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璐陽 李志國 劉晴 劉宇彤 董愛榮
(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
化學農(nóng)藥中高毒、高殘留、難降解的農(nóng)藥是重要的環(huán)境污染物,不僅污染土壤環(huán)境和農(nóng)作物,而且還進一步污染到地面水體和地下水以及海洋環(huán)境,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身體健康。長期持續(xù)使用化學農(nóng)藥,會對環(huán)境和生物產(chǎn)生危害,而且由于耐藥性的產(chǎn)生防治效果逐漸減弱,農(nóng)藥的殘留也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1]。
土壤酶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土壤中所有的生化反應,在物質(zhì)轉化、能量代謝、污染土壤修復等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土壤酶是存在于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劑,土壤中所進行的一切生物化學過程都要經(jīng)過酶的催化才能完成。土壤酶活性不僅是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具體反應,而且還是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土壤酶的種類繁多,其單一酶活性也只能夠反應土壤中某種特定生物化學及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過程[3]。一般情況下,土壤各養(yǎng)分含量與土壤酶活性之間有較好的相關關系[4]。脲酶作用是極為專性的,它能水解土壤中的尿素,生成氨、二氧化碳和水。土壤脲酶活泩的測定方法較多[5],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擴散法和電極法等。邱莉萍等[6]研究表明,土壤中脲酶與磷酸酶活性的大小受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和其他酶活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土壤酶活性研究方法及技術的不斷更新,加之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整合,不少學者發(fā)現(xiàn),土壤酶具有評價土壤肥力[7]、診斷土壤污染[8]、評價土壤質(zhì)量[9]、培肥土壤[10]及防治植物病蟲害[11]等方面的功能。土壤脲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氮素的狀況,通過測定各時期脲酶活性的變化,研究短密木霉、大豆與咪唑乙煙酸與脲酶之間的相關性,為咪唑乙煙酸的酶促降解提供理論基礎。
盆栽模擬試驗土壤為m(草炭)∶m(沙子)∶m(土)=5∶3∶2的比例進行混合所得。大豆品種是黑農(nóng)48,菌種是試驗前期馴化得到的高效降解菌株短密木霉(Trichodermabrevicompactum)。
培養(yǎng)真菌的培養(yǎng)基采用孟加拉紅培養(yǎng)基:蛋白胨5.0 g、葡萄糖10.0 g、磷酸二氫鉀1.0 g、硫酸鎂0.5 g、瓊脂20.0 g、1/3 000孟加拉紅溶液100 mL、蒸餾水1 000 mL、氯霉素0.1 g。
保存菌株采用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15~20 g,蒸餾水1 000 mL。
將短密木霉接種于60個PDA平板中,放入培養(yǎng)箱,25 ℃、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5 d。待菌株大量產(chǎn)孢后,將菌絲連同孢子刮下,加入到盛有無菌水的燒杯中,放入少量的吐溫80,用玻璃棒充分的攪拌,均勻地混入部分試驗用土壤中。再將部分試驗用土壤加入不等量的5%咪唑乙煙酸水劑,分別制成咪唑乙煙酸質(zhì)量分數(shù)為50、100、150 mg·kg-1的污染土。選擇籽粒飽滿、均勻、無病蟲的大豆種子,每盆擺15粒,覆土2.0 cm,放在盆栽內(nèi)自然生長。
按表1設計盆栽試驗,每個試驗組設置3個重復,種植于東北林業(yè)大學溫室大棚中。盆栽處理后5、10、20、30、40 d分別用五點法取土樣,風干,過10目篩,放入冰箱4 ℃保存待用。
表1 盆栽試驗處理組合
采用苯酚鈉-次氯酸鈉比色法[12]測定土壤脲酶活性。脲酶活性以24 h后1.0 g土壤中NH3-N的毫克數(shù)表示。
m(NH3-N)=2a。
(1)
式中:a為從標準曲線查得的NH3-N質(zhì)量(mg);2為換算成1.0 g土的系數(shù)。
每處理組設3組重復,并設無土對照和無基質(zhì)對照組。
標準曲線的制作:在測定樣品吸光值之前,分別取0、1、3、5、7、9、11、13 mL氮工作液,移于50 mL容量瓶中,然后補加蒸餾水至20 mL,再加入4 mL苯酚鈉溶液和3 mL次氯酸鈉溶液,隨加隨搖勻。20 min后顯色,定容。1 h內(nèi)在分光光度計上于578 nm波長處比色。然后以氮工作液濃度為橫坐標,吸光值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比色法測定土壤脲酶活性標準曲線
y=0.038 4x-0.003 9(R2=0.997 9)。
(2)
式中:x為氮工作液濃度,y為吸光度。
脲酶抑制(激活)率=((d-c)/c)×100%。
(3)
式中:c為空白對照處理的脲酶活性;d為農(nóng)藥處理的脲酶活性。
原始數(shù)據(jù)的整理采用Excel軟件完成;差異顯著性測驗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完成。
由表2可知,在土壤中加入短密木霉后,土壤脲酶活性呈現(xiàn)出抑制—恢復—激活的趨勢。在培養(yǎng)期間,A5與CK的脲酶活性差異性顯著(P<0.05)。土壤脲酶活性5 d時有所下降,但從10 d起有顯著的激活趨勢,20 d時基本恢復到對照水平。脲酶活性到30 d后呈現(xiàn)激活狀態(tài)直到試驗結束。脲酶活性是表征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指標。處理30 d土壤氮素水平最高,激活率最高,達到31.13%。這可能是由于土壤中微生物死亡,細胞中的脲酶被釋放到土壤中,增強了土壤脲酶的活性。
表2 不同處理對土壤脲酶活性的影響
注:表中數(shù)據(jù)為平均值±標準差;采用鄧肯氏多重比較試驗分析,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
由表2得知,種植大豆后,土壤脲酶活性呈現(xiàn)出抑制—恢復—激活的趨勢。在培養(yǎng)期間,A4組與CK對照組的脲酶活性均差異性顯著(P<0.05)。種植大豆5 d時抑制率達到最高,為10.35%,10~20 d逐漸恢復到對照組水平。30 d后土壤脲酶活性被激活,直到試驗結束,有明顯的差異性。
由表2可知,當土壤中咪唑乙煙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50、100、150 mg·kg-1時,土壤脲酶活性呈現(xiàn)出抑制—激活的趨勢,土壤中脲酶活性隨著咪唑乙煙酸質(zhì)量分數(shù)的升高抑制率也在逐漸升高,在5~10 d脲酶活性被顯著抑制,A8組10 d抑制率最高,為16.18%。30 d后呈現(xiàn)激活效應并持續(xù)到試驗結束,在30 d時A7組激活率最高,達到85.23%;除A8組10 d脲酶活性外,其他脲酶活性均與CK對照組有明顯的差異性。
由表2可知,在土壤中種植大豆、加入短密木霉之后,再分別加入50、100、150 mg·kg-1的咪唑乙煙酸,土壤脲酶基本呈現(xiàn)抑制—恢復—抑制—激活的趨勢。5 d時加入50 mg·kg-1的A1組脲酶抑制率最高,達到38.42%,10 d逐漸恢復到水平對照,30 d后呈現(xiàn)激活狀態(tài)一直到試驗結束。30 d激活率最高,達到29.29%。在加入50、100 mg·kg-1咪唑乙煙酸的對照組中,5 d時脲酶活性被抑制。而加入150 mg·kg-1的處理組卻與對照組基本持平,不加短密木霉的土壤脲酶活性變化很大,而種植大豆后的土壤脲酶活性基本無變化,這可能與大豆的固氮作用有關。短密木霉對咪唑乙煙酸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土壤中同時加入二者后,相當于模擬了大豆田的基本模式,咪唑乙煙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越高,脲酶受到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強,但當咪唑乙煙酸質(zhì)量分數(shù)為150 mg·kg-1時,土壤脲酶的活性卻高于在土壤中加入100 mg·kg-1的咪唑乙煙酸,可能是由于咪唑乙煙酸的淋溶作用。脲酶是對尿素轉化起關鍵作用的酶類,脲酶活性越低,說明這時土壤中的供氮能力越弱。
本研究表明:當土壤中咪唑乙煙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50、100、150 mg·kg-1時,5~10 d脲酶活性被抑制,20~40 d時又被激活,該結果與張清明等[13]報道的氟磺胺醚100、500 μg·kg-1的處理對土壤脲酶的作用趨勢一致。在種植大豆后,加入50、100 mg·kg-1的咪唑乙煙酸的A1、A2組呈現(xiàn)抑制—激活—抑制的趨勢,該結果與王鑫宏等[14]報道的氯嘧磺隆在土壤中質(zhì)量分數(shù)為12~48 μg·g-1時對土壤脲酶的影響結果一致。咪唑乙煙酸屬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即支鏈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劑,大豆可將其代謝,所以種植大豆后并加入咪唑乙煙酸的脲酶活性要比未種植大豆的高,也說明咪唑乙煙酸對脲酶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是表征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土壤中加入短密木霉后,30 d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土壤氮素水平最高,有可能由于土壤中微生物死亡,細胞中的脲酶被釋放到土壤中,增強了土壤脲酶的活性。大豆的生長隨著咪唑乙煙酸添加的毫克數(shù)的增加,受到的抑制力就越大。
[1] CASIDA J E. Pest toxicology: the primary mechanisms of pesticide action[J]. Chem Res Toxicol,2009,22(4):609-619.
[2] 張麗莉,陳利軍,劉桂芬,等.污染土壤的酶學修復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3,14(12):2342-2346.
[3] 陳恩風,周禮愷,邱鳳瓊,等.土壤肥力實質(zhì)研究[J].土壤學報,1985,22(2):113-119.
[4] 薛冬,姚槐應,黃昌勇.植茶年齡對茶園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2):84-87.
[5] 關松蔭.土壤酶與土壤肥力[J].土壤通報,1980,11(6):41-44.
[6] 邱莉萍,劉軍,王益權,等.長期施肥土壤中酶活性的剖面分布及其動力學特征研究[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5,11(6):737-741,749.
[7] 陳少杰,鄧恩.桉林地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養(yǎng)分關系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9,15(15):171-172,183.
[8] 孫彩霞,陳利軍,武志杰.Bt殺蟲晶體蛋白的土壤殘留及其對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4,41(5):761-766.
[9] 畢淑芹,張麗娟,賀曉敏,等.坡地土壤酶流失規(guī)律初探[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6,22(7):500-503.
[10] 鄭銀俠,馬飛明,曹萬虎,等.有機生物肥料對冬小麥生長及產(chǎn)量影響的研究[J].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6,52(1):22-23.
[11] 楊萬勤,王開運.森林土壤酶的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學,2004,40(2):152-159.
[12] 關松蔭.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6.
[13] 張清明.除草劑氟磺胺草醚對土壤酶、微生物與蚯蚓的生態(tài)毒理研究[D].泰安: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2.
[14] 王鑫宏,許艷秋,鄧鐵柱,等.氯嘧磺隆對三種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5,24(增刊):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