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王欣 孫昌浩 望勇 駱海波 司升云
水芹(Oenanthe javanica)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但其中一半以上處于粗放的栽培管理狀態(tài),致使水芹害蟲發(fā)生呈加重趨勢。水芹葉象甲(Hyperasp.),隸屬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葉象甲屬(Hypera),是水芹上一種重要的食葉害蟲。水芹葉象甲的幼蟲和成蟲均可取食為害水芹的莖葉,為害嚴重時,常造成水芹絕收。目前尚無該蟲的報道,本文介紹了該蟲的為害特點、形態(tài)特征、行為習性及防控措施等,以期為該害蟲的識別和防治提供基礎,為更好地防控該害蟲提供生物學依據(jù)。
成蟲多棲息在土壤表層或植株中下部,取食時爬上水芹中上部,主要以嫩葉和葉柄為食,造成孔洞或大面積缺刻(圖1)。初孵幼蟲多群集在莖稈內(nèi)取食內(nèi)壁組織,在莖內(nèi)殘留大量黑色糞便,后鉆出莖稈為害,并在莖稈上留下孔洞及少量糞便,使莖稈極易折斷。低齡幼蟲喜食嫩葉和葉肉,在葉片上形成眾多較小孔洞。幼蟲進入暴食期后大量啃食葉片,僅殘存少量葉柄(圖2)。
①成蟲(圖3) 羽化初期體灰褐色,后逐漸變?yōu)榘岛谏?,體壁堅硬,長橢圓形,體長4~7 mm。頭部半球形,黑褐色,前口式,管狀喙口器。喙略彎曲,呈圓柱形,自頭部向正前方伸出。觸角12節(jié),膝狀,著生于喙前端,密被絨毛,觸角末四節(jié)膨大成下圓上尖的錘狀,紅褐色,其他八節(jié)琥珀色且透明。復眼發(fā)達,黑褐色,位于喙與頭部相交處,分布于兩側。小盾片呈三角形,覆蓋黃色絨毛。鞘翅多為黑褐色,也有黃色、橙黃色,每一鞘翅上有10條由凹點組成的縱溝,3~4縱溝間與6~8縱溝間有鱗片組成的一個淡黃色區(qū)域,形成一個明顯的上下相對的雙“V”形淺黃色斑。前翅中央有一個釘子狀黑色斑。第1~2縱溝與第9~10縱溝中間由黑色鱗狀毛組成一個大“V”字形黑色紋,第 3~4縱溝與第 5~6縱溝間,有一個與前一個嵌套的“V”字形黑色紋。后翅淺黃色,膜質,折疊于前翅下。雌蟲腹部未節(jié)呈半圓形,雄蟲腹部末節(jié)呈“凸”字形,外緣可見唇狀上腹板,而雌蟲上腹板不可見。
②卵(圖4) 橢圓形,豆粒狀,0.6~0.8 mm。表面光滑圓潤,富有彈性。初產(chǎn)時米黃色,后顏色逐漸加深,孵化前呈黑褐色。
③幼蟲 共3齡,細長,初孵幼蟲淡黃色,后逐漸變成深綠色或黃褐色(圖5)。頭部黑褐色,具有一個明顯的“Y”形紋,咀嚼式口器,額前有較寬且向兩側延伸的紅褐色條帶,此帶包圍觸角基部,并在前緣中央向下彎曲,隨著齡期的增加,紅褐色條帶顏色逐漸加深和變寬。蟲體彎曲,胸足退化呈肉突狀,共12節(jié),節(jié)間多褶皺,背中線將幼蟲平均分為兩部分(圖6)。胸腹部各體節(jié)的背面均有黑色毛瘤,上具剛毛,其中第二節(jié)有2個毛瘤,分布在幼蟲兩側;后10節(jié)每節(jié)均有4個毛瘤,共四縱列,分別位于蟲體兩側及體側和背部的交界處,呈對稱排列,每節(jié)有氣門4個,圓形,與毛瘤的顏色一致。腹部末端呈透明狀,與蟲體顏色呈鮮明對比。
④蛹 繭為網(wǎng)狀絲質薄繭,黃色,橢圓狀,4~7 mm,可清晰地看到內(nèi)部的蛹(圖7)。蛹為離蛹,紡錘形,4~7 mm。頭圓尾尖,頭部與胸部黑褐色,光滑,略透明,頭部被細毛,觸角與喙突出,復眼紅褐色,腹部黃褐色,末端有黑色細毛,背部可見明顯背中線(圖 8)。
成蟲多在傍晚開始羽化,羽化后即可取食。成蟲具有假死性和聚集性,無飛行能力。成蟲進入假死狀態(tài)后,需一段時間或多次觸碰才恢復行動;成蟲不活動時多聚集在水芹的中下部。正午為成蟲活動的高峰期。成蟲在羽化后11天左右開始交配,交配時雄蟲先通過觸角搜索到具有交配意愿的雌蟲,然后爬到雌蟲背上,利用足將其身體抱住,同時曲腹定位,伸出外生殖器插入到雌蟲內(nèi)囊進行授精。交配過程容易受外界影響,遭到干擾時,交配通常會終止。雌蟲多在葉鞘、葉柄和莖稈內(nèi)產(chǎn)卵,在葉柄和莖稈上留下橢圓形的黑色產(chǎn)卵孔。產(chǎn)于較細莖稈中的卵排成一條線呈上下2層,較粗莖稈中的卵則堆積成塊。卵極少情況下產(chǎn)于水芹葉片上,且只有1~2粒。卵一般于凌晨孵化;幼蟲的活動和取食高峰均在正午時分。幼蟲的活動隨齡期增加而減少。幼蟲期10~15天,初孵幼蟲食量小,但較活躍。老熟幼蟲主要在水芹上部的葉莖分叉處進行化蛹,少數(shù)在各類闊葉科雜草的葉片上化蛹,在葉片上化蛹時常造成葉片卷曲,后包裹成蟲繭。蛹期5~6天,蛹一般靜止不動,受到外界刺激會持續(xù)抖動,未形成蛹室或化蛹后從蛹室中脫落的蛹則對外界刺激更為敏感。
水芹葉象甲幼蟲和成蟲均為害水芹的莖葉,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的生長發(fā)育,造成其產(chǎn)量下降、品質降低。為保證水芹蔬菜的安全生產(chǎn),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防治策略,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基礎,以田間預測預報為重點,重點防治越冬代害蟲;以化學防治為應急措施,全面實施綜合防治,將水芹葉象甲控制在經(jīng)濟閾值之下。
①加強田間管理,破壞水芹葉象甲越冬環(huán)境,消滅越冬蟲源 10月下旬之后,結合田間管理,清除田間雜草、爛葉;可通過灌水,淹田一周,淹死越冬蟲源。
②加強科學的水肥管理等保健措施,多施磷、鉀肥,增強作物本身的防御機制。
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成蟲發(fā)生期拍打水芹莖稈,收集成蟲并進行捕殺;亦可利用成蟲的聚集性,在成蟲發(fā)生高峰期,進行人工捕捉。
目前尚無水芹葉象甲的自然天敵的報道,田間也很少觀察到水芹葉象甲被寄生或取食的現(xiàn)象。具體的天敵種類有待進一步調(diào)查和鑒定。
當發(fā)現(xiàn)水芹葉象甲低齡幼蟲為害時,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蛇x用50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 000倍液、2%甲維鹽乳油2 000倍液等在晴朗無風的清晨(幼蟲孵化的高峰期)進行莖葉噴霧防治,藥后24 h內(nèi)如有降雨,需補充施藥,7天左右施藥1次,連續(xù)2~3次,效果顯著。但需注意農(nóng)藥的交替施用以及安全間隔期,避免產(chǎn)生抗藥性或造成農(nóng)藥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