際機場所有的中國旅客。其他國家的旅客滯留機場無助亦無奈,而我國旅客能及時轉運?,F(xiàn)場還有數(shù)名臺灣地區(qū)旅客過來詢問:“可以隨同乘車離開嗎?”中國旅客回答:“只要是中國人都可以乘車離開。”針對這一事件,教師收集相關資料,編制視頻,讓學生看到強大祖國給公民帶來的安全感。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悟到“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感受到中國公民的自豪和幸福。
2.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究精神,對一些問題常常追根究底。如講授“公民身份的確認”問題時,難點是“公民”這個概念。教師制作了若干張不同身份人物的圖片,包括剛出生的小孩、老人、犯人、出國旅行者、出國探親者、華僑、香港居民等,每張圖片配有文字說明,通過多媒體技術逐一演示后提問:上述人物哪些是中國公民?哪些不是中國公民?然后分小組討論,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其中意見不一致的有:認為剛出生的小孩不是中國公民,因為還沒入戶籍;犯人不是中國公民,因為他的公民權利被剝奪;華僑是中國公民,因為華僑是華人;香港居民不是中國公民,因為香港是資本主義制度。接著教師講解“公民”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國公民,除必須具有中國國籍外,沒有任何限制條件,即不分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權利,都是中國公民。因為剛出生的小孩、犯人具有中國國籍,所以是中國公民;華僑雖是華人,但無中國國籍,所以不是中國公民;對香港居民要具體分析,具有中國國籍的香港居民是中國公民,具有外國國籍的香港居民不是中國公民。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3.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憲法中涉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從第33條至第56條共24條,內容非常繁雜。在上課前,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板書設計制成pp t課件,用多媒體在課堂上配合教學演示,化繁為簡,突出重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冗雜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加以精減,突出教學重點,對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多媒體教學亦有誤區(qū):一是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必須精心備課,加工制作課件,切忌追求形式,追求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動畫和新奇影音效果,造成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7]二是強化課件演示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濫用多媒體,只演示課件,照屏宣科,學生被動地觀看課件演示,難以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三是追求多媒體技術而忽視其他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學手段的先進性,還取決于與其他教學方法相互協(xié)調,如果盲目地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那么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中學生是我國法制教育體系中最為直接的教育對象,但目前中學生學習憲法的目的是應付考試,把憲法條文當作死記硬背的東西,缺乏對憲法教學內容的實質性理解。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得以實施的重要基礎。[8]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是中學憲法教學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fā)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9]這是對教師的鞭策,也是對學生的期望。因此,在憲法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