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香
目前,多數農村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一些勞動教育的課程,但由于尚無相應的課程標準及配套的教材,所以學校在勞動技能教育的內容上容易忽視智力障礙兒童學習過程的特殊性,盲目照抄、照搬健全人的課程計劃,缺少創(chuàng)新性、靈活性、適應性,不符合農村智力障礙兒童的發(fā)展特點與生活環(huán)境。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兒童進行勞動技能教育,既符合他們的身心特點,又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體現(xiàn)學科特點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勢在必行。
一、勞動技能校本課程開發(fā)
1.以生活為導向,突出實踐體驗
勞動技能校本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提高智力障礙殘疾兒童的獨立運動生活能力,促進其平等參與社會,使他們擁有尊嚴、獲得幸福、實現(xiàn)人生價值,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課程設計以生活為導向,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家庭、學校、社區(qū)等生活為場景,以勞動項目為載體,充分利用有效生活資源,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體驗和實踐,獲得服務自我、服務他人、適應社會的勞動知識和技能[1],在動作的內化過程中促進學生智力、技能、情感、個性的發(fā)展。
2.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培智學校學生殘疾程度不一、類型多樣,課程應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為每位學生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始終把學生主動參與、全面的發(fā)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發(fā)揮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充分挖掘其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
3.以時代為標桿,滿足學生需求
當今時代發(fā)展日新月異,勞動技能課程也應該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教學資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應以生活實際為基礎,順應當代科技發(fā)展,在學習必需的勞動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利用現(xiàn)代科技及輔助手段將先進的生活科技知識運用于課程內容及教學中,引領學生適應時代發(fā)展,以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4.以實際為依托,體現(xiàn)地域特色
根據地域特點和學生生活背景,讓課程實施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具等方面體現(xiàn)地域特色。校本課程需采用環(huán)境分析的方式,分析學生在當地社會環(huán)境中的需求和面臨的問題,課程目標和教學活動設計根據當地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民俗生活習慣和學校特點編寫,以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培智教育的目的是“ 學以致用”,教學內容應盡量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2],因此,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內容選擇要符合智力障礙兒童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努力使智力障礙兒童在勞動技能課中學會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培智學校的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內容構成:①生活自理技能;②家務勞動技能;③簡單勞動技能;④制作勞動技能;⑤物流勞動技能;⑥服務技能[3]。
二、勞動技能校本課程的實施途徑和方法
1.合理安排課時,有序推進教學開展
勞動技能課程作為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一般性課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將勞動技能課程開齊、開足,依據不同學年段培智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課程內容及目標,對不同學年段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合理安排,其中低學年段每周應安排課時4節(jié),占周總課時的7%,中學年段每周安排課時6節(jié),占周總課時的10%。同時將每次的勞動課程安排成兩節(jié)連上,這有利于教學的連續(xù)性,可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提高教學工作效率。
2.深化教學改革,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1)實施單元主題教學。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實施單元主題教學時首先全面規(guī)劃教學的目標、內容、教學過程以及評估標準,然后按單元主題教學的整體目標要求,確定分年級、分階段、分單元的具體教學目標,最后根據內容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類型的主題教學。
(2)采用“小步子、大循環(huán)”教學方法。對智力障礙兒童而言,他們的短時記憶力極差,學過的知識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忘記,為了讓他們較長時間地保持所學知識,在教學時必須采用“小步子、大循環(huán)”的教學方法。具體操作是首先把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一步一步分成細小的步子,然后按步驟進行學習和消化,最后達到相應的目標。在學習新的內容之前,教師要回過頭來有步驟地先復習以前學過的內容,當喚起他們的回憶之后,再學習少量的新內容,并鞏固,最后復習前面的內容,采取這樣一種將學習和復習有機結合的循環(huán)教學方法。
(3)重實踐,多操作。改變采用“黑板上教‘養(yǎng)殖,教室里教‘種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減少課堂理論說教,建立勞動技能實踐基地,多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性,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缺陷補償,寓教于樂。智力障礙學生抽象思維發(fā)展遲緩,學習接受能力差,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好現(xiàn)代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智力障礙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并通過多視覺提示、語言引導、動作模仿等加深學生記憶,幫助其理解。同時將勞動任務寓于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游戲中掌握勞動技能。
(5)堅持“走出去”戰(zhàn)略,加強校外實踐。我們不僅要在學校對學生開展勞動技能訓練,而且要經常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可每學期組織幾次校外公益勞動,如社區(qū)服務、打掃街道等,同時還應積極尋求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將來走進社會生存提供鍛煉機會。
3.構建保障機制,有力促進課程實施
一是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門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切實加強對勞動教育課程的管理;學校積極推行一系列規(guī)章條約確保課程實施。二是物質保障。學校保證開展勞動技能教育經費的投入,為勞動技能教學設備的采購、建設、完善提供充足的資金。三是師資保障。學校要積極為勞技課教師創(chuàng)造學科培訓及進修活動,鼓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聘請校外專家進校園現(xiàn)場指導。
4.建立評價體系,有意完善課程實施
學習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過程不是為了獎罰,而是一個反思提高、學習發(fā)展的過程,目的在于導向和激勵、發(fā)展和完善,重點應放在“ 過程”上。因此我們主張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①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內容要全面多元,既包括勞動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又包括勞動技能綜合應用的能力現(xiàn)狀,也包括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情況。②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局限于教師,還應包括社會、學生、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等。教師既要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作出客觀全面的評價,還要引導學生做自我評價,促進其自我進步和自我改進;家長通過參與評價,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與學校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教學質量。③評價標準多樣化。對學生勞動技能的評價要多樣化,既要注重結果也要注重過程,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形式。④評價方式靈活多樣。通過操作展示、成果展示、作品評定,日常觀察、階段考核等多種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Z].2016-11-25.
[2]鄒冬梅.以生活為導向,有效整合培智學校教學品質之思考[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