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xué)軍 ,何桂花 ,吳子安 ,劉 剛 ,何家鳴 ,歐陽博文 ,蔡安和
(1.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第二臨床醫(yī)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40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科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特異性上腹痛、餐后飽脹不適、上腹燒灼感、早飽、惡心、嘔吐、噯氣等,復(fù)發(fā)率高,患者多反復(fù)就醫(yī),嚴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在羅馬Ⅲ的診斷標準中,F(xiàn)D分2個亞型,即上腹痛綜合征(EPS)和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全球FD的發(fā)病率為5% ~11%[1],我國發(fā)病率為18% ~45%[2]。西醫(yī)認為,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尚無特效藥物,且療效并不肯定,病情易反復(fù),有一定不良反應(yīng)。中醫(yī)的“痞滿”“胃痞”可與PDS之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等癥狀相對應(yīng),認為其病位在肝、脾、胃,病機為脾失健運。有研究發(fā)現(xiàn),廣州地區(qū)的FD患者以脾虛氣滯為主[3]。本研究中采用健脾理氣方治療脾虛氣滯型PDS,療效良好?,F(xiàn)報道如下。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FD羅馬Ⅲ中的PDS診斷標準[4],即總病程大于6個月,且在最近3個月有以下至少1項,1)進食平時普通量的飲食物時即會出現(xiàn)進食后中上腹部的飽脹不適感,且每周該癥狀會發(fā)作2次或以上;2)在沒有完成平常進餐量的情況下,即會出現(xiàn)飽足感,而且每周該癥狀會發(fā)作2次或以上。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9年10月16日至10月19日中華中醫(yī)藥學(xué)會脾胃病分會第21屆全國脾胃病學(xué)術(shù)會議提出的共識意見[5]。
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臨床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中的倫理原則(倫理批件號為廣東省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B2016-086)和中國有關(guān)藥物臨床研究的管理規(guī)范與法規(guī);患者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消化道其他器質(zhì)性病變,如胃癌、食管癌、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伴糜爛、胃出血,以及膽道、胰腺等器質(zhì)性病變;具有嚴重的原發(fā)性心、肝、肺、腎、血液或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有結(jié)締組織疾病、糖尿病等內(nèi)分泌代謝疾?。痪窦膊。晃窗匆?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研究中認為有任何不適宜入選的情況。
脫落標準:試驗過程中,受試者依從性差,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并發(fā)癥和特殊生理變化,不宜繼續(xù)接受試驗;試驗過程中自行退出;其他原因致療程失訪或死亡的病例;資料不全,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擇廣東省中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及住院部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PDS患者90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觀察期間共脫落3例,其中治療組有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退出研究,對照組有2例因依從性差而脫落。治療組44例,其中男 21 例,女 23 例;平均年齡(44.12 ±11.51)歲;中醫(yī)癥狀積分(5.70±2.12)分。對照組 43 例,其中男 24 例,女 19例;平均年齡(43.16±13.08)歲;中醫(yī)癥狀積分(5.93 ±1.93)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健脾理氣方治療,組方為黨參15 g,白術(shù) 15 g,茯苓 15 g,炙甘草 5 g,砂仁 10 g(后下),木香 10 g(后下),法半夏 15 g,陳皮 10 g,元胡 15 g,郁金 15 g,海螵蛸15 g,合歡皮15 g。隨證加減:濕濁內(nèi)困者加蒼術(shù)10 g,厚樸15 g;食滯者加炒麥芽、炒谷芽各 20 g,枳實15 g;化熱者加柴胡10 g,黃芩10 g;偏寒者加干姜10 g;瘀熱者加三七10 g,丹參10 g。均采用中藥小包裝(康美藥業(yè)有限公司)。煎服方法:每日1劑,取上述藥物水煎至200~300 mL,分早晚餐后0.5 h服用。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綜合治療,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膠囊(上海新黃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52,規(guī)格為每粒 5 mg)5 mg,三餐前 0.5 h口服;有酸反流者加用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46379,規(guī)格為每片 20 mg)20 mg,早餐前0.5 h口服。
試驗期間不得使用其他治療本病本證的中藥、西藥及與本病治療相關(guān)的其他治療。兩組療程均為4周。
中醫(yī)證候?qū)W指標(中醫(yī)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試行)》[4],對餐后胃脘或脘腹脹滿、飲食減少、噯氣呃逆、惡心欲吐、疲倦乏力、大便稀溏等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記 0,1,2,3 分,將以上各項分數(shù)的總和計為中醫(yī)癥狀積分。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不低于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不低于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癥狀積分減少不低于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前三者合計為總有效。
人體成分檢測:采用韓國Biospace Inbody 770型人體成分分析儀進行人體成分檢測。測量指標包括脂肪組織(FM)、去脂組織(FFM)、骨骼肌量(SMM)等。所有研究對象測量前2 h禁食,平臥5 min開始測量,被測試者需脫去外套,除去手表、項鏈等金屬物品,僅著內(nèi)衣褲,用乙醇將皮膚和電極接觸點擦濕,由營養(yǎng)學(xué)組護士進行操作。計算公式為,去脂組織指數(shù)(FFMI,kg/m2)=FFM(kg)/height2(m2),脂肪組織指數(shù) (FMI,kg/m2)=FM(kg) /height2(m2)。
胃腸激素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分析(ELISA)法測定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促生長素(Ghrelin)、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CGRP)水平變化。
安全性評價:不良事件;一般體檢結(jié)果包括基本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等)及相關(guān)的體格檢查。
結(jié)果見表1至表4。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治療后復(fù)查結(jié)果無明顯異常。
中醫(yī)“痞滿”是以脘腹?jié)M悶不適為主癥的病證,以自覺脹滿不舒,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點,這與PDS的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相對應(yīng)。其基本病機為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多因脾胃虛弱,健運失司,既可停濕生飲,又可食滯內(nèi)停;基本證候特點是本虛標實,脾胃虛弱是本,氣滯為標,虛中夾實,脾虛氣滯是中心病理環(huán)節(jié),貫穿于疾病始終;治則以補虛固本為大法,治法以健脾益氣、理氣消脹、和胃止痛。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分)
癥狀 治療組(n=4 4) 對照組(n=4 3)t值 P值餐后胃脘或脘腹脹滿噯氣呃逆飲食減少惡心嘔吐疲乏無力大便稀溏總積分治療前1.6 8 ± 0.7 0 1.2 0 ± 0.8 5 1.0 5 ± 0.8 6 0.4 5 ± 0.5 5 0.9 3 ± 0.7 9 0.4 5 ± 0.5 5 5.7 0 ± 2.1 2治療后0.5 0 ± 0.5 9 0.7 7 ± 0.7 7 0.4 5 ± 0.6 3 0.3 0 ± 0.4 6 0.3 2 ± 0.4 7 0.4 3 ± 0.5 4 2.7 5 ± 1.3 1改善值1.1 8 ± 0.5 8 0.4 3 ± 0.5 9 0.5 9 ± 0.6 6 0.1 6 ± 0.4 3 0.6 1 ± 0.8 7 0.0 2 ± 0.5 9 3.0 2 ± 1.7 8治療前1.5 6 ± 0.6 0 1.1 8 ± 0.6 5 1.0 7 ± 0.7 3 0.5 1 ± 0.5 1 1.1 2 ± 0.7 0 0.5 8 ± 0.6 6 5.9 3 ± 1.9 3治療后0.6 3 ± 0.4 9 1.1 1 ± 0.5 8 0.5 1 ± 0.5 1 0.1 9 ± 0.3 9 0.8 6 ± 0.6 0 0.6 9 ± 0.2 5 3.9 8 ± 1.3 9改善值0.9 1 ± 0.4 7 0.0 6 ± 0.4 0 0.5 9 ± 0.7 3 0.3 3 ± 0.4 7 0.2 6 ± 0.5 4 0.1 2 ± 0.6 2 2.0 5 ± 1.4 1 2.4 8 8 3.3 5 8 0.1 4 7 2.0 0 7 2.1 4 9 1.3 8 6 2.5 7 2 0.0 1 7 0.0 0 2 0.8 8 4 0.0 5 1 0.0 3 7 0.1 7 3 0.0 1 4
表3 兩組患者人體成分檢測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人體成分檢測指標比較(±s)
治療組(n=4 4) 對照組(n=4 3) t值 P值組別體質(zhì)量(k g)F M I(k g/m 2)F F M I(k g/m 2)S M M(k g)治療前5 9.0 2 ± 1 1.2 9 5.6 7 ± 2.2 1 1 3.8 6 ± 1.0 5 1 9.3 7 ± 2.7 0治療后5 9.9 1 ± 1 0.6 7 5.5 2 ± 1.8 0 1 4.1 6 ± 0.8 3 1 9.4 7 ± 2.4 1治療前5 5.4 3 ± 1 3.2 8 5.0 7 ± 2.5 0 1 3.7 4 ± 2.5 9 1 9.5 8 ± 4.2 1治療后5 6.6 2 ± 9.8 9 5.1 6 ± 2.2 4 1 4.1 0 ± 1.2 7 2 0.0 8 ± 2.8 6 0.0 4 9 1.1 6 7 2.3 5 0 0.4 6 4 0.9 6 1 0.2 4 9 0.0 2 3 0.6 4 5
健脾理氣方是在健脾理氣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元胡、郁金、海螵蛸、合歡皮等。其中,黨參、茯苓、白術(shù)三藥合用為君藥。黨參甘溫補氣,健脾養(yǎng)胃;白術(shù)健脾燥濕,加強補氣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滲濕,與白術(shù)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力更強。法半夏疏脾土之濕氣而去痰飲;陳皮辛溫,能行能降,具有理氣運脾調(diào)中的功效,可疏肝理氣、和中、化濕、行氣寬中除脹;木香行氣調(diào)中,以行三焦之氣滯;砂仁氣味辛溫而芬芳,為化濕開脾胃、和中氣之正品。4味藥共行辛溫理氣、散結(jié)除痞之功效,共為臣藥。元胡、郁金增強止痛;海螵蛸以加強制酸護胃;加用合歡皮增加解郁安神之功;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健脾益氣、和胃降逆之功效,調(diào)理中焦氣機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脾胃氣機升降如常,中焦痞滿之證盡消。
FD的發(fā)病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guān),但目前尚未闡明其確切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其中腦腸軸功能異常被認為是其發(fā)病的本質(zhì)。Ghrelin主要由胃黏膜內(nèi)分泌細胞及下丘腦弓狀核分泌的一種腦腸軸激素,能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和調(diào)節(jié)能量平衡,具有保護胃腸黏膜,促進胃腸蠕動及胃酸分泌,改善胃腸動力障礙的作用。王靜等[6]研究發(fā)現(xiàn),PDS患者血清胃促生長素水平較健康對照組明顯下降,并延長胃排空。CGRP具有調(diào)節(jié)內(nèi)臟疼痛、局部胃黏膜血流、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免疫及炎性反應(yīng)、胃腸蠕動及保護胃黏膜、擴血管等作用[7-8]。FD患者常因病程纏綿、癥狀持續(xù)或反復(fù)出現(xiàn),進而影響進食,導(dǎo)致營養(yǎng)攝入不足,對生活和工作等造成不良影響。中醫(yī)認為,F(xiàn)D患者中焦氣機紊亂,氣血生化匱乏,水谷精微失于布散,肌肉得不到正常滋養(yǎng),或水濕潴留而異常肥胖,或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無力,甚則痿廢不用。生物阻抗法(BIA)是當前常用的測量人體成分的新技術(shù),為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和疾病狀態(tài)的評估提供了基礎(chǔ)[9]。FFMI是主要反映人體健壯程度的指標。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均改善,但治療組療效更優(yōu),尤其在治療餐后胃脘或脘腹脹滿、噯氣呃逆、疲倦乏力等方面,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療的獨特優(yōu)勢。兩組患者體質(zhì)量都較治療前增加,治療組FFMI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健脾理氣方可通過調(diào)理中焦氣機,脾氣健旺,運化功能正常,則存水谷以化精微,進而布散濡養(yǎng)周身,改善脾虛氣滯型PDS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增加機體活力。治療組可明顯增加PDS脾虛氣滯證患者Ghrelin水平,降低 CGRP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10-11]相仿。
表4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ng/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ng/L)
指標 治療組(n=4 4) 對照組(n=4 3)t值 P值G h r e l i n C G R P治療前1 4.3 7 8 ± 8.4 5 3 1 1 9.9 9 0 ± 2 0.3 7 9治療后2 4.0 9 3 ± 8.9 1 3 1 0 3.5 9 2 ± 2 5.7 4 3治療前1 3.2 9 4 ± 6.3 0 2 1 1 6.0 2 3 ± 2 6.0 9 9治療后2 1.5 0 4 ± 5.5 6 4 1 0 6.3 1 7 ± 2 9.2 6 2 2.2 0 2 3.1 9 9 0.0 3 3 0.0 0 3
綜上所述,健脾理氣方可有效改善脾虛氣滯型PDS患者的癥狀及營養(yǎng)狀況,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廣。
[1]Talley NJ,F(xiàn)ord AC.Functional Dyspepsi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3(19):1853-1863.
[2]Ghoshal UC,Singh R,Chang FY,et al.Epidemiology of uninvestigated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Asia:facts and fiction[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3):235-244.
[3]胡學(xué)軍,何桂花,鐘子劭.廣州地區(q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yī)證型分布特點及相關(guān)性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2017,34(4):475-478.
[4]Tack J,Talley NJ, Camilleri M, 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466-1479.
[5]張聲生,李乾構(gòu),汪紅兵.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0,30(5):533-537.
[6]王 靜,鐘子劭,呂 林,等.健脾理氣法治療脾虛氣滯證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及 5-HT,MTL,Ghrelin水平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11):2670-2672.
[7]毛蘭芳,汪龍德,張宏偉,等.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腦腸肽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4):570-576.
[8]李啟祥,朱良如,侯曉華.胃黏膜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P物質(zhì)陽性纖維與胃機械感覺過敏的關(guān)系[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1):60-61.
[9]趙明利,李 寧.人體成分分析及其應(yīng)用[J].腸外與腸內(nèi)營養(yǎng),2016,23(1):50-54.
[10]李 妍,劉華一,王秀娟,等.安胃一號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guān)肽和干細胞因子影響的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6,48(7):33-35.
[11]胡學(xué)軍,鄧時貴,黃穗平.健脾理氣方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CGRP和SP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7):161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