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山東省龍口市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265701) 李祥林(山東省龍口市下丁家鎮(zhèn)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孫磊 (山東省龍口市畜牧管理辦公室)
?
一起肉雞雞痘的綜合診治
王進 (山東省龍口市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265701) 李祥林(山東省龍口市下丁家鎮(zhèn)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孫磊 (山東省龍口市畜牧管理辦公室)
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病狀的特征是在無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膚上發(fā)生痘疹及口腔、咽喉部粘膜形成纖維素壞死性假膜。這種病在大型雞場極易造成流行,對雛雞危害更大。雞痘在雞群中一年四季都能發(fā)生,尤以秋冬兩季最易流行。一般在秋季和冬初發(fā)生皮膚型雞痘較多,在冬季則以白喉型雞痘為多。2017年9月下旬筆者接診一起肉雞雞痘病例,現(xiàn)將該病的診療經過予以介紹,以供廣大臨床獸醫(yī)工作者與雞場管理人員參考。
龍口市下丁家鎮(zhèn)上孟家村孟某經營一規(guī)?;怆u場養(yǎng)殖場,于9月21日上午攜10余只病雞至本單位門診處,主訴本批次共飼養(yǎng)25日齡肉雞15000羽,雞群中出現(xiàn)很多精神不振,閉眼縮頭,呆立,少食或絕食的病雞,有的眼結膜發(fā)炎,流眼淚,眼角有較多量粘稠纖維蛋白滲出物或膿性物,眼瞼及眼周圍腫脹,少數(shù)病雞眼結膜渾濁不清,甚至出現(xiàn)失明而無法覓食,還有的病雞咳嗽甩頭,努力把喉頭處的阻塞物咳出。除以上癥狀之外,另一特征是雞冠、肉垂、爪、眼皮有數(shù)量不等,如綠豆大小的丘疹。至赴診當日,已有100余只病雞死亡。結合臨床癥狀筆者對病雞進行了剖檢。
在雞冠、肉垂、嘴角、眼圈、鼻孔、爪子等部位生長,大小不一,小的如高粱粒,大的如黃豆,有的是灰白色,有的是棕褐色,病雞呼吸困難,眼流淚、紅腫、化膿,最后眼中凝固物像豆腐渣樣,造成角膜穿孔或瞎眼。主要生在口腔和咽喉上,有許多黃色結節(jié),有的雞結節(jié)已經相互融合擴大,形成一層黃白色豆腐渣樣的假膜,覆蓋在粘膜上,將其剝去可見出血糜爛,同時由于炎癥蔓延引起眶下竇腫脹和食管發(fā)炎。
根據(jù)雞群疾病的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初步診斷為雞痘病,從剖檢所見的皮膚及口腔及咽喉的病變,我們認為是雞痘混感。
(1)大群雞用嗎啉胍按照千分之一的量拌料,連用3~5日,為防繼發(fā)感染,飼料內應加入0.2%土霉素,為增強療效再配以中藥雞痘散。配方:龍膽草90g、板蘭根60g、升麻50g、野菊花80g、甘草20g,將上述中藥加工成粉,成雞2g/只·d,均勻拌料,分上下午集中喂服,連用3~5d。(2)對于病重雞,皮膚型可用鑷子剝離痘痂,傷口涂抹碘酊或紫藥水;白喉型可用鑷子將黏膜假膜剝離取出,然后撒上少許喉癥散或六神丸粉,1次/d,連用3d。(3)對于痘斑長在眼瞼上,造成眼瞼粘連,眼睛流淚的雞可以采用注射治療的方法給予個別治療,用法為:青霉素1支(40萬IU),鏈霉素1支(10萬IU),病毒唑1支,地塞米松1支,混勻后肌注,注射10只雞,連續(xù)注射3~5次。通過采取上述措施3d,雞群采食量增加,狀態(tài)良好,至肉雞出欄,該雞場無相關病例發(fā)生。
(1)平時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認真執(zhí)行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毒制度,提高雞只抵抗力是防病的重要手段。做好定期預防接種,接種方法為翅內皮膚刺種,雞群可得到較好地保護。目前應用的雞痘疫苗適用于幼雛和不同年齡的雞,臨用時將疫苗稀釋50倍,用潔凈的鋼筆尖或大號縫紉針蘸取疫苗,刺種在雞的翅膀內側皮下,每只雞刺一次??梢栽谟纂r接種雞新城疫II系或IV系疫苗時,同時刺種雞痘疫苗。雞痘疫苗只有皮膚刺種才能有效,肌肉注射效果不好,飲水則無效。因此防治雞群發(fā)生雞痘,必須嚴格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2)雞痘可根據(jù)機體的發(fā)病情況分為皮膚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種,但主要以混合型多見。診斷本病時,還必須與雞霉形體、傳染性鼻炎、眼形葡萄球菌、喉氣管、維生素A缺乏癥等相區(qū)別,這樣才能對癥用藥,使疫情盡快得到控制。(3)雞痘病的診斷并不難,主要以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為主。其中雞冠、內垂、臉部、鼻孔和眼圍等處生成一種疣狀的痘子。病雞最初是在皮膚上產生一種灰白色的小結節(jié),結節(jié)迅速增大并呈黃色,與鄰近的結節(jié)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棕褐色的大結痂,突出在皮膚表面。剖檢病變主要集中于口腔和咽喉上,廣大臨床獸醫(yī)工作者在診斷該病時,應全面收集病情資料。(4)雞群一旦發(fā)生雞痘,在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環(huán)境消毒的基礎上,可選擇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配合抗生素拌料以控制繼發(fā)感染。抽取生過雞痘已治愈的雞身上的血注入病雞體內也是方法之一,但是此方法缺乏臨床檢驗僅供參考。
(2018–02–25)
S858.31
B
1007-1733(2018)06-0038-01