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涂明軒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致殘率,據(jù)相關調(diào)查顯示,腦梗死發(fā)病率約占腦卒中患病人數(shù)80%,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1]。腦梗死發(fā)病時腦組織長時間缺氧、缺血,極易造成腦中毒、能量衰竭,引起神經(jīng)功能缺失,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治療腦梗死對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失程度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上多通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腦梗死,其中舒血寧注射液較為常用。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舒血寧注射液雖可一定程度緩解腦組織缺氧缺血,改善腦梗死癥狀,但對于神經(jīng)功能作用并不理想[2]。奧拉西坦為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多用于治療血管性癡呆、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jīng)功能缺損疾病治療中,效果較為顯著[3]。本研究選取腦梗死患者86例,分組探究舒血寧注射液聯(lián)合奧拉西坦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NIHSS)評分及血清鐵蛋白(S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變化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腦梗死患者86例,均符合腦梗死相關臨床診斷標準[4],并通過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納入研究前6個月具有顱腦手術史或腦梗死發(fā)作史,且患者或其家屬均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依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各43例。其中試驗組女18例,男25例,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6.32±7.81)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48 h,平均時間(24.56±3.27)h;對照組女19例,男24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67.89±6.9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47 h,平均時間(24.64±3.31)h。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協(xié)會審核同意,且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舒血寧注射液(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1350)治療,20 mg舒血寧注射液+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試驗組予以舒血寧注射液+奧拉西坦(河北醫(yī)科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中心,國藥準字H20153151)治療,舒血寧注射液用法用量同對照組;80 mg奧拉西坦+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tǒng)計兩組治療效果,并對比治療前、療程結(jié)束后兩組NIHSS評分及血清SF、vWF水平變化情況。
1.4 判定標準及檢測方法 ①應用美國國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分值越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低[5]。②療效判定標準,NIHSS評分降低90%以上為治愈;NIHSS評分下降45%以上,但未至90%為顯效;NIHSS評分下降18%以上,但未至45%為好轉(zhuǎn);NIHSS評分降低不足18%,或升高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治愈+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6]。③治療前及療程結(jié)束后均抽取5 mL空腹外周靜脈血,高速離心處理(3 000 r/min,10 min),取上層清液待檢,以酶聯(lián)免疫吸試驗測定血清vWF水平,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清SF水平,試劑盒分別購自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遵循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0.70%遠高于對照組72.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IH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NIHS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SF、vWF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SF、vWF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血清SF水平較低,vWF水平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3 20.56±4.87 8.95±2.58對照組 43 20.98±4.92 12.47±2.61 t值 0.398 6.290 P值 0.692 0.000
表3 兩組患者血清SF、vWF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SF、vWF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SF/(ng·mL-1) vW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3 268.98±36.10 182.37±22.41 6.54±2.37 13.56±3.14對照組 43 271.30±34.25 212.39±28.74 6.17±2.15 9.98±2.31 t值 0.306 5.402 0.758 6.022 P值 0.761 0.000 0.450 0.000
近年來,受國民生活方式轉(zhuǎn)變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等因素影響,腦卒中患病率不斷攀高,腦梗死發(fā)病率隨之增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7-8]。腦梗死是因腦動脈血液于血管內(nèi)自凝或腦外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凝塊進入并阻塞腦動脈,致使腦組織缺氧、缺血,供血血管中心區(qū)域腦組織軟化、壞死引發(fā)。目前,臨床治療腦梗死方法較為多樣,如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纖等。因此,選擇何種方案治療腦梗死仍為臨床學者重點研究課題。
舒血寧注射液為腦梗死治療常用藥物,是一種銀杏葉提取物制劑,其有效成分白果內(nèi)酯、銀杏內(nèi)酯、銀杏黃酮甙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血流速度,清除氧自由基、避免氧自由基誘發(fā)的脂質(zhì)過氧化破壞組織細胞,同時還可調(diào)節(jié)血管張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血栓烷A形成,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顯著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此外,舒血寧注射液可通過調(diào)節(jié)組織氧化損傷生化指標對抗腦組織缺血引發(fā)的氧化損傷,從而有效保護腦組織[9]。有研究指出,對腦梗死患者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同時,加用神經(jīng)保護劑治療,更為顯著[10]。奧拉西坦為臨床常用神經(jīng)保護劑,可促進磷脂酰乙醇、磷脂酰膽堿合成,促進腦代謝,透過血腦屏障,刺激特異性中樞神經(jīng)傳導束,加速神經(jīng)細胞核酸與蛋白質(zhì)合成,從而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失程度。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90.70%遠高于對照組72.09%(P<0.05)。結(jié)果充分說明對腦梗死患者予以舒血寧注射液治療同時,加用奧拉西坦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此外,治療后試驗組血清SF水平低于對照組,vWF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果充分說明聯(lián)合采用舒血寧注射液與奧拉西坦治療腦梗死,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清SF水平,提高血清vWF水平。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予以舒血寧注射液治療同時,加用奧拉西坦治療,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清SF水平,提高血清vWF水平,顯著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1]朱觀祥.腦梗通湯聯(lián)合舒血寧注射液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7,49(3):22-24.
[2]陳志成,鄭廣陽,葉鎮(zhèn)威,等.舒血寧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瘀血阻絡證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4):93-94.
[3]陸秀芬,陸小華,周紅,等.依達拉奉聯(lián)合奧拉西坦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評價[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45(19):2254-2257.
[4]陳偉軒,黎學謙,何志鵬,等.奧拉西坦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4):59-60.
[5]尹楠,段瑞生,齊亞超.丁苯酞聯(lián)合奧拉西坦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5,37(20):3144-3146.
[6]郁潔,丁新生,葉民,等.脈血康膠囊聯(lián)合奧拉西坦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J].江蘇醫(yī)藥,2014,40(7):812-814.
[7]陳峰,郭誼,丁美萍.定量腦電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預后的評估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6):3961-3963.
[8]馬爽,安樂紅,張汝敏,等.不同嚴重程度腦梗死患者的心肌損傷程度及預后[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5):3746-3747.
[9]王志英.舒血通注射液聯(lián)合舒血寧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6):716-717.
[10]田琴,田文芳,李延年.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奧拉西坦治療腦梗塞的療效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6,28(2):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