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筱嫣
蘇州市吳江盛澤一中 江蘇蘇州 215228
我國人口規(guī)模大,共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經由千百年的發(fā)展,不同的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與音樂,承載著該民族的精神思想、審美情趣和社會生活,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魅力與精神所在,也是促進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有效手段。教育是目前傳承文化的最佳方式,各個教育院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來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為華夏民族的發(fā)展以及祖國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初中音樂課所教授的內容大部分都源于教材,這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重要內容。但眾所周知,教材中編寫的內容往往具有嚴謹性、系統(tǒng)性等顯著性特征,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且沉悶,難以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鑒于此,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已經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同時這也是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必然要求。中國有著五千余年的發(fā)展歷史,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會形成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資源,侗族、苗族以及新疆維吾爾族更是以能歌善舞聞名于世,可想而知,若在初中音樂教學當中適當的增加一些與民族音樂相關的知識點,將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初中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與魅力之所在,亦是其發(fā)展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小,甚至已呈現出滅絕狀態(tài),而民族文化的斷層,對華夏子孫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傳承已變得愈發(fā)刻不容緩。而教育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可通過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增添民族音樂文化內容,來達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為其今后更好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已不再適用,促使教學目標亦隨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中音樂課程亦是如此,由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核心能力取代過去音樂知識的傳授以及相關技能的培養(yǎng)。音樂教育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多種不同的作用,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又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正確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的艱巨任務,而在教學中適當增添民族音樂文化內容,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情趣,豐富他們的藝術思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身心全面發(fā)展。
作為構成民族文化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當中的傳承,對學生的發(fā)展以及課程的教學均有這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所以,可通過強化初中音樂教學的傳承功能,來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具體可從下述幾方面入手,即為:
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所遵從的信念與理想,同時也是教師構建教學模式、運用教學方式的前提條件,而教學理念的更新則是促進教學活動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缺乏對音樂課程的認知,課堂上照本宣科的為學生講授與音樂相關的知識,或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技巧。事實上這種教學方法是不正確的,作為基礎教育體系當中不可缺少的課程,音樂課程具有促進文化發(fā)展和傳承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充分意識到音樂課程對于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適當的增添一些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內容,在潛移默化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以新課改為背景的,除了課程目標的改變,師生關系較之于過去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過去,課堂活動基本都是圍繞教師開展,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相對較弱。教師應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以及全面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還通過教學手段達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目的,可謂是一舉兩得。如蘇州評彈屬于南方地區(qū)的傳統(tǒng)曲藝,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介紹一下蘇州評彈的產生背景、表演形式等,并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蘇州評彈,讓學生能夠確切感受一下評彈的說唱方式,以此不斷加深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我國教育部門出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一文件中,明確提出:中小學課程徐同時涵蓋學校、地區(qū)以及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簡單來理解,即除了國家給定的課程資源,學校與地方也要開發(fā)出具有學校、民族及地區(qū)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我國共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均會形成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這些都是音樂教學當中可充分挖掘與利用的資源,以我國寧夏地區(qū)為例,花兒是最具代表性的回族音樂,在回族文化中占有重要性地位,教師可在河湟花兒火山花兒等音樂資源中選擇一些內容健康、曲調優(yōu)美的歌曲,將其納入初中音樂的教學范疇。又以廣西為例,廣西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地,壯族人最拿手的音樂形式為山歌,此類歌曲內容廣泛、結構短小,而且歡快明亮、朗朗上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播放一些唱山歌的視頻,要求學生學會之后男女對唱,以此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教學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手段,對教學質量及效果有著重要性影響。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并非單純的為學生講述音樂理論知識與技巧,而是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的艱巨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創(chuàng)新便尤為重要。目前,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小組教學,不但能夠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的體現出來,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能力。如在學習寧夏花兒等傳統(tǒng)民族音樂資源時,教師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組,兩個人為一組,采用對唱的方式來感受民族音樂所富有的獨特魅力,或者是創(chuàng)編與花兒音樂相應的歌舞表演,以提高學生學習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興趣?;▋阂魳房梢哉f是形成花兒劇不可缺少的元素,而花兒劇中的舞蹈動作則吸收了維吾爾族、東鄉(xiāng)族等民間舞蹈動作,整部劇作中充斥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是初中音樂課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能夠起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亦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會影響最終教學效果。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多是照本宣科的向學生灌輸音樂知識,與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諸多脫節(jié)之處,無法起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而隨著新課改的日益深入,對音樂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與專業(yè)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學生日益多元化的教學需求,學校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定期開展培訓活動,主要培訓內容有兩個方面,即為:(1)民族音樂的歌唱技巧,與美聲和流行音樂唱法不同,民樂擁有一百余種演唱風格,很多教師僅掌握了幾種,鑒于此,學??蓮倪@一點入手,來培養(yǎng)初中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演唱技巧。(2)豐富初中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文化,如:民歌的曲調、流派與演唱形式等,學??啥ㄆ诮M織音樂教室外出采風,可深入我國寧夏地區(qū),在“花兒會”上充分感受花兒等民間音樂所富有的獨特魅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會形成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與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共和國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空間越老越小,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可再初中音樂教學當中適當的增添一些民族音樂文化,這樣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起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