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廣
摘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的社會大氣候、大環(huán)境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出發(fā),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動中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生活化”
德育源于生活,德育服務于生活。德育生活化是對學校德育教育的一種深刻反思,是學校德育注重實踐性、務實性的一種有益探索。德育教育“生活化”策略,讓學生更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德育素養(yǎng),形成自我約束力,將來能更好的學習和工作。更有效的發(fā)揮家庭和社會的積極作用,為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德育課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或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加工,然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參與思辯,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fā)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如當今的文化市場圖書品種繁多,良莠不齊,有部分小學生選擇了一些等不健康內容的圖書來閱讀;有一些小學生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書來購買和閱讀,通過辯論,學生進一步明白了選擇健康有意義的課外讀物可以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增長才干,有利于學習成績提高。
二、挖掘生活榜樣,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要多發(fā)掘、多選擇學生生活中的榜樣,因為榜樣就在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高,學生就感到親切、自然、摹仿性強,就容易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如在教學《勞動光榮,懶惰可恥》這一課時,針對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不愛勞動,更不覺得“勞動光榮”,經常會有人逃避做值日生的現象,學生通過找班中“熱愛勞動”的同學,說說這些同學是怎樣“熱愛勞動”的,并和自己作個對比,生活中的榜樣在他們身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質也隨之形成。
三、參與生活實踐,內化學生的道德思想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于是,課前,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比如在教學《收獲的季節(jié)》一課時,可以把學生帶到農田,讓學生參與體驗拔花生。學生們干得熱火朝天,回到課堂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有的同學發(fā)自內心地說“自己勞動才一個多小時,腰酸得都差點挺不起來,糧食真是來之不易?!弊寣W生親歷親為感受這樣的活動,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有利于在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學生的才干,內化學生的道德思想。
四、利用校園人文環(huán)境中滲透德育
校園文化是學校內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與精神氛圍,它的顯著特征是具有感染性。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教育能起到潛移默化,感召力大,穿透力強的教育效果。 遵循以德為先、以人為本、修身養(yǎng)性的原則,在 “靜”“敬”“樂”“誠”等多方面做好文章,把學校打造成“文明的校園、求知的樂園”,精心構建校園文化這一巨大的“德育場”。學校在堅持做到讓綠色長駐、環(huán)境常美的同時,設置富有創(chuàng)意的墻體語言教育,二十四塊名人名言和墻體德育標語牌,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達到悅心、怡情的教育效果。精心布置班級文明環(huán)境,在教室里懸掛國旗,張貼名人名言,創(chuàng)設“學習園地”和板報專欄,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整潔、舒適,充滿人文氣息的學習場所。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與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相映襯,是我校創(chuàng)新學校德育工作的“閃光點”。
五、利用學科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德育情景,引導學生走上講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統(tǒng)籌計劃安排,對學生進行系列德育教育,低年級學生通過入學教育中“升國旗”、看圖學詞學句中“北京天安門”等教材,讓學生明白國旗的象征意義,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通過《一夜的工作》等教學,讓學生受到艱苦樸素的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感受祖國的繁榮、強盛,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六、利用各項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德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法制觀念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自主、和諧發(fā)展,讓德育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抓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發(fā)揮“國旗下講話”和主題班會等德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感恩教育活動,植樹節(jié)開展綠化環(huán)境、愛我校園教育活動等一系列專題教育活動。通過觀看專題影視片、出專題板報、講名人故事、召開主題班會等活動,讓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珍惜生活,塑造高尚的人格。以活動為載體是我校開展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力求使活動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避免枯燥蒼白的說教,為學生所喜聞樂見,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抓禮儀規(guī)范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堅持把禮儀教育生活化、常態(tài)化、具體化,通過每月一次的禮儀示范生、文明守紀生、“文明”學生的評比來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設立校園文明紅領巾監(jiān)督崗,加強校園督查。對學生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進行了專項檢查,認真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學校定期召開常規(guī)管理專題會,督促、檢查、評比制度的執(zhí)行情況,力求讓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三)利用社會實踐滲透德育。社會實踐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重視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一是組織學生到革命烈士墓前進行講座,讓學生接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二是組織學生開展“生在農村,感悟農村”總結討論活動。鼓勵同學們參加田間勞動,并在班隊會上交流思想,發(fā)表感受,讓他們體會炎炎烈日下父母的辛苦,珍惜現在的生活。要求回家后通過為父母、長輩做飯、洗衣、整理家務等形式為回報父母、長輩做一件實事。
參考文獻:
[1]《農村中小學德育的生活化探索與實踐》張繼平《吉林教育》2011
[2]《走向德育專業(yè)化——學校德育100問》檀傳寶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德育生活化——一種開放式德育》 吳海燕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3
[4]《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質思考》蘇 虹《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5
[5]《德育生活化——增強德育效果的新途徑》 康淑霞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6
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生活化”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17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