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淵
【摘要】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題。本文以教學實踐為依據(jù),分析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無背景閱讀的可能,闡述其重要性,對提升中學生無背景閱讀技能作一番論述。
【關(guān)鍵詞】無背景閱讀 文本 趨同性 以文解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83-01
在閱讀教學時,通常是教師先作背景介紹,然后是學生閱讀,最后是老師對文章的剖析和解讀,力求做到文章的主旨能與寫作背景相吻合或者互成因果。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操作,運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并形成一種固定的教學習慣。有背景的閱讀固然能做到知人論世、識人解文的效果,但學生帶著標簽去閱讀,先入為主,易落窠臼,并形成依賴。一旦沒有了背景的暗示和資料參考,就容易導致閱讀理解的無序狀態(tài)。
無背景閱讀,就是讀者在沒有任何資料借鑒,摒除任何背景影響的情況下,對文本進行閱讀、思考、分析、總結(jié)。文本在閱讀者眼中處于原生狀態(tài),閱讀者在文本面前也保持著原始感受,文本的真實含義不會被遮蓋而“裸露”出來,這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閱讀,也是用得最多的、最有效的閱讀方式。
“閱讀教學的目的,雖然也有傳承文化、積累知識、涵養(yǎng)性情的一面,但主要的還在于培養(yǎng)閱讀能力——使學生自己能讀[1]”。提高學生無背景閱讀的能力,教師責無旁貸。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無背景閱讀能力,應(yīng)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明確閱讀的目的性。美國著名學者諾·波特指出:“談到讀書,首先應(yīng)該明確目的。對讀書目的的認識得越清楚,讀書的信心就越堅定持久?!睂W生要清楚閱讀什么,為什么閱讀,通過閱讀要達到什么。目的明確了,學生精力才能集中,才會做好閱讀內(nèi)容和時間的合理安排。
其次,培養(yǎng)自主閱讀的習慣。閱讀是學生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堅決少些繁瑣的分析和抽象說教。閱讀活動中,教師應(yīng)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自我思維。教師要設(shè)法讓學生邊讀邊思,學會自主探究,自主提問,自主解答,逐步提高閱讀水平。
再次是重視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充分調(diào)動眼、手、腦的功能,要“筆不離手”,圈、點、勾、畫,捕捉基本要素,實施快速閱讀法。即在第一遍閱讀時,不追求文本的細枝末節(jié),不被文本的疑點難點纏住手腳,而應(yīng)“不求甚解”,重在快速把握文脈,力求捕捉文本的人、事、景、物幾大要素。抓話題,圈標志語,畫出概括句,找出過渡銜接句等。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注重文章整體的寫作思路的把握,寫了什么、如何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劃分語段句間層次,抓住這些,大的方面就基本解決。保證在有限時間里完成對文本的基本解讀。
2.立足文本,對話文本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睙o背景閱讀的依據(jù)是文本,指導學生立足于文本,才能準確把握材料最初也是最本質(zhì)的問題?!伴喿x教學中的對話,是一種基于閱讀文本的對話;脫離了文本,就喪失了對話的根基。因為閱讀的對話不是發(fā)生在通常語境下,它是在閱讀教學進行時,多方參與的教學過程。因此,可以這樣說,這種對話的背景是語文課程的問題,對話的對象是閱讀教學中的學生、教師、文本。而對話過程的‘話題,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對文本切近的‘論域?!盵2]
對文本的解讀,無需在原地打轉(zhuǎn),也反對無視文本過度拓展,更不能讓多元解讀成為錯讀亂讀的借口,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還是唯一的,要視具體的問題而定。應(yīng)遵循文本的軌跡,理清文本內(nèi)容所包含的邏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chǔ)上做合理的拓展。憑讀者個人的感情和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進行文學作品的解讀,視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于不顧,遠離、曲解文本的主旨,就失去了閱讀教學的根本意義。
3.重視閱讀分析的“趨同性”
閱讀材料大都是一些篇幅適中的經(jīng)典文章,比如小說、散文,這些作品本身藝術(shù)性比較強,呈現(xiàn)多樣性,甚至具有多主題,而考生的個性差異比較大,如果純粹按照學生的個性體驗去理解和作答,那么答案自然就五花八門。如果按照一般的個性化閱讀的層面上來理解,那么幾乎所有學生答案都是有道理的,但評卷場的現(xiàn)實是殘酷。據(jù)筆者多年參加高考語文科評卷的切身體會,評卷老師只會對接近參考答案的試卷給分,考生要想在閱讀題中得到高分,那就得使自己的答案盡可能地與參考答案一致。這一看似“簡單粗暴”的做法,或許跟我們平時一直強調(diào)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個性化解讀是相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考查中學生閱讀能力,是一種‘去個性化的能力,或者,確切地說,是一種去個性化的技能”。
“從一定意義上說,當文學作品成為閱讀材料時,其藝術(shù)的特點就轉(zhuǎn)向了技術(shù)層面。藝術(shù)具有多樣性,但技術(shù)更多強調(diào)規(guī)范性與一致性?!币虼?,閱讀的“趨同性”在無背景閱讀教學中顯得特別重要。
4.重視各種文體特征的梳理歸納,以題型貫穿文體
文體不同,閱讀的側(cè)重點就有所不同,很多試題也會針對文體特征進行命題。我們應(yīng)該幫助學生梳理課標要求的各種文體的基本知識點,包括文體特征、考點、常考題型和答題的基本方法規(guī)律,做好閱讀準備,從而加快閱讀速度,提高解題的能力。
梳理文體特征,歸納出一般題型的共性,采取以題型貫穿文體的訓練形式,化繁為簡,避免教學的重復性,又加強訓練的有效性。比如常見的句段作用(好處)類題目,它有一定的答題思路和模式,一般要從表層含意、手法、深層蘊涵和情感四方面作答。提問方式:文中第幾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規(guī)范回答:該段運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nèi)容,為下文寫什么作鋪墊(襯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
學生對考查所涉及的各種文體特征都要掌握,做好儲備,能快速準確的理解和把握閱讀材料的基本思路,抓住出題點,有效的提高解題效率。
5.以文解題
考查的文本一般段落合理,結(jié)構(gòu)清晰,語段上下文的聯(lián)系比較緊密,邏輯性強,文章諸要素之間有一種互解的關(guān)系。比如總分關(guān)系,概括與分析關(guān)系,觀點與材料的關(guān)系等,利用這種規(guī)律對語句意義進行分析,是理解語句意義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解題原則,這就是以文解題。換而言之,問題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去尋找。
現(xiàn)代文閱讀題在梳理文章脈絡(luò)基礎(chǔ)上確定主題,答題的方向就不會錯??辞宄}目的出處,以此為原點聯(lián)系上下文,相信答案基本上在原文中,看準是用原文還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題要準確篩選,要盡可能用原文關(guān)鍵詞整合答案。以文解題的閱讀解題的方法,明確了學生在無背景閱讀的解題的范圍和思路,提高了學生閱讀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無背景閱讀作為中學生越來越常面對的閱讀形式,我們應(yīng)該把它作為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和形式來研究和落實,提升學生無背景閱讀的技能,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俊鳴:《“閱讀教學”價值的認知》,中學語文教學,[J],2011.8
[2]史紹典:《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下)》,湖北教育學院學報,[J],2005年3月,第2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