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日 羅毅峰
摘? ? 要: 通過對《儀禮·士冠禮》鄭玄注釋條例的匯總分析,可以將其注釋內容分為文義注釋、禮法注釋、文字??薄⒁C、闕疑五類,同時對鄭玄注經多用直訓、隨文而釋、善于發(fā)凡等特點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 儀禮? ? 士冠禮? ? 鄭玄注
《儀禮》,原名《禮》。因其是《禮》的本經,所以又稱《禮經》。漢代人因其所講的是士階級的禮儀制度,故稱之為《士禮》;漢人還時常把它稱作《禮記》。晉人認為《儀禮》所講是禮儀中的具體過程、儀式,故稱之為《儀禮》,但一直未成通稱。直到唐文宗開成年間石刻九經之后,《儀禮》的名字才成為通稱,并沿用至今。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是最早為《儀禮》全書作注的人。鄭玄曾經進入太學習經,之后跟隨張恭祖學習《古文尚書》《周禮》《左傳》,跟隨馬融學習古文經。后來他因黨錮被禁,遂閉門治學、整理圖書,以其治經的廣博、精深被尊為大師,其學問自成一學——“鄭學”,世人以鄭玄注三禮而后有“三禮”之稱。
一、關于《儀禮》鄭玄注釋的研究
對于《儀禮》鄭玄注釋的文獻學研究,主要集中于??睂W和訓詁學方面。??睂W方面,張舜徽先生在《鄭學叢著》中的《鄭氏校讎學發(fā)微》部分,總結出鄭玄??睂W的十五個原則,并配以鄭玄《三禮注》的注文舉例說明。楊天宇是《儀禮》鄭注研究中比較突出的學者,他在《鄭玄?!磧x禮〉兼采今古文的三原則》[1]、《鄭玄?!磧x禮〉兼采今古文的二原則》[2]這兩篇文章中,對鄭玄《儀禮注》取舍今古文的原則作了較為深入的闡釋,并將其歸納為“合理、符合規(guī)范、存古字、字義貼切、習用易曉”等五條原則。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對鄭玄的校勘思想、成就及影響等進行研究和總結。
訓詁學方面,鄧聲國先生在《鄭玄〈儀禮注〉訓詁術語釋義例芻議》[3]一文中,把《儀禮》鄭玄注所用的訓詁學方面的術語整理歸類,并加以分析,總結出鄭玄運用訓詁術語的“簡明扼要”的方法。還有學者比較關注鄭玄注釋的聲訓現(xiàn)象,張能甫在《關于鄭玄注釋中“讀為”“讀如”的再思考》[4]中集合了鄭玄注釋中用“讀為”“讀如”的例子,闡述它們的功用,明確他們的分別,并且闡釋了這兩個術語的變體。此外,北京語言大學碩士李志娜在《〈儀禮〉鄭注考》一文中從校勘學和訓詁學角度對《儀禮》鄭玄注釋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
二、《儀禮·士冠禮》鄭玄注的內容
1.釋字義
鄭玄注釋字義有“某,某”“某(者),某也”“某,猶某也”“某,謂某(也)”等幾種形式。例如:
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鄭玄注曰:攝猶整也。[5]((956)
《說文解字注》:“攝,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p>
《說文解字·攴部》:“整,齊也?!盵6](62)
在此上下文語境中,“攝”的意思就如同“整”,即第二次行醮禮時要把酒整新之意。鄭玄以“整”來比況“攝”。而“猶”的意思大致就相當于今天的“就像”“如同”。與此相似的還有“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句,鄭玄注曰:病猶辱也。在此語境下“病”要表達的意思與“辱”接近,所以用“辱”比況“病”。
“某,謂某(也)”則更為靈活,類似今天我們所用的“意思是”“指的是”。
例如:
若庶子,則冠于房外。鄭玄注曰:房外,謂尊東也。[5](956)
庶子在房戶外舉行加冠儀式,意思是以嫡子為尊,“謂”在這里是表示解釋說明的。同樣,在“古者生無爵,死無謚”句,鄭玄所注“古,謂殷”是說明這里的“古”指的就是“殷”。
當一字不能盡其意的時候,鄭玄還用“某,某也,某也”的形式進行訓釋,乃至以“某,某也,某也,某也”充分說明字義。
2.釋禮法
鄭玄注《儀禮》不僅局限于注文義,更注重解釋名物的本源、儀式的內在涵義等,使得讀者不僅理解字面含義,也能更好地理解禮法制度。例如:
兩甒,有禁。鄭玄注曰: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5](956)
此處鄭玄不單解釋何為“禁”,還注“因為酒戒也”來說明此器為何稱作“禁”。
入見姑姊,如見母。鄭玄注曰:如見母者,亦北面......不見妹,妹卑。[5](953)
鄭玄注意到經文只提到“姑姊”卻忽略了“妹”,所以特在此處解釋妹年幼位卑,于禮法不用拜見。
玄酒在西。鄭玄注曰:玄酒,新水也。雖今不用,猶設之,不忘古也。[5](956)
“玄酒,新水也”后接“不忘古也”進一步解釋設玄酒的禮義??梢娻嵶⒉粏问柰ㄎ牧x,更注重禮法制度的闡釋,使后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文字???/p>
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爭,最初是由文字形體不同而起。對于注經來說,不先校正文字則無以展開工作,所以鄭玄注《儀禮》也先對經文作了細致的??惫ぷ?,文字異同必錄于注中。
在《士冠禮》鄭玄注中,對異文的校勘主要有“古文某作(為)某”“古文某皆作某”“今文某作(為)某”等形式。若從古文,則在注釋中標出今文,若從今文,則在注中標出古文。例如:
贊者盥于洗西,升。鄭玄注曰:古文盥皆作浣。[5](952)
《說文解字·皿部》:“盥,澡手也。從臼水臨皿。《春秋傳》曰:‘奉匜沃盥。古玩切?!盵6](99)
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鄭注曰:今文纁皆作熏。[5](950)
《說文解字·糸部》:“纁,淺絳也。從糸熏聲。許云切?!盵6](274)
《說文解字·屮部》:“熏,火煙上出也。從屮從黑……許云切?!盵6](9)
此處介紹士冠禮所用到的服裝——爵弁服包括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纁裳指淺絳色的裳??芍颂幱帽玖x為“淺絳色”的“纁”更為恰當,所以鄭玄從古文不從今文。
對于文字是非的辨別,主要有“某當為(作)某”“字之誤也”等形式。例如:
加俎嚌之,皆如初,嚌肺。鄭玄注曰:加俎嚌之,嚌當為祭,字之誤也。[5](957)
鄭玄在此處根據禮制判斷“嚌之”的“嚌”應為“祭”,是字錯了。因為據禮制慣例,行醮禮的豚俎要先祭再嘗,而且上下文均先祭再嘗,此處說“皆如初”所以應與上文一致,“嚌”為字誤。
請醴賓,賓禮辭,許。鄭玄注曰:此醴當作禮,禮賓者,謝其自勤勞也。[5](953)
若不醴,則醮用酒。鄭玄注曰:醴亦當為禮。[5](956)
對于“醴當為禮”,學界觀點不一。有的學者認為“醴”“禮”互通,且《儀禮》中多見“醴子”“醴婦”“醴賓”也是如此,不必改。但楊天宇先生則認為,鄭玄破“醴”從“禮”是據事理判定的字誤。此處描述是答謝賓客的“禮賓”儀式,“醴”是用來行“禮賓”之事的酒,重點在于“禮賓”。
筆者以為,既然“醴子”“醴婦”在《儀禮》中頗為常見,“醴”“禮”互通又十分常用,則學問深厚如鄭玄不會視而不見,那么為何有的地方他破“醴”用“禮”,有的地方卻不然?所以此處與他處一定是有區(qū)別的。將這些地方加以對比會發(fā)現(xiàn),“醴婦”“醴子”此種用法是指向婦(子)敬酒,敬酒本身是一種敬酒禮,與“以醴禮賓”是不同的??梢钥闯?,鄭玄的??蹦軌蚪Y合具體語境而對異文有合理的取舍。
4.引證
鄭玄注解《儀禮》常常通過引書來論證。所引之書有本書篇章的內容,也有他書的內容,一般采用“某某(書名或篇名)曰”的形式?!妒抗诙Y》一篇鄭玄共引書證13條,其中引本書例證3條,引他書例證9條。
鄭玄引本書其他篇章的字句為證,可以看出鄭玄對《儀禮》一書統(tǒng)一性的重視,也啟發(fā)讀者閱讀《儀禮》要對禮儀、禮義的普遍規(guī)律加以思考,更好地理解《儀禮》。
例如:
前期三日,筮賓,如求日之儀。鄭玄注曰:《冠義》曰:“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5](957)
“筮賓”就是通過占卜來確定一位給將冠者行冠禮的人,就如同之前占卜冠禮日期。鄭玄此處引用《士冠禮》篇末的“記”——《冠義》來闡釋“筮賓”的意義。無論“筮日”還是“筮賓”都是表達對冠禮乃至其他禮儀的尊敬,以禮治國。
乃醴賓以壹獻之禮。鄭玄注曰:壹獻者,主人獻賓而已,即燕無亞獻者。獻、酢、酬,賓主人各兩爵而禮成。《特牲》《少牢饋食之禮》獻尸,此其類也。[5](953)
“壹獻之禮”即主人先向敬賓敬酒一次,這叫做“獻”;賓回敬主人一次,這叫做“酢”;主人自飲并勸賓又飲,這叫做“酬”。完成一次“獻、酢、酬”的禮節(jié)便是“壹獻”?!耙极I”是士飲酒的禮節(jié)。鄭玄將“壹獻”之禮的流程解釋清楚后,又以本書的《特牲饋食禮》和《少牢饋食禮》篇為例,指出“此其類也”。這兩篇中“獻尸”便是用“三獻”之禮,分為初獻、亞獻、終獻三個環(huán)節(jié),較為隆重。經過對比,讀者便可以準確理解“壹獻”的意思。
鄭玄注《士冠禮》引他書9條,其中7條來自《禮記》,2條來自《易》,1條來自《周禮》。可見鄭玄注《儀禮》視野宏大,融會貫通。
例如:
宰自右少退,贊命。鄭玄注曰:命,告也。佐主人告所以筮也?!抖Y記·少儀》曰:“贊幣自左,詔辭自右”。[5](946)
鄭玄解釋“贊命”為協(xié)助主人傳達命令。他引用《少儀》的記載,說明幫助主人拿幣的人站在主人左側,負責傳達主人辭命的人站在主人右側,不但印證了鄭玄對于“贊命”的解釋,也使后學明白了“詔辭自右”的規(guī)范。
又如,解釋“玄裳、黃裳、雜裳”的區(qū)別時,鄭玄注曰: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者前玄后黃。接下來便引《易》里的語句“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天玄而地黃”進一步說明裳用玄、黃之色的含義。
5.闕疑
在注解《儀禮》過程中,如遇疑問鄭玄會直接記錄在注里供后人參考。《士冠禮》一篇中鄭玄注釋闕疑之例共4條。
如“冠者立于西階東,南面,賓字之,冠者對”一句,此處所記載的是賓為冠者取表字的儀式,鄭玄在末尾注道:其辭未聞。賓為冠者取表字的辭令記載于篇末,而冠者的應答之辭卻沒有提及,鄭玄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搜尋無果,故將此問題記錄以待后人參考。另外三例與此相似,對于送賓歸俎的儀式,鄭玄注道:“牲體未聞”;對于“蒞”字鄭玄記錄道:“今文無對”;對于“周弁”“殷冔”“夏收”的區(qū)別,鄭玄也誠實記錄道:“其制之異未聞。”將所疑留待后來者參考。
三、《儀禮·士冠禮》鄭玄注釋的特色
1.多用直訓
鄭玄注經喜綜合,注《儀禮·士冠禮》博采今古眾說,兼顧名物訓釋、禮法解讀,卻能做到要而不繁。這其中“直訓”的運用功不可沒。直訓是訓詁學術語,指直接用他詞解釋本詞。一般來說,訓釋詞的含義在某些方面與被訓釋詞的含義相近,有時是本義相近,有時是通假義或引申義相近。鄭玄選擇訓釋詞的標準,一方面是準確,另一方面就是簡潔。訓釋單字能用一字釋便不用二字,訓釋雙字也盡量以一字盡意,若不能盡意才會選雙字解釋。
用一字訓釋就說“某(者),某也”,一字不能完全訓釋便曰:“某,某也,某也”,若仍不可盡其意,則用“某,某也,某也,某也”。例如:
主人戒賓,賓禮辭,許。鄭玄注曰:戒,警也,告也。[5](947)
《說文解字·● 部》:“戒,警也。從廾持戈,以戒不虞。”[6](53)
《說文解字·言部》:“警,戒也。”[6](47)
《爾雅·釋言》曰:“告,請也?!庇纱丝芍?,“警”就是“戒”,“戒”就是“警”,就是“通知,告知”之意,進一步引申為“邀請”之意,更適合此處主人請賓為子行冠禮的文義。
若沒有合適字眼就以他字比況,用“某猶某也”,或用某字解釋說明,用“某謂某也”等。參考上文“文義注釋”的釋例。
2.隨文而釋
此處的隨文而釋有兩個含義:一是鄭玄順著經文的順序來作注,形式不拘;二是參考舊詁但不拘于舊詁,靈活變通。
注經與作字書不同,重在疏通經義。所以鄭玄在注經時,雖然宗主經傳舊詁,多處沿用《爾雅》等的釋義,但絕不墨守成規(guī),時而另辟新解。例如對于“純”的訓釋:
《爾雅·釋詁》曰:純,大也。而鄭玄在對冠禮用鞋的規(guī)制“青絇繶純,純博寸”中“純”字進行注釋說:“純,緣也?!币馑际切蔫傔?。根據下文“緇絇繶純”“黑絇繶純”等可知此處講的是鞋子的顏色應符合規(guī)制,而“絇”“繶”“純”應是鞋子上的某些部分。又根據“純博寸”,博即是“廣、大”[7](280)之意?!凹儭庇枮椤按蟆辈簧鹾线m,聯(lián)系上文也顯然講不通。
又如“質明行事”,鄭玄注曰:“質,正也。”《爾雅·釋詁》釋曰:“質,成也?!痹诖颂幰磉_的意思是早晨天正明之時開始舉行冠禮,“成”之意不合。
3.善于發(fā)凡
《儀禮》涉及眾多宗法制度、儀式禮節(jié)、禮器名物、禮法常識等,比如《士冠禮》一篇關于服飾冠冕等名詞尤其繁復。若每次都一一解釋,則不勝其煩,所以鄭玄作注時往往在一處發(fā)凡起例,之后各處均依此例即可。
在解釋“緇帶”時鄭玄起例:“凡染黑,五入為緅,七入為緇,玄則六入與?!盵5](945)解釋“纁裳”時起例:“凡染絳,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纁,朱則四入與?!盵5](950)把紅色的深淺一次交代清楚,避免了重復繁瑣,也使讀者對這幾種顏色的區(qū)別有所認識。
注“冠者奠觶于薦東”句時,鄭玄起例:“凡奠爵,將舉者于右,不舉者于左?!盵5](956)冠者即將離席拜見母親,所以把酒器放在薦的左邊以表明自己不再舉杯。鄭玄將此奠爵的禮儀一并解釋清楚。此外還有“凡牲,皆用左胖”“凡薦,皆在東”等。
禮儀涉及許多程式、制度、名物等,禮儀中往往有專門稱謂、專用語辭、特定規(guī)則。鄭玄注《儀禮》用發(fā)凡起例的方法以簡馭繁,也便于與同類事物相比較,更能說明個中差異。通過鄭玄的注解,禮儀可以串聯(lián)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禮義禮法也隨之通透。
四、結語
經過對《儀禮·士冠禮》鄭玄注的條例分析,我們看到了鄭玄注釋的高超水平。寥寥幾字,背后是細心的??薄⒖b密的思考、嚴謹的論證和廣博的考據。他的簡潔、靈活、準確是后人所渴望達到的學術境界,他給后來的學者以重要啟迪。更重要的是,鄭玄敢于沖破今古文經的界限,以博大的心胸采納各家學說的長處,可見其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與此同時,鄭玄注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信讖緯之說、追求綜合以致過于繁復等,對此我們應該學會辯證看待,分別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充分挖掘鄭玄注釋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天宇.鄭玄?!秲x禮》兼采金古文的三原則——合理的原則、符合規(guī)范的原則和存古字的原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9).
[2]楊天宇.鄭玄校《儀禮》兼采金古文的二原則——字義貼切的原則和習用易曉的原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
[3]鄧聲國.鄭玄《儀禮注》訓詁術語釋義例芻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3).
[4]張能甫.關于鄭玄注釋中“讀為”“讀如”的再思考[J].古漢語研究,1998(3).
[5][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956.
[6][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62.
[7]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80.
[8]張舜徽.鄭學叢著[M].濟南:齊魯書社,1984.
[9]彭林.儀禮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1]楊天宇.鄭玄校《儀禮》從古文本字不從今文通假字考[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12]楊天宇.鄭玄注三禮所用“當為”術語釋例[C].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6.
[13]陳居淵.鄭玄注《儀禮》今古文考略[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14]李志娜.《儀禮》鄭注考[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
[15]雷銘.鄭玄注《三禮》方法略探[J].黑龍江史志,2016(10).
[16]潘斌.近二十多年來鄭玄《三禮注》研究綜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