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
【摘要】課堂模型建構(gòu)理論是基于課堂教學的先進教學實踐理論構(gòu)建的。它前瞻性的以多種模型要素變換的方式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實施策略和研究方向,而本文正是在課堂模型建構(gòu)理論的基礎(chǔ)上嘗試性地對短篇文言文進行設計探索的。
【關(guān)鍵詞】課堂模型 變異理論 背景還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56-01
一、解字入題,變異閱讀
省去不必要的開場白,節(jié)約一切時間進入到文本中去,是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關(guān)鍵,對于這樣一篇只有86字的短片文言文,展開文本解讀的最佳途徑就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字信息進行文本解析,而文章的標題便是最直接的突破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言文,請大家一起齊讀一下文章的題目。
生:《誡子書》?。ㄉR讀)
師:好,那請大家看一看,你覺得這個標題里哪個字最重要?
生:誡!(齊)
師:好,誡是什么意思?
生1:告誡
師:都別急著回答,我們一起來看一張圖片(給出古“戒”字的小篆文)
至此,通過文化味豐富的解讀“戒”字,引出“戒”有防止過失的意思,而通過呈現(xiàn)“言+戒=誡”的公式,得出利用語言來防止過失就是告誡、勸誡的意思,由此代入主題。而得出這個答案,我們將通過課堂模型當中的變異理論來對文本進行多次的變化朗讀,如采用去除標點的素讀法,加入標點根據(jù)停頓區(qū)分節(jié)奏的誦讀以及最為體現(xiàn)古文閱讀美感與張力的平仄讀法,這需要教師事先用平仄符號對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進行標注,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教師帶領(lǐng)學生在課堂上反復多次的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最終在課堂上達到當堂成誦的目的,并將讀作為本次教學設計的主線,以讀代析,讀中生疑,以此作為這節(jié)課學生的行為目標。
二、增減有度,突出主旨
在課堂模型當中,還有一種基于對問題反思而產(chǎn)生的模型要素,我們稱為矛盾質(zhì)疑,而在《誡子書》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師:大家注意一下,在我們課文的旁邊有一幅來自著名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而在我們的課文當中,諸葛亮寫的卻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請問我們把“非……無以……”刪除掉好不好?
生1:不好!
師:為什么?
生2:因為“非……無以……”這個短語是作為突出強調(diào)“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用的。
接著,老師將改寫過的課文與原文進行比對,并帶領(lǐng)同學們反復閱讀,同學們則在可以改與不可改中反復探討,最終得出不改好的結(jié)論,突出了句型“非……無以……”的作用,隨后再通過改寫文中其他句子的練習舉一反三,得出該句型可用的句子形式。
三、補充材料,背景還原
文本的內(nèi)容越少,教師就越要去深度發(fā)掘文本背后的內(nèi)容和信息,通過背景還原的方式,為學生打開理解文章主旨和內(nèi)容的新思路。
師:同學們找一找,文章當中哪個字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或者你認為哪個字最重要?
生1:靜
生2:學
師:為什么是這些字呢,作者諸葛亮為什么多次提到這些字 ?
生3:是不是諸葛亮的兒子是個比較鬧且不愛讀書的孩子。
師: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則材料
(呈現(xiàn)材料)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與兄瑾書》
師:你們讀出了什么?
生:諸葛瞻是個早成的孩子,諸葛亮為什么擔心他難成大氣。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背景材料了解了關(guān)于諸葛瞻的一些基本信息,而另外一些材料的呈現(xiàn),將為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提供更為豐富的線索,如:“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p>
通過這一段材料的引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文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細節(jié),當學生認識到文章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諸葛亮去世為同一年時,全文后半段關(guān)于“惜時”的解讀也就清晰明確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本節(jié)課應用的課堂模型要素概括為:行為目標+變異理論+還原背景+動態(tài)視角+矛盾質(zhì)疑。
我們還可以運用模型當中的多種要素進行全新的嘗試和組合,形成設計感強,高思維流量的高效語文課。
參考文獻:
[1]林玲.初中文言文教學[D].廣西師范大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