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
摘 要: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印發(fā)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間通過教育信息化等手段來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更高層次上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等重要任務。隨著政策的提出,廣大中職學校廣泛地開展了信息化教學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探索,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已經(jīng)蔚然成風。本文將從當下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通過對常見信息化手段在中職專業(yè)課中的應用分析,總結出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原則和要點。
關鍵詞:信息化手段 中職專業(yè)課 應用
一、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職專業(yè)課的應用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在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是一個被廣泛研討的熱點話題。借由教育部組織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的推動以及各類針對信息化素養(yǎng)的培訓,廣大一線教師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各類信息化手段紛紛走進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雖然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實踐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是眾多一線教師在運用各項信息化手段時,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主旨不明確。信息化教學的目的,首先是要建立在對以往的教學總結之上的。我們必須針對以往教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然后采用相應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來提升教學的效能,而不是為了信息化教學而采用某種信息化手段來替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其獨到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也有著信息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優(yōu)勢,絕不可以隨便丟棄。[2]
2.認識不全面。雖然信息化教學的改革進行得轟轟烈烈。但是在廣大一線教師的認知中,信息化教學仍然是片面的,不充分的。很多教師在談到信息化的時候,只能想到視頻,微課,QQ群,公眾號等常見手段,對于其他手段則十分茫然。更重要的是,教師對信息化的遷移能力不足。例如我們用來做問卷的“問卷星”這一軟件,很多老師只將其應用于問卷和調查。但是開闊一下思路,“問卷星”完全可以用做線上測驗的工具,其統(tǒng)計整理功能大大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的監(jiān)測。對于這些隱含的可用于教學的功能,我們應當多多留心,勤加思考。
3.使用不恰當。很多教師在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時,很容易被喧賓奪主,忽略了教師的地位。任何一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都是用來服務教學的,它并不能代替教師的相應職能。只有將信息化手段和教師的職能有效結合,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效果。
二、幾種常見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實例分析
信息化教學,是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實施教學過程。所以,運用何種手段來實施,每種手段的適用范圍和使用原則,就成了保障信息化教學效果的關鍵。這里,我們將對幾種最常見的學習手段進行簡要的分析。
1.微視頻,微課與微課程
當前所有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幾乎都有微視頻或者微課的元素滲透其中。這一類流媒體的教學資源,經(jīng)常會用來講解課堂內容的重難點,或者在實踐課程中用來演示操作的流程與方法。對于這一類流媒體的教學資源,制作的質量是決定效果成敗的關鍵。合格的微課,應當具備以下3個特點:
(1)教學內容少而精。視頻資源呈現(xiàn)內容一般約在5-8分鐘,但應當是經(jīng)過提煉的核心關鍵點,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或者難點所在。
(2)信息傳輸多通道。視頻教學資源,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是通過眼睛閱讀畫面。但是,流媒體資源的信息量很大,每一個演示和講解都可能存在著不到位的情況。所以聲音,字幕,標識,都應當在合適的地方運用起來,通過這樣幾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和提醒,才能有效的提升學習效果。
(3)資源適應范圍廣。流媒體的編輯制作過程當中,由于碼率等參數(shù)的限制,很可能會出現(xiàn)無法兼容多平臺播放或者格式轉換后圖像不清晰的情況。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即時性和有效性,教師應當在編輯制作過程中,對各個平臺的播放進行測試和再編輯,保障學習資源的可學性。
作為最常見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流媒體資源是保障學生自主學習有效進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制作、使用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思考制作編輯方法,才能使得該種方法真的有效。
2.群組即時通訊工具
以QQ群,微信群,討論組,貼吧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主要被用于發(fā)布學習任務,課外答疑和構建小組討論學習平臺。因其便捷性高,參與面廣,信息易保存的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自主學習過程當中。其出發(fā)點,是方便學生在課外開展即時性學習,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存在著幾點不足。
(1)信息混雜不易處理。很多人都有著這樣的認識,在每一個群聊中,總會出現(xiàn)無用、閑雜的新信息。而作為教學用的即時通訊工具,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就很可能出現(xiàn)學習任務發(fā)布不到位,即時討論信息被淹沒等現(xiàn)象。同時,該類通訊工具往往是依托于原有的社交類軟件來使用,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讓設想全部落空。
(2)時間雜亂參與不足。作為在課外使用的學習工具,此類通訊工具的使用時間無法把控。每一個人的學習時間各有不同,教師發(fā)布任務,解答疑惑的時間也是不可控的。這樣就造成了無法開展有效小組學習的局面。[3]
總體而言,這一類群組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設想是好的,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可彌補的缺陷,不太適合中職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
3.微信公眾號
當下,微信公眾號已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很多教師會創(chuàng)辦相應的微信公眾號,來推送知識和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由于推送的公眾號可以包含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學生的學習效能能夠顯著提高。但是在使用過程總,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1)推送內容的選擇。作為微信公眾號的推送,應當本著有趣,有料的原則,呈現(xiàn)總結復習類,興趣拓展類的知識,或者制作為一門網(wǎng)絡課程。只有在保證趣味性和可讀性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公眾號推送信息的閱讀率,使該手段真正有效。
(2)推送形式的確定。微信公眾號可以涵蓋多種信息類型,因此在對內容進行加工的時候,也應當注意,絕不能簡單的將教學用的PPT內容照搬到公眾號中。PPT注重的是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以文字為主,而微信公眾號則應更注重內容的精煉性和趣味性,所以所使用的信息類型應更加偏向于圖表和視頻。
4.專業(yè)教學仿真軟件
專業(yè)教學仿真軟件同前面三種技術手段相比,是一種集成化的手段。一般來講,大部分的專業(yè)教學仿真軟件包含了虛擬演示實訓考核系統(tǒng)和專業(yè)資料庫兩部分,是一種基于實際工作情境和工作過程的仿真類軟件。以此類軟件為基礎的“理虛實”一體化教學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此類教學軟件有著以下顯著的優(yōu)勢:
(1)形象直觀。專業(yè)類教學軟件的操作界面與實際操作界面相同,操作流程與實際工作環(huán)境也是相同的。借助這種優(yōu)勢,學生的學習體驗將會更加真實有效。比如說汽修專業(yè)《發(fā)動機構造與拆裝》這門課程,發(fā)動機各個零部件都通過實物建模,軟件運行邏輯也嚴格參照汽車維修手冊進行,完全貼合實際生產過程。
(2)全員參與。一般的實訓場地,受實訓設備條件的制約,很難做到所有人同時提交作品。但是專業(yè)教學軟件可以做到,整個教學過程每個學生都可以全部參與進來,不僅提升學習興趣,還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同時,借助考核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功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評價方式下隱藏的問題。
(3)節(jié)約資源。工科專業(yè)的實訓,會產生大量的實訓耗材。而在這大量實訓耗材的背后,卻不一定能保證技能的顯著提高。而通過專業(yè)教學軟件,則可以規(guī)避這一問題。同時,以這種方式開展的實訓,也減少了實訓設備的損耗,延長了實訓設備的生命。
雖然專業(yè)教學軟件有著諸多好處,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
① 提升技能效果不明顯。中職學生所有的技能最終都要落實在真實的生產當中,借由專業(yè)教學軟件訓練后的技能仍需在實際生產過程當中進行轉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② 成本高昂推廣性不高。每一款實訓軟件的購買成本都在十萬以上,對于大部分中職學校來講,成本都過于高昂。而且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沒有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推廣性確實不高。
5.自主學習平臺
構建自主學習平臺是當下信息化教學推廣過程中的一個重點,通過整合專業(yè)教學資源庫,教學管理系統(tǒng),專業(yè)教學考核評測系統(tǒng)等功能模塊,實現(xiàn)學習全過程的信息化。
一個理想的自主學習平臺,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充足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是自主學習平臺的核心內容,這些學習資料主要包括了視頻,動畫,維修資料,課件,電子教材等內容,要能夠幫助學生從多渠道獲取信息,解決問題。
(2)兼容多端口接入。當下的信息化學習方式,已經(jīng)從PC端向移動端遷移。所以自主學習平臺應當要能兼容多個接入端口,方便學生開展即時性學習。學習資源也是如此,應當能夠支持大部分的播放環(huán)境。
(3)模塊間信息共享。自主學習平臺的各個功能模塊,都是依據(jù)專業(yè)的教學模式設置的。如上文提到的“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理論學習,虛擬練習和實踐操作之間所產生的信息如果可以互傳共享,那么對于教學效果將有極大的提升。
每一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只有將多種信息化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才能使信息化教學真正達成實效。
三、關于中職專業(yè)課信息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雖然信息化教學的探索已經(jīng)進行的如火如荼,但仍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在接下來完善改進的過程中,個人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教師思路
現(xiàn)在所進行的各類信息化素養(yǎng)提升培訓,主要是以企業(yè)的產品推介為主,而忽略了教師的主觀意愿。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對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實在是知之甚少。目前很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都是來自于生活中的信息技術,缺少了教學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所以,應當嘗試換一種思路來進行,將信息化培訓的主要內容,轉變?yōu)閷η把匦畔⒖萍嫉慕榻B,然后由教師來提出相應的構想付諸產品公司實踐。如此行事,也許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2.堅持問題導向,解決教學難題
所有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都應當服務于課堂教學,用來解決教學問題。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就要堅持問題導向,本著解決相關問題的原則來開發(fā)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使信息化手段發(fā)揮其最大的效能。
3.整合功能模塊,健全學習平臺
上文所提到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都是相對獨立的。為了使整個信息化教學更加系統(tǒng),在開發(fā)自主學習平臺時,可以嘗試嵌入一些常見的信息化手段功能模塊。這樣一來,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上,還實現(xiàn)了學習數(shù)據(jù)的共享和學習檔案的生成,為教育質量的監(jiān)控評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數(shù)據(jù)出口。
4.適應學生特點,提升學習效能
所有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都是以服務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的。因此,一切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都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在進行相應的實踐時,也應當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開展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信息化的教學手段發(fā)揮最大的效能。
5.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資源質量
無論是教學資源的制作,還是相關技術手段的開發(fā)使用,教師都不是信息處理制作的專業(yè)人士。術業(yè)有專攻,在推廣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作為這些教學手段的使用者,必須同相關企業(yè)緊密合作,才能開發(fā)出最符合專業(yè)實際的教學工具,制作出質量上乘的教學資源。由此看來,校企合作將是信息化教學在推廣過程中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徐國躍.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措施[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2):43-44.
[2]李慧艷.信息技術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專業(yè)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3]潘廣亞.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會計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