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支付手段日益便捷,為用戶的付費行為提供了便利。隨著版權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人們已經習慣為了音樂、視頻網站的版權內容付費。付費問答軟件及知識訂閱產品的興起,也表明用戶對于“知識付費”的模式接受度越來越高。
用戶在免費閱讀新聞的同時,也會在其他方面為“免費”行為支付一些代價。廣告投放以各種手段插入,極為破壞閱讀體驗。因此,許多用戶愿意為了更好的閱讀體驗選擇付費。
要想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準確抓取自己想要的內容,需要花費一定的力氣和時間,因此,不少用戶愿意用金錢換時間,主動為優(yōu)質內容埋單。
我國新聞媒體要想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就需要改變過去單一依靠廣告的經營模式,突破新聞媒體的盈利困境。因此,即便當下用戶對于新聞付費的支持度不高,但這一舉動仍是大勢所趨。
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如此眾多的今天,用戶并不會專一于某一新聞平臺。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很難有新聞平臺能夠脫穎而出。受“眼球經濟”驅使,新聞質量更是參差不齊。新聞一旦失去了其時效性,便失去了其保鮮力。作為商品,它價值易逝,購買新聞產品似乎是一件不劃算的事,用戶對于是否應該付費閱讀存有疑慮。
即便許多用戶已經養(yǎng)成了為內容付費的習慣,但新聞免費的觀念雖然已經深入人心。有《人民日報》新聞付費墻倒塌為先例,業(yè)界對于新聞收費的看法偏向消極,認為新聞收費在中國不太可行。
面臨著和視聽讀產品一樣的困境,對新聞產品進行版權保護成了難題。付費內容通過截屏轉發(fā)、復制等手段分享出去,不僅侵害原作者權益,也會給其他付費用戶帶來不平衡心理。如此下去將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侵權現象產生,付費用戶停止付費,內容生產者得不到應有的收益,從而停止生產內容。
由于新聞的可替代性強,用戶的注意力集中在新聞本身,而非平臺或者渠道。因此,雖然聚合類新聞媒體平臺眾多,但難說有哪些用戶對這些平臺具有忠誠感?!蔼毤倚侣劇奔啊岸ㄖ菩侣劇钡闹匾栽诖送癸@。大量“獨家新聞”的報道,會為平臺本身吸引一批具有忠誠度的粉絲,并且驅使用戶為它付費?!岸ㄖ菩侣劇蓖ㄟ^采集用戶的閱讀行為,根據用戶喜好推送相關信息,能夠主動滿足用戶的需要,使他們的注意力不會被其他平臺吸引。
自媒體時代來臨,雖然話語權被消解,但在一些專業(yè)領域,擁有更多專業(yè)知識的成功人士往往會有大量擁護者,他們作為優(yōu)質內容提供者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利用自己的經驗、智慧以及知識對新聞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所發(fā)布新聞背后蘊藏的價值遠超新聞本身,此時用戶購買的是寫作者的思想及思考結果。例如,在財經新聞領域,財新網通過自己多年來提供優(yōu)秀內容的實力及在財經領域的影響力,成功吸引了一批關注財經新聞的用戶。
媒體平臺應當盡可能與多家付費平臺合作,簡化繁瑣的付費流程,打通用戶的付費之路,優(yōu)化用戶的體驗,為用戶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把新聞產品真正當做“產品”進行推銷,利用用戶的人際關系進行口碑傳播與擴散。沒有一個收費模式和報道模式是完美無缺、適用于所有受眾的。針對不同類型的用戶,媒體應當做出不同的策略吸引他們。除了進行大數據分析,還應當有目的的進行用戶訪談或問卷調查,識別潛在付費用戶,對其進行相應的引導。
在“大眾”變?yōu)椤胺直姟钡漠斚拢氆@得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新聞媒體應當對自身的編輯方針和讀者群體進行明確定位,更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報道風格和模式,注重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許多媒體平臺開通了“百家號”,利用群眾和共享內容的力量吸引用戶。但是專業(yè)優(yōu)質內容并非普通草根群眾能夠生產出來,甚至并非單一記者的力量能夠做到。因此,團隊的建立和合理分工,能夠使各種人才各施所長,一起為提供優(yōu)質內容及樹立媒體品牌服務。
廣泛的社會新聞、民生新聞報道并不會引起用戶的付費意愿。而在金融、財經等對寫作者有較高門檻的領域,媒體若能提供卓越優(yōu)質的報道,則能吸引許多用戶為其買單。
新聞付費的本質,就是把新聞消息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其商業(yè)價值。專業(yè)、嚴肅類新聞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很難做到內容變現,財新網宣布啟動財經新聞全面收費引發(fā)了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的諸多討論。在保證優(yōu)質內容的可持續(xù)性提供基礎上,新聞付費能夠擺脫新聞媒體過去單一依靠廣告盈利的局面,實現原創(chuàng)內容盈利,這種轉變有利于更好的保持媒體的風格特色和面貌質量,使其不會為迎合廣告主的喜好而放棄對編輯方針及職業(yè)操守的堅持。我國關于新聞付費的嘗試仍然較少,對新聞付費的探索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