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軍
在學校的教學與教研活動中,會產生各種類型的教育資源。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考評教學效果的試卷類資源,開展教學、反思教法的教案類資源,知識傳遞、動態(tài)講解的錄屏式微課,多方團隊合作、制作高大上的演播式微課,等等。
傳統(tǒng)出版時期,教育資源的載體封固在紙質出版物和光盤中,有具體可見的物質載體,其傳播方式相對簡單,版權保護也相對簡單,出版單位在版權保護中占據高點。由出版單位主導發(fā)起教育資源的遴選,評定教育資源的優(yōu)劣,樹立標桿,進行精品出版,一對多地傳遞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整體教育水平??刂谱〕霭婧蛷椭骗h(huán)節(jié),就保護住了教育資源的版權。
互聯網技術的產生,使教育資源的傳播變得極其便捷。某次考試的試卷甚至在考試還沒結束,就傳遍網絡。教師備課教學所需的素材,都是隨手可得。在網絡面前,需要紙質載體進行傳遞的資源壁壘被打破,大家心安理得地徜徉在海量的資源海洋里,沐浴陽光,呼吸自由空氣,毫無顧忌地篡改、引用、分享?!昂侠硎褂谩北粯O端化,原創(chuàng)作者的聲音被淹沒,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迫在眉睫。
數字出版時期,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相比傳統(tǒng)出版面臨諸多的問題。
傳統(tǒng)出版時期,教育資源的來源比較單一,海量的教育資源分散于各個空間,無法溝通,無法交流,各個空間之間壁壘的打破由出版單位來承擔,教育資源的來源基本上只有一種,即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圖書和光盤產品。
數字出版時期,分散于各個空間的海量教育資源蠢蠢欲動,活躍于各種平臺,不停地流動變身,閃爍于我們面前。本文選取了三個平臺,來看看它們的情況。
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http://www.ahedu.cn),安徽教育廳主導建設,面向整個安徽省教育系統(tǒng)的公益性平臺。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平臺中的教育資源數量初具規(guī)模,極其豐富。平臺中教育資源的來源有兩類,一類是注冊用戶自發(fā)上傳共享的教育資源,已有17484120份;另一類是平臺采購的教育資源,如:教學大師、高三微課等。
蕪湖智慧教育應用平臺(http://zh.whedu.net),蕪湖教育局主導建設,面向整個蕪湖地區(qū)教育系統(tǒng)的公益性平臺,平臺中教育資源的來源和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相同,也是兩類,一類是注冊用戶自發(fā)上傳共享的教育資源,已有3033274份;另一類是平臺采購的教育資源,如:“樂樂課堂”同步微課資源、教學大師、影視課堂、云圖書館、時代優(yōu)課,等。
時代教育在線(http://www.timeep.com),時代新媒體出版社主辦,企業(yè)運作的專業(yè)化數字出版平臺,其教育資源的來源以自有版權為主,如人教數字校園、教學大師、影視課堂等。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野蠻瘋長的開啟,養(yǎng)成了廣大網民一些不好的上網習慣,認為什么資源都應該是免費的。在新事物的擴張階段,以“分享、暢通”為精神的互聯網高舉“免費”的大旗,無可厚非。在教育資源海量化,各種平臺雨后春筍般涌出的今天,大行其道的免費意識肆無忌憚地踐踏版權,會極大挫傷原創(chuàng)者的積極性,教育資源的專業(yè)化、精品化無從談起。長此以往,粗制濫造的低劣教育資源充斥在周圍,最后導致教育資源泛濫,要找到優(yōu)質資源將是一大困難,這樣不僅會嚴重浪費教育資源,而且還會阻礙教育資源的健康發(fā)展。
教育資源的類型眾多,其版權歸屬比較復雜。我國現行著作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教育資源的歸屬也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
教案是教師教學實踐的基本依據,撰寫教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撰寫教案是教師為完成教學工作而創(chuàng)造的職務作品。
錄屏式微課是為了輔助教學,高效教學而錄制,不是教師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老師創(chuàng)造性表達教學內容的一個手段,智力創(chuàng)造的成果,理應屬于個人作品。而演播式微課制作難度高,儼然像一部微電影,應當按照電影類作品進行版權保護,制片者享有版權。
作為知識共享方式的一種,教育資源的數字出版實現了教研成果的廣泛交流,推動了知識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然而和其他一切知識共享運動一樣,教育資源網絡數字出版在開展過程中也遭遇了與版權保護之間的沖突。實際上在人類知識傳播過程中,版權保護制度維系了版權所有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最終使人類文明得以不斷豐富和傳承。
版權作為一種私權,當然具有民法上財產權的性質,理應受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版權保護的最大意義就在于不僅可以激發(fā)廣大勞動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精神財富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貢獻,同時還是繁榮文化藝術事業(yè)的必然要求。然而互聯網公開、共有、開放的明顯特征,從本質上就強調“資源共享”的合理性。為了使每個社會成員能夠在相應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我國已經將“資源共享”規(guī)定為信息化社會的基本要求和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方針,這樣就可以實現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換取量多質優(yōu)的信息,最終最大限度地滿足網絡用戶的需求,提升信息服務者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教育資源的精準化是數字出版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精準化,雖然教育資源很多,但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就會出現“李康之惑”。為了避免出現“李康之惑”,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是一種必然趨勢。只有在實現用戶和權利人利益平衡的前提下,才能鼓勵權利者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優(yōu)質作品,用戶才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效學習、高效教學。
在平臺的實際運作過程中,權利人和一般用戶往往是同一個體的不同身份,大量擁有某一作品版權的權利人同時是平臺用戶,用戶利用平臺資源進行創(chuàng)作上傳的過程也是成為版權人的過程。以用戶為導向的版權意識樹立,不能單純依靠空洞的說教,更重要的是讓用戶在日常使用中切身體會到尊重他人版權給自己帶來的便利,以及為用戶開拓便捷合理合法使用他人版權作品的渠道,讓用戶發(fā)自內心地接受版權保護、尊重版權制度。
平臺建設的算法設計中建立版權參數模塊,引入CC協議,量化成各個細指標,在用戶上傳教育的資源的時候,明顯突出地讓用戶進行選擇,標識公示,以明確此教育資源的版權歸屬,強化用戶的版權意識。
平臺建設的算法設計中引入評價機制,根據評價機制建立獎勵系統(tǒng),獎勵系統(tǒng)分為兩塊,一是對用戶本身的積分獎勵,建立虛擬貨幣,構建開源的用戶系統(tǒng),另一個是對教育資源的評價,根據評價機制的反饋,篩選出有價值的教育資源,篩選出來的教育資源給予優(yōu)先標識。下次檢索教育資源的時候優(yōu)先查到,這樣可以引導和規(guī)范用戶的行為,幫助資源管理者進行評價和鑒定,方便用戶選購,保證了用戶對教育資源的消費是物有所值,從而促進數字出版平臺的健康發(fā)展。
在數字出版平臺中,設立版權管理團隊,專門處理版權問題,強化版權管理團隊的管理職能,突顯傳統(tǒng)出版中的編輯審核把關職能。版權管理團隊的主要職能如下:(1)根據平臺評價機制的反饋,對教育資源進行精品化固定化,突顯權威功能,彰顯傳統(tǒng)出版中圖書的標桿作用。(2)對知識樹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細化,主動出擊,按照傳統(tǒng)出版的模式組織生產長尾理論中的末節(jié)資源,滿足用戶的需求。(3)根據平臺設置的版權規(guī)則,及時處理疏導侵權問題,平衡共享與私有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版權保護氛圍。
數字出版中的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育公平,讓偏遠山區(qū)的師生也能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數字出版中的教育資源讓知識的學習多樣化,提升教師的教研水平,縮短學生的學習進程。沒有版權保護,這一切都是水中霧,虛無縹緲。數字出版中教育資源的版權保護與發(fā)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汪瓊.知識產權保護與在線課程[J].中國網絡教育,201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02)[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劉清堂,楊宗凱.資源的數字版權保護機制的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