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芳
【摘要】從學生新入學有親近的同學朋友——學生互相鼓勵贊美——成長中獲得比別人更廣的知識與技能——宿舍文化與情誼四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幸福感,讓班級管理進入一種友好上進,輕松愉悅的共管氛圍。
【關鍵詞】幸福感 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190-02
一次監(jiān)考過程,我看到教室后張貼的幾篇優(yōu)秀作文,題目是“這就是幸福”。有的提到,每星期放假回家能吃到父親煮的紅燒排骨就是幸福;有的提到,看到經(jīng)常吵架的父母去散步就是幸福;其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文中提到,初三的生活確實枯燥無味,“壓力山大”,可想到各個科目給自己注入知識的力量,磨練自己的意志,不斷強大,心中就會升起一股暖流,那股暖流就是幸福。
其實每個人對幸福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小確幸”時時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谶@種幸福感促進學習吸引力的心理,我在這幾年的班級管理中有意識的注意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切身的體會到管理的效果錦上添花。期間的一些做法,我做了一些梳理。
一、讓新入校的學生有一種親近感
小升初的學生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好多學生都會茫然不適應。此時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尤為重要:去宿舍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到食堂和學生一起吃飯感受飲食是否習慣,在學生生病或身體不適時做好服務工作,指導資金分配,等細節(jié)可幫助學生快速融入初中的生活。關鍵時間,老師多付出一份努力,可以讓幾十個孩子平穩(wěn)的渡過入學關,快速的以一種正確、期待的心情步入初中的生活,開啟一段幸福的中學求知模式。
二、彼此肯定鼓勵和互助,營造正能量班級
在教學中,我校對老師有一個建議,每節(jié)課后問一下自己:你這節(jié)課表揚學生了嗎?以此為契機,我對學生每天有三個要求,每天贊美別人一次,幫助別人一次,少吐槽一次。贊美的內容不要總是“你成績真好”,可以是“你這件衣服好合身”,“你的籃球打得真棒”,“ 你今天洗衣服真快”……同理,幫助別人不一定都是為他講解難題,可以是提醒同學今天記得打掃教室,也可以是把地上掉的橡皮擦撿起來,還可以是把別人沒翻好的衣領整理好。
如果說鼓勵和互助讓學生有了自信和使班風濃郁,減少管理上的一些漏洞,那么少吐槽則可以減少班級中學生的一些矛盾摩擦,增加同學間的融洽度。一個滿滿都是正能量的班級讓所有的人感受到互相關愛的幸福,都愿意去維護他,融入他,并以此為豪。
三、讓學生體會進步和成長的幸福
結合學校要求與家長、社會所需,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特別注意鼓勵學生的進步。不管那一科目考試,我都從任課老師那里找出進步前三名學生的試卷,和學生一起分析總結進步的原因,在全班推廣一些進步的經(jīng)驗,使積極因素得到認可并發(fā)揚光大。堅持這樣的表揚,明顯的感覺學生的成就感大幅提升,各次大考小考后,等待老師找談話成為一種幸福。
從現(xiàn)有的課程設置和教師配備情況上看,我認為并不完善。比如說健康、禮儀等方面的教育是缺失的。為幫助學生補上這方面的知識,我的做法是運用好多媒體這條“縫”:從網(wǎng)上下載一些圖片,在右上角編輯上一小段包含健康小常識,中學生基本禮儀,心理調整技巧等方面的小文字,這些文字在每天開、關電腦時,會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在全體同學眼前,每3天更換一次桌面,一年下來就讓學生增加和補充了100多條常識。同時,結合學生最喜歡的禮儀常識,我還運用班會進行禮儀場景模擬展現(xiàn)課,我能與學生共同感受到發(fā)自心底的喜悅與幸福。
四、讓學生體會宿舍生活里如家庭般溫馨的幸福生活
學生都把宿舍當成一個放松的場所,我鼓勵各個宿舍給這個場所命一個優(yōu)雅上進的名字并設計logo填在門上,學生在這期間就對自己的宿舍有了要超人一等的競爭意識。然后注意滲透名字的意義要通過行動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比如如何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雅風,勵志閣等,促使學生進步。
如果說教室是學生奮戰(zhàn)的前方戰(zhàn)場,那么宿舍則是后方補給,我認為它應該是豐富的。所以我允許學生每個月有一次小PATY,大家分享美食,唱一首曲快樂的小曲。睡前幾分鐘的安排讓學生對宿舍這個家庭充滿了愛,成就了許多好如兄弟姐妹的友誼,留下了畢業(yè)后每次聚會津津樂道的話題,這樣的幸福,不僅蕩漾在相處的時間,更延綿到永久的回憶。
幸福在不同人的視網(wǎng)膜上所成的像各不相同,不要忽視身邊的小幸福帶給一天的開心,更要以此來放大學生通過幸福來提升對學習的興趣。幸福是一種對比,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成長和優(yōu)越之處,高人一籌的心理利于學生做一個美好的規(guī)劃,引領他們走過愉快的求學生涯,這也不辱我們一個教育者的使命。愿每個班級管理者都輕松愉悅,愿每一朵花兒都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鄭雪《幸福心理學》[J].卓越企業(yè)家終身學習月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